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孝通师驾鹤西去了,费师卧病以来我心头牵挂的不祥预感不幸成了事实,一位蜚声国内外的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界巨匠离我们而去了.我感到很悲痛,仓猝中记下一些片断的回忆,以表达我深切怀念费师之情.在我的心中,费师不仅曾是一位国家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更是一位才智过人的学者、诲人不倦的老师.  相似文献   

2.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招待所里,我遇见了刚从双河乡回来的吉林省民委的一位同志.他向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农业合作化高潮以后,双河乡在并入高级社时,县里曾打算由一个姓孙的汉族社员当主任,但是汉族社员都一致提议让河南屯的朝鲜族朴春权来担当,理由很简单:朴春权是吉林省一级民族团结模范,我们办的是民族联合社,他当主任最合适.县里认为群众的意见是正确的,就任命朴春权作了双河乡高级农业社的主任.……为什么汉族社员这样拥护朴春权呢?我决心到双河乡去看一下.我们来到了双河乡.朴春权在村头上热情地迎接了我们.他是个镇静、安详而又精神充沛的青年,中等身材,有一张朴实的脸孔,两只眼睛在浓眉下闪闪  相似文献   

3.
我是个裱画工人,曾经很郑重地叩头拜齐白石为师学过画,所以,也能抹几笔虾。齐白石对我们裱画工人很尊重,因为他自己也是穷苦人出身。1948年的春节,我陪徐悲鸿先生去看望齐白石老人,徐先生推荐我给他裱画,老人高兴地答应了。他说:"我也是裱画的,我跟师傅学了好几年裱画。我不但会裱新画,还会裱旧画。"说着,他就叫夏文珠女士取来两张画,一幅是他早年画的山水,一幅是乌鸦  相似文献   

4.
哈森 《中国民族》2012,(7):52-53
2011年9月,我在成都见到了年过古稀的彝族老翻译家谢友仁先生。我们在百花园乡村酒店空阔的茶亭里聊起他的翻译生涯。在他慢慢的叙述中,我仿佛回到了久远的从前:大凉山的改革、人民大会堂里传出彝语同传,毛主席、朱德总司令接见民族翻译、大小凉山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一幅幅珍贵的画面。想象中,这些画面也许都是黑白的,但是时代进步的景象却迸发着五彩的光芒。倾听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在场"这个词。谢老以一个彝族翻译家的身份,在场见证了大凉山一段伟大的历史变革,也见证了共和国彝语文翻译事业的历史进程。缘于这次关于翻译的谈话更多涉及历史,我以口述问答的形式,将谢老的翻译经历记录下来,再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5.
含冰 《民族论坛》2002,(1):30-32
那天,我正在改稿,办公室的同志领进一个老头,介绍了一声这是谁以后就走了。我没 听清是 谁。稍稍打量,只见他面容清矍,瘦小而儒雅,背一个黑色的帆布包,手拿一个绿皮文件夹 ,戴一幅大大的眼镜,简朴的着装上可以看到一路行来的仆仆风尘…… 落座、泡茶以后,他开口说话了,一口浓郁的邵阳口音。在说明来意以后,他便滔滔地 向我描述他辗转民族地区采访写生的经历,给我欣赏数百幅反映各民族风情的写生作品,以 及厚厚一本登有他的事迹的剪报。随着交谈的深入,我为他的神奇经历所感染,更为他立志 为56个民族作画的精神所感动。(一)…  相似文献   

6.
敢为天下善     
敢为天下善文/江凌“我不理解!”离开扎西一个多月,他的这句话仍不时在我耳边想起。同时,他的表情以及那种表情中所包含的愤怒和失望,也一齐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不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扎西说。那是一次非正式的谈话,也许是在路上,他向我谈起在报上读到的...  相似文献   

7.
王连芳民族工作回忆(之三)张冲的个性魅力在我所接触的云南各个民族领袖人物中,张冲对我的工作帮助最大,印象最深。省委派张冲担任访问团副团长,协同访问团工作。当初,我只知道他佩服宋江,同情革命,支持民主运动,是一位著名的抗日将领,却不知道他还是位很有个性...  相似文献   

