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坚持和完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文/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农村司副司长黄守宏粮食省长负责制对于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应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各地区农机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跨区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容量不断收缩,“本地化”农机作业服务快速兴起。基于华北平原微观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超效率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测算了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并实证分析了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本地化”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户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效率损失,且主要来源于管理误差;“本地化”农机作业服务一方面降低了耽误农时导致减产的风险,提高了农户要素配置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形成对农机手道德风险的有效约束,提高了农机作业质量,进而促进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但是,这一正向激励效应,随着农户农地经营规模扩张和兼业程度提升而逐渐减弱。为扩大激励效应,应加快推动农机作业服务信息化、作业质量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在“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日益明显背景下,粮食产销区域间分工不断强化,对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运用GDP方法考察中国经济版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分析该结构对区域间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食物生产的互补性以及粮食安全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影响导致的区域间粮食安全责任不平衡、粮食主产区发展受限、粮食主销区自身的粮食安全受影响以及南方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抛荒现象相对严重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提出要从大食物观视角出发,构建粮食区域利益补偿机制,设定粮食自给底线,落实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等。  相似文献   

4.
统计分析发现,我国粮食“十一连增”期间区域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且变动速度有加快的趋势。实证结果表明:各省市粮食生产产量和播种面积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区域经济特征、政府财政、资源禀赋等因素对临近省市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各省市粮食生产的空间效应以及其内在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是这一期间粮食区域格局变动的重要原因。粮食区域格局中空间效应的凸显,为今后合理布局粮食生产资源、优化财政支持方向并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卖粮难”,是前几年我国粮食市场上一度存在的现象。一九八三年,我国粮食大丰收,国家各种粮食仓库极度饱和,大量粮食只好露天堆放,新中国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粮食“仓容危机”。一时间,亿万农民交售的粮食源源而来,粮食部门装不下、调不出、销不掉、收不进,卖粮难、储粮难、调出难,成了粮食部门最头痛的事情。于是,便引出了对我国粮食问题的种种议论:有人说,这是“相对过剩”;有人说,是“低水平过剩”;也有人说,是“结构性过剩”;还有人说,是“绝对过剩”;等等。  相似文献   

6.
手中有棍心中不慌。粮业是永恒的产业。古今中外与古往今来,足食强兵都无例外地是治国安邦的首善大举。中国古先贤哲人把国民的吃饭问题列为“/域之首”,经典性指出“民以食为天”。中国历史上曾有两位开国元勋奉行过“广积粮”的策略,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另一位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首毛泽东。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1969年,中苏关系到达冰点,处于剑拔弩张之势。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形势重提“广积粮”,就是要搞好物质储备,藏于深挖的地下洞里几年时间不出来也不愁饿死。在中国农业粮食进入发展新阶段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历史时期,提倡“广积粮”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产业面临着“四大机遇”:新一代技术革命和数字化带来的粮食产业结构升级机遇,消费能力提升和消费需求多元化带来的粮食产业消费提质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和全球价值链重构带来的粮食产业对外开放机遇,内循环重塑外循环发展动力和外循环冲击内循环发展环境带来的粮食产业内外循环互动机遇。同时,我国粮食产业面临着“七大挑战”: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有待提升,粮食收储管理体制尚需完善,粮食运输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粮食加工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现代化粮食销售方式创新有限,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亟待健全,国际粮源供应存在不确定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产业的应对策略为:坚持和完善新时代国家粮食垂直储备制度,实施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工程,构建现代粮食物流网络体系,建立现代粮食产品销售体系,完善现代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健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结合我国国情,对传统“谷贱伤农”的限定条件进行修正后发现,在1983-2013年间,我国出现了“谷贱伤农”的缓解现象,即31年间,种粮农民面临的“谷贱伤农”指数是逐渐走低的。农民劳均粮食耕种纯收入在丰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谷贱伤农”之所以出现缓解现象,是因为背后存在着4个缓冲机制,分别是: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和国家惠农政策持续跟进。上述缓冲机制均得到了格兰杰因果检验的证明。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粮食补贴制度以直补模式为主导,具有“普惠制”特征。通过构建农户粮作经营模型并进行比较静态分析表明,当前综合性收入补贴对农户粮食生产促进作用甚小,而生产性专项补贴和粮食价格支持则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我国粮食生产形势尚未到达以收入补贴为主的阶段,粮食补贴应定位于生产目标而非收入目标。相应地,粮食补贴应以生产性补贴为主,且补贴目标应瞄准粮食生产户,补贴方式应与农户生产决策挂钩,补贴资金的配置应逐步向种粮大户倾斜,以适应粮食生产规模化的发展形势。  相似文献   

