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韵  陆杰华 《南方人口》2022,37(3):1-12
基于CLHLS生化数据,本文以客观条件与主观感知二种维度考察了社会隔离与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et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与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交叉滞后模型的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其一,客观条件社会隔离与老年人生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实际上可能是由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因素造成的。其二,主观感知社会隔离对老年人生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其影响机制包括对生理代谢功能(MetS)和生活自理能力(IADL)的改变,且不受人口学特征因素影响。其三,日常生活能力(ADL)反过来对于老年人的主观感知社会隔离有显著加强。因此,我们认为主观社会隔离是解释社会隔离与老年人生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关键。对于老年人主观感知的社会隔离应当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干预加以缓解,并且,对于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老人,尤其应当注重为其提供有效的生活服务以及心理慰藉以缓解其孤独和无助感。  相似文献   

2.
社会隔离在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对老年人健康等一系列福祉产生消极影响。有证据表明当代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会通过各种机制预防或减少老年人的社会隔离。本文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减轻我国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老年人主观社会适应态度是衡量社会隔离问题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发现老年人互联网使用水平每上升1个层次,其主观社会适应能力提高0.037个标准差,这一结论在克服内生性偏误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这一效果主要通过提高老年人健康和幸福感知、认知能力及参加社交活动和与亲人朋友交往的频率来实现,个人主观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环境的融入能让老年人拥有更多自主学习新鲜事物的机会和随时了解社会进展的渠道进而提高老年人主观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本文还发现有效性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受教育程度更高、住在城市的老年人更能从互联网使用减轻社会隔离中受益。此外,不同上网活动、上网方式及熟练度起到了调节作用,视频娱乐和阅读方面的网上活动及更高的手机使用熟练度对提高老年人社会适应更有效。互联网技术可以成为消除老年数字鸿沟,解决老年人社会隔离问题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河南省新乡市Y社区的个案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老年人群体发生了社会隔离。这种社会隔离体现在制度、社区、家庭、自我四个维度,集体失语导致制度隔离,社会资本流失和国家在场导致社区隔离,代际关系嬗变导致家庭隔离,身份标签化及自我认同困境导致自我隔离。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应对策略为拒绝搬迁和跟儿子走。提出了老年人社会融合的路径:构建老年人利益诉求的制度吸纳机制;重塑社区公共空间,构建老年人社区行政吸纳机制;积极探索农村老年人居家照顾新模式,通过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促进老年人社区融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老年人社会隔离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硕  陈功 《人口学刊》2015,37(4):66-76
老年人一生的经历对老年时期的生活状况有着深刻的影响,生命历程中的一些重大改变使老年人成为社会群体中社会隔离高风险人群。本文对中国城市老年人社会隔离的比例做出初步评估,在我国,城市老年人社会隔离的比例为21.4%。不同生命事件对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隔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城市老年人生活中所经历的负向效应事件会增大社会隔离的风险,这些事件包括抑郁、丧失亲人、生活不能自理、独居;而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参与隔代抚育、社会参与三个正向效应事件则会降低城市老年人社会隔离的风险;在个体特征中,女性、年龄在70岁及以上、经济困难亦会增加城市老年人社会隔离的风险。在这些变量中,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依次为:独居、年龄在80岁及以上、女性、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没有社会参与活动。  相似文献   