8.
格平同志是我所崇敬的优秀的民族工作领导者之一。我和格平同志相识于1946年,但早在我青少年时代,他就是津南地区贫苦回汉群众中广为传颂的“红毛子”,是我心目中崇拜的一位英雄人物,新中国成立后,我和格平同志又有过几次工作接触,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对党的忠心耿耿,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民族工作的倾心关注,对同志的慈祥亲切,每一次都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今年三月,惊闻格平同志逝世的噩耗,深感悲痛,痛惜我党又失去了一位优秀的民族工作领导者。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生平事迹,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顾格平同志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  相似文献   

9.
1最近,从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和北京艺术界吹来一阵风:40集大型专题电视系列片《百苗图》,近日已经开机.记者闻讯而至.迎接我们的,是50开外的《百苗图》总编辑、特邀总监制潘志忠先生.这位当年出没于枪林弹雨,从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中闯荡过来的艺术家一语破的:"《百苗图》,是一项伟大的民族文化工程!"语罢,他看我们面有不解之色,便挽着我们的手,走进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啊,好一条宏伟美丽的"长廊"!雪白的墙壁上,好像绽开了一片五光十色的花朵.70多幅内容丰富,色彩绚烂,画工精细,情景交融的百苗图,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央民族学院研究苗族历史、语言、文学的三位专家——张永祥教授、李金池副教授、吴德坤副研究员几  相似文献   

10.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会徽设计者,是位壮族同胞.我寻着这个线索,一探究竟.说来还真险,34岁的壮族工业美术设计师李中杨设计的会徽,差一点就和第四届大运会失之交臂:离征稿截止期只有8天了,他还带着学生在广州实习.在回程的列车上,他才萌发了参与会徽设计的念头,当征稿办公室已堆满了600多份应征稿件的时候,他才开始一摞一摞地查资料,一幅一幅地画草图.有一天他从资料室回家,背着满满塞了7大本参考书的书包,正走得气喘吁吁,想得出神,只听"嘣"的一声,书包带子断  相似文献   

11.
一位新上任的领导分管了民族工作,另一位领导则说:“这是拜年的事.”意思是说,平常没什么事,不过是过年过节拜个年而已. 我做为一名民族工作干部听了此话很反感.一是为民族工作受到如此轻视而不平,二是为这位领导对民族工作如此错误认识而感到遗憾. 我不愿在这里絮叨民族工作如何重要,中央对民族工作历来十分重视,常常把民族工作提到“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而这位领导却把它说成是“拜年的事”,这与中央  相似文献   

12.
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一次情况介绍会上,一位外国记者询问这次艺术节在中国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我作为第三届艺术节组委会的副主任,不能不作答.我说:"56个民族派出自己的演员同台演出,这在新中国民族文化史上,是第一次!"匆忙中答完,我的思路迅速地向前朝的文化史延伸:五千年民族文化史中,盛唐的各族歌舞汇长安;清初的各族文萃集京华……盛事不少,但我没有寻觅出全国各民族自己的演员欢聚在一起同台献艺的盛景.于是,我当即否定了原来的论  相似文献   

13.
松巴堪布·益希班觉尔是十八世纪初在青藏高原上涌现出来的大学者之一.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而且是一位医学家、哲学家、法算天文学家和文学家.他以佑宁寺(即郭隆寺)第三世松巴而闻名遐迩.不仅闻名于蒙藏地区,而且名震中原,被清朝乾隆皇帝封为嘉那堪布.在各地行医、讲学的同时,一生著有囊括多种学科的六十多种著作,分为八大部印刷发行,传于后世.他为我们研究当今的蒙古学、藏学、宗教及各民族关系史等留下了许多很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一般来说,凡到过民族工作部门办事或同他们接触较多的人,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群众,都会感到亲切、热情、温暖.这是民族工作部门的优良传统作风.但也有的民族部门,墙上挂着“少数民族之家”的镜匾,却使到那里办事的人感到很冷淡.一位民族乡乡长对我说:“现在我们那里的民委‘气候变冷了',老领导、老同志有的离退休,有的调出了.新上任的主任没有民族感情,高射炮眼,小干部不愿意理睬.民委的门我也就  相似文献   