10.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粮食银行”,多年来积极服务“三农”,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支持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粮食加工业发展,在县域经济的壮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广饶县“粮食银行”为例,对“粮食银行”的基本概念、历史演进、运行机制和在服务“三农”中发挥的作用,作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分析了“粮食银行”这一特殊事物的本质及其存在的局限性,并对“粮食银行”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我国粮食调运格局由“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演化的四个特点,分析了粮食调运格局演化的六个方面原因,阐述了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可以实施“南扩、北稳、合理布局、适度进口”四个方面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2.
粮食关乎国计民生。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高质量发展粮食生产是提升国家粮食安全能力水平的重大举措。江西省吉安市素有“赣中粮仓”的美誉。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繁荣地方经济,巩固吉安市“赣中粮仓”的地位,在新时代背景下,吉安市委市政府应在保护耕地、良种应用、科技创新、规模生产、塑造品牌、人才培育、社会服务、完善政策等方面聚焦用力,加快推进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使粮食产业真正成为强市富民特色产业、乡村振兴支柱产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水在粮食作物生长中既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又关系到粮食生产投入、产出乃至粮食安全,近年来,水关联的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得到各界高度关注。本研究侧重于分析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难题以及保障粮食安全的水资源利用对策。主要研究结论是,粮食生产因“水”面临的多重风险,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禀赋存在着时空不匹配、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不高、灌溉水压力对粮食生产产生冲击。因此构建粮食生产节水利用机制至关重要,本研究针对粮食生产节水利用上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水资源有效利用保障“藏粮于地”的对策框架,包括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推广节水利用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玉米型”粮食生产结构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玉米型”粮食生产结构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分析□蒙艳晶本世纪初,吉林省玉米仅少量种植,属零星作物。自20年代以后,玉米生产不断增加,40至50年代已成为大宗作物。解放后吉林玉米单产提高幅度较大,玉米播种面积持续增长,1974年玉米产量首次超过粮食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供求状况,然后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指出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隐忧.研究发现:“十三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将在波动中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将平稳增长,其中饲料粮和工业用粮需求增幅较大,粮食供需缺口有所扩大.因此,本文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调控机制,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合理引导粮食消费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促进粮食贸易平衡,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从广东“镉大米”事件看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的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的“镉大米”事件,折射出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在生产环境保护、风险监控与评估、追溯机制建立、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缺陷,亟待加以完善.未来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的监管应立足于粮食安全法的“社会法”属性,厘清政府监管部门的角色定位,避免职能错位,建立起一套体制科学、责任严明、执法严格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特殊现象.农村“空心化”导致了农村凋零与土地浪费、粮食生产堪忧和农村社会管理困窘等.农村“空心化”产生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元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是“时空压缩”阶段表现出的特殊现象,其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市场经济下“用脚投票”等密切相关.加强农村“空心化”的综合治理,需辨证地看待城镇化与农村建设的关系,树立农民是职业的理念,保障农民作为职业的利益,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资本下乡,对农村实行撤并整治.  相似文献   

18.
粮食生产会受到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自然因素、农民种粮意愿和农村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中农民的种粮意愿和农村劳动力主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下,我国粮食生产仍出现“十连增”,主要是因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三农”的优惠政策,提升了农民的种粮意愿和生产效率。最后,本文指出了粮食生产安全出现的新问题,并为维持粮食生产的持续增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平均单产”和“产量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对中国粮食作物生产风险区域以省为单位进行划分,并通过对粮食生产近70年所面临风险的回顾,归纳出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自然灾害的三个显著性特征:一是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是旱灾,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随机性、区域性、连片性特点;二是我国粮食自然灾害的变动趋势日益减弱;三是我国粮食自然灾害的波动性与变异程度日益减小。通过更加细化的数据分析,对我国粮食安全风险的区域化识别以及粮食政策的“因地制宜”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设计我国粮食管理体制框架须把握的几个基本问题葛昌永我国近年来的粮食管理体制,处在左右摇摆不断变化的状态。1992年取消“双轨制”,粮食经营进入无序市场经济时期,国家利益和农业经济都遭受很大损失。1994年,国家采取一系列行政宏观调控的强制性措施,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