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谯周劝蜀汉皇帝刘禅举国投降敌国曹魏,使一个王朝的运转戛然而止,终结了一个王朝的命运。其作为历史上评论颇多,观点对立。笔者通过阅读《三国志·谯周传》,对其劝降的客观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对谯周的人格品行进行了述论。本文认为,谯周劝降的理由是充分的,陈寿对谯周的评价是公允的。  相似文献   

2.
谯周与陈寿     
文章对蜀中同时出现的两大史学家谯周与陈寿进行了研究 ,对谯周的史学思想与政治见解作了客观评价 ,尤其对劝降主张和归晋见解予以历史评析 ,作出公允判断。陈寿是谯周的学生 ,文章对陈寿修《三国志》的成就给予高度肯定的同时 ,也对所谓的“正统”观念和“曲笔”“回护”予以辨析 ,指出《三国志》的信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的谯周是一个矛盾的、充满张力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出场九次,但却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小说围绕谯周劝降展开对知识正确性与道德合理性之关系的思考。围绕谯周劝阻诸葛亮、姜维北伐演绎天时与人力、知识与道德的冲突以及知识面对道德时的有限性,以及如何评价二者价值高低的问题。毛本在谯周形象上的微调,除了行文上的原因,一方面是对明清易代之际文化思潮的呼应,同时也表现出毛氏父子的史家心眼,并未对谯周形象予以简单化的处理与批评。  相似文献   

4.
《古史辨》不但是一部理性考辨古史的文集 ,而且也是一部自觉批评史学的文集。《古史辨》不但开创了一种科学考辨古史的运动 ,而且开创了一种自由批评史学的风气。《古史辨》乃是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人文学术界最有影响 ,并且最为成功的一部学术论文集。它集自由的学术讨论与理性的学术批评于一体 ,许多方面都对文、史、哲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合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禮"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6.
7.
《南都学坛》2015,(4):17-21
钱穆考论古史地理,并不单纯考证地名、地理,他的古史地理研究不属于传统的地名簿记之学,而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典范。他在《周初地理考》一文中提出周人由山西往陕西迁徙、发展的看法,成为研究周初发展的重要一说。该文运用一些研究古史地理的方法,包括地名研究法,地名迁移,人以地名,非地以人名;地望研究法,考论古史地望、人事要结合当时历史条件,以诗释史,运用声韵学等。虽自圆其说,但在研究方法、阐释文献、处理神话与历史的关系等方面都有不足,如:在研究方法上犯了征之于古迹求之于音似两大毛病;在处理神话方面,把神话人物当作历史人物,没有运用考古资料。这些限制了该文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刘掞藜与顾颉刚同为20世纪20年代古史辨运动中脱颖而出的青年史家,他与顾颉刚的论争促进了顾颉刚古史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刘掞藜的上古史成就至今无专文论述,武汉大学图书馆所藏民国老讲义《中国上古史略》系统反映了刘掞藜的古史思想。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与古史研究密切相关的十大考古新发现是:(1)山西襄汾陶寺“观象授时”遗址,(2)河南安阳洹北商城,(3)河南安阳花东甲骨,(4)山东济南大辛庄甲骨,(5)陕西周公庙甲骨,(6)陕西周公庙西周墓地,(7)陕西眉县杨家村青铜器,(8)西周中晚期的新型器皿遂公盈,(9)郭店、上博楚简,(10)湖南里耶秦简。  相似文献   