15.
"纲举目张",这是大家都很熟习的一句成语."纲"是鱼网的大绳.意思是说,拉住鱼网的大绳,鱼网就可以张开.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比喻我们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善于抓住关鍵,因为抓住关鍵,就可以把有关的工作带动起来.比如说,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工作中,抓住粮食这条"纲",就能带动林、牧、副、渔等事业的发展.农业工作是这样,民族工作也是这样.那么,民族工作的"纲"是什么呢?我认为,"阶级斗争"就是民族工作的"纲".我们常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这是因为民族问题是从阶级的存在而来的.在阶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约我写一篇稿子,要求所写的内容,既与我从事的旅游工作有关。又与该杂志弘扬各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宗旨有关。略加思索,我就拟就了这个题目。顺着这个题目去想,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就在我记忆深处涌现出来了。这些画面中,有对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的扫描。有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对发展旅游业、振兴当地经济的期盼的目光,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后的歌声笑语,还有我对这一命题的思考与憧憬…… 就把这一切都记下来吧,管它是散文还是论文!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一年前,毛主席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读了《优秀的民族工作者——吴兴春》这篇报道以后,我就马上联想到了毛主席这句名言.文学家艺术家应当如何到群众中去?毛主席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是"长期地";第二,是"无条件地";第三,是"全心全意地".我以为,这三点要求同样也适用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也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为兄弟民族人民服务.吴兴春同志就是这样做的一位好同志.  相似文献   

18.
每当我回忆起1984年寒假探家时在火车上与人吵架的情景,内心总是充满欢乐与自豪.因为我用自己的语言征服了一位穿着警服却不懂得、不重视民族政策的少数民族同胞,使他终于认清了《民族团结》的重要,并成为《民族团结》的好朋友.1984年寒假,我在阜新市车站登上了沈阳至赤峰的列车,我的座位旁是一位青年警察.落座后我从挎包里掏出一本《民族团结》,目不转睛地看起来."小同志,看什么小说这么津津有味?借我看看好吗?"我从挎包中拿出4本给了他.但是,他翻了几分钟后,把书扔给了我:"什么乱七八糟的,尽是些少数民族的事,一看目录就烦了.照片上的人穿的是什么啊,你看那憨劲,真象个大山炮!"本来对他扔杂志就反感的我,放下手里的杂志,看着这个服装与内心极不相称、非常粗鲁的人,质问道:  相似文献   

19.
他叫贾宝明,是个孤儿.我想从一个侧面了解一下他的班主任阜葆琪老师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 阜葆琪老师是陕西省宝鸡市金台中学的数学教师,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荣膺教育部授予的金质奖章.这位草原牧民的后代,蒙古族女教师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将近30个春秋. 听我说明来意,贾宝明非常高兴.看神情,他象是得到了一种满足和慰藉,激动地搓着手说:“太好了!太好了!我早就想把我们阜老师写一写了,可惜没那水平.”接着就满怀深情地讲了起来……  相似文献   

20.
他向自己理想攀升的一小步却使一个民族向前迈进一大步。侗族有了本民族的第一位博士——杨绍清。1999年7月,在付出进一步的艰苦努力后,杨绍清成为清华大学生物学系博士后。但是他在清华园只度过了一个月,1999年10月15日,在前往中科院的途中,一辆飞驰而来的卡车,把他撞倒在校园南门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处……杨绍清的身后.除了留下一条让人感慨的求学之路外.还留下了八万元的债务……我们一直在茫茫人海中寻访着各个民族有突出成就的第一人,令人惋惜的是:杨绍清,这位侗族的第一座博士、博士后,我们却是从一则讣告中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