5.
马小华 《西北人口》2009,30(5):120-123
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本相关研究的回顾,以中国转型期为背景,以转型效应对乡村社会家庭造成的冲击为线索.分析了乡村老年人在家庭外部关系网络的流失和家庭内部关系网络出现危机的情形下,老年人自身社会资本功能的发挥与老年人的养老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老年群体的社会信任不仅是其获得满意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还对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在老龄化和数字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分析网络参与对老年人社会信任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8年微观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分析网络参与对老年人社会信任的影响并对其中的异质性和具体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来源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社会信任概率,采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后结论依然稳健。控制变量中的老年人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和党派均对其社会信任产生显著影响。在性别方面,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来源对不同性别老年群体的社会信任产生大致相当的负面影响;在地区方面,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来源仅对东部地区老年人的社会信任产生显著负面影响,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老年人产生正面但却不显著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此外,频繁与邻居朋友聚会和频繁使用传统媒介均能够中和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社会信任的消极作用。基于上述结论,建议加强网络环境安全建设,提升老年人信息素养水平,帮助老年群体形成健康的网络参与行为习惯,在普及老年人网络参与...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CHARLS 2011年全国基线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社会地位、家庭经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复杂交互影响关系,解读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差异的来源.结果表明,社会地位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表现出双面性和复杂性;家庭经济是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家庭经济对身体健康影响不显著,老年人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还表现出性别差异,男性表现更低.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理论和文献没有就成年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达成共识.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0年和2012年两期数据分析成年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并从家庭支持角度入手探讨影响成年子女外出务工作用的重要机制.考虑到可能存在样本的内生性问题,文章采用倾向性匹配分析方法对回归模型的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成年子女外出务工会对农村老年人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长期两地分离而导致家庭照顾支持和情感支持减少是老年人健康状况变差的主要原因.另外,家庭经济支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有关.随着家庭规模变小和大量劳动力外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和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9.
文章使用“城乡困难家庭调查”2014年跟踪数据,对我国城乡困难家庭的求助网络结构和家庭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血缘和亲缘关系仍是我国城乡困难家庭最天然的帮扶网络,但官方社会救助系统的作用已超过民间系统,邻里朋友仅在血亲和官方系统失灵时起补充作用;基层治理结构对求助网络的城乡差异产生影响,流动人口家庭求助网络呈现多元均衡的特征,但面临官方救助系统的制度性缺失;人口规模、低保资格两个家庭因素对城乡困难家庭求助网络有显著影响。文章认为,应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针对我国城乡困难家庭建立官民并举、多元协作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0.
唐丹  张琨  亓心茹 《人口研究》2022,(3):88-101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8)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倾向值匹配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讨论是否使用互联网和互联网具体用途对老年人社会网络及孤独感的影响,重点探讨社会网络在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有助于拓展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降低孤独感,家庭网络在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对于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来说,互联网人际交往类用途可扩大其社会网络,进而降低其孤独感,家庭网络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互联网信息获取类用途也可以降低其孤独感,但却会导致老年人社会网络的萎缩进而又加重其孤独感,家庭网络在其中起遮掩作用。因此,应鼓励老年人合理使用互联网,积极融入数字化社会,缓解孤独感。  相似文献   

11.
失业率、年龄结构与人口迁移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及实践两种角度,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人口年龄结构及失业率是人口迁移率大小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 21世纪我国人口的迁移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隶属等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反映健康不同维度上的50个变量,本文用隶属等级模型将1998年被访高龄老人的健康状态分为健康、比较健康、功能受限、体弱多病、极度虚弱五个纯类.分析结果表明,健康隶属度随龄增加而递减趋势明显,城乡在健康隶属等级上的差异与年龄和性别有关.总体上说,健康隶属等级年龄差异大于性别差异,性别差异大于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4.
流动家庭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基于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家庭规模、代数、结构和居住安排等方面,描述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特征.结果表明,家庭规模为2.46人;平均1.54代人;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占68.6%),单人家庭次之(占27.0%),主干家庭和其他家庭各占3.3%和1.1%;2/3的子女与流动父母同住.但是,全国的平均水平掩盖了较大的地区性差别:中部地区和跨县流动者的家庭规模最大、代数最多、家庭结构更复杂、子女更易与父母团聚,而在东部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带跨省流动者中,家庭规模最小、代数最少、结构最简单,团聚更不易.这些特点透视出,各地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家庭团聚设置的门槛不同,同时也折射出流动人口的自选择性.  相似文献   

15.
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248名八旬老人与437名七旬老人的生活质量(QOL)与生活满意度(DSL)的调查分析,发现八旬老人生活质量不如七旬老人,但生活满意度却优于七旬组;八旬老人呼吸系统与五官科疾病多见,但影响八旬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婚姻状况对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人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波  何瑛  马涛 《西北人口》2001,(3):51-54
本文对近10年来甘肃省人才状况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通过对人才总量及相对存量、人才的地区分布、人才的行业、职业构成以及科技、教育(主要是师资)状况的分析,就我省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劳动权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南京市为例,在描述外来农民工劳动权益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微观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是否拖欠、劳动安全的状况及日工作时间的长短4个方面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力资本状况与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就业的行业和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对于劳动权益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工会会员身份、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等制度性因素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芒 《人口学刊》2003,(2):32-36
安徽省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事业总体上比较落后,导致安徽省人口,尤其是劳动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地制约了安徽省经济的发展。针对安徽省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人口文化素质的实际状况,结合省情省力和"科教兴皖"战略,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包括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调整教育结构;增大政府教育投入,并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巩固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等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走什么样的人口城市化发展道路一直是一个很重要又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反思,提出了我国应走以规模扩大式为主的人口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李文彬 《中国人口科学》2001,51(Z1):121-124
寿命学研究的根本宗旨和归宿是揭示延长寿命的理论导向和途径,其核心问题是延长预期寿命使之日益接近最大寿命,甚至与最大寿命重合.但是,达到这一目标及其困难,甚至是不能实现的遐想.我们只能尽一切可能使两者更加接近,完全重合是在可望而不及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