10.
谯定学重《易》《论语》,是程门涪陵系的开创者。谯定长于象学,兼治数学、图书。他以象为道之发见,具有本体论意义。谯定强调领悟易象,然后会通诸卦爻大义,乃学以明心的克己功夫,又与格物致知有密切关系。谯定《牧牛图》以四勿、四毋作为儒家循序渐进的修养阶梯,以学、礼为修养手段,以敬为修养方法,以明心见性为根本,以无我为最高境界和追求,继承发挥蜀学无心、牧心思想,加以儒学化改造,形成独特的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顾颉刚等的上古史研究,深有影响,足资借鉴。近几十年来,地下出土文献使人们对于古书形成、古书篇章年代的判定有了新认识,对于涉及上古史的一些传世文献的形成年代有了新看法。本文利用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指出周人的古史系统有三次建构,存在三阶段差别,周人逐步将祖先的时代提前,最终以黄帝为祖,形成了一个以炎黄为中心的复杂的古史系统。此后战国时期的诸侯囯与诸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中黄帝一元的古史系统影响最大,但也出现了很多疑难。如果认识到先秦对于古史系统的构拟存在时代差别,有利于我们解决上古史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东汉后期谯沛武人集团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繁冶 《南都学坛》2000,20(1):12-14
谯沛集团是以曹操为中心以其亲属为基干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武人集团.他们多为忠勇敢死之士,在政治、军事生涯之初就与曹操事业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曹氏的股肱心臂.与曹操的另一重要政治集团颍川谋士群体相比,无论是入仕方式、文化素养,还是政治动机、价值观念,谯沛武人集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顾颉刚的古史研究与其民俗学研究之间的紧密关系一向为学界公认。受限于顾颉刚的自述,这种关系常被单向度的理解为其民俗学关注启发产生了用故事的方式阐释历史的视角。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实际上是其古史研究思路成熟和变化的直接产物。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古史方法内部本有辨定真伪和追究流变两个不同取向,1924年前的古史辨讨论中,顾颉刚多取前一取向,后在胡适点拨下,转向追究流变。这一变化不仅使他跳出了与刘掞藜等人的枝节纠缠,而且促使他写出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通过这一转向,顾颉刚的史学和民俗学研究中也纳入了全新的民众观。  相似文献   

14.
以三位一体文明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为主线,中国古代社会可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从传说时代到商代的远古社会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时代,其文明同其他古代民族并无实质性的差别.中国文明模式的形成是从西周开始的.从西周到西汉的上古社会是其经受第一次考验并得以正式形成的时期.从东汉到唐前期是其再一次经受考验并得以完善的时期.从唐后期到晚清是其定格与守成时期,同时也是它进入自足的封闭状态之时期.  相似文献   

15.
《古史辨》评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今日批判地接受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应让大多数人了解《古史辨》的成果和精神,同时要端正方向,克服其破伪有余,立新不足,忽视求真的缺点。“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是符合古史传说的发展规律的。但运用不当,真实的古代历史就完全成为不可知者。分析古代传说的真实性,要与神话严格分开,并注意传说本身也有各种不同性质。“五帝”的本义,是用以表现未有朝代以前的历史时期;战国后期,泛称的“五帝”才逐渐坐实为五个前后相承的帝王。五德说与三统说各有其依据和来历,但都与古代的实际历史无关,而为战国时人以当时流行的思想比附于古代历史。老子为老聃。《老子》一书因老聃而得名,而其书晚出,非一时一人之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是史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古史传说时代新探》解决了这一领域中的许多难题,也为古史传说时代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路。其一,《新探》结合多重证据法,多学科理论,建立了新的学术思想研究原理,利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考察方法探索中华文化原点,解决古史传说时代的诸多难点问题;其二,《新探》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入手,打破学科畛域分明的界限,从远古整体文化的高度,深入地探索传说时代,重构了当时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17.
顾颉刚在"古史辨"兴起的学术渊源、研究内容、学术宗旨等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看法或反思.他认为,"古史辨"之兴起乃是多种因素的汇合,是古与今,中与外交融的学术结晶,即怀疑的精神和历史演进的方法;"古史辨"即史家的考辨古史,所辨内容是伪书、伪事、伪史,三者不可割裂;"古史辨"是一项长期的、开放的学术事业,有它自己的路径和旨归,破坏是手段,建设才是目的.  相似文献   

18.
19.
钱玄同与周作人是 2 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名人 ,在三十余年的交往中 ,他们在社会、政治、文化及私人情趣上保持了高度的契合。在国难之中 ,他们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大相径庭 ,但二人旧谊仍笃 ,直至钱氏生命的最后一刻 ,仍对周的人生走向提出警告与规劝。综观钱、周之交往历程 ,二人虽因学术趣味或政治立场的变化而略有波折 ,却善始善终 ,对此做一番考察 ,有助于了解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是对古史形成规律的科学阐述,这一理论符合唯物史观的原理和实践;将某些不见于较早古书的说法视为不可靠的后起之说,视为不存在历史素地的"伪史",应是科学的;所谓"走出疑古"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