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维吾尔族居民婚俗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正在发生变化。在乌鲁木齐市,改革开放后,出现了诸如包办婚姻已不存在,自由婚姻绝对占上风;婚礼都在宴会厅举行,婚礼仪式全程摄像等变化趋势。城市维吾尔族中婚俗文化变迁与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文化相互渗透有关。  相似文献   

2.
略论城乡婚姻礼俗的演变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礼俗是民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在人生历程中,从摇篮到墓地,我们每个人都置身在丰富多彩的婚俗生活之中,是婚俗的施行者和体现者。婚俗一经形成,就渗透到人们生活中,染习传承,世代因袭,成为一股具有约束力的精神力量。本文简要探讨民国、至今城乡婚俗的演变形式及落后婚俗的改革,试图勾勒一条城乡婚姻礼俗变迁的线条,让人们在分析比较中发扬良风,摈除陋习,移风易俗,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文化,更清楚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俄汉传统婚俗文化的对比,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和论述传统婚俗文化现象,揭示传统婚俗文化的部分文化内涵和文化功用,来体现俄汉两个民族传统婚俗过程方面的区别和联系,并促其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4.
青海农区藏人传统婚俗文化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正在发生变化,笔者以贵德县昨那村、麻巴村、木干村和下排村为例,从适婚的范围、婚姻缔结方式、结婚程序和仪式及婚姻衍生的相关民俗文化等方面分析青海农区藏人的婚俗变迁,探讨农区藏人传统婚俗变迁的动因和地方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出发,阐释了金朝推行婚姻二元制的动因、女真族从传统婚俗转为吸收汉族婚俗的过程,以及金朝婚姻二元制的建构模式。作者认为,金朝为了社会长久安宁,是民族间通婚的动因;汉文化与女真文化的交接、碰撞和转型性融合,导致了金朝婚姻制度的二元制。  相似文献   

6.
婚姻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婚姻的缔结不仅改变个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网络,也使社会群体的关系网络发生改变.社会日新月异,在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各种变化的作用之下,土族婚俗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变迁.尽管如此,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土族的婚俗文化还是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本文通过对土族婚俗变迁情况的分析,认为在有意识的保护之下,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社会变迁中争取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发挥作用;同时,当地土族人民所展示出的文化心态也让笔者相信,我们可以用比较宽容的心态来看待这种变迁.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维新派婚姻观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站在资产阶级的文化高度对中国封建婚姻陋俗进行自觉地文化批判是从维新派开始的。显然,中国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革是促使维新派产生新式婚姻观的最根本的原因。如果我们仅从婚姻文化的视界来探索问题,那么维新派的婚姻观与国人在若干时间内接触到西方婚姻文化并受其影响和启迪,当认为不无联系。这包括赴欧美的国人对异域婚俗的直接闻见;外国传教士在国内介绍西方的婚姻观;西方婚姻文化的理论形态对国人价值观的影响等,均为形成维新派婚姻观的值得研究的文化要素。一、走出国门的国人婚俗祝界:中西婚俗之比照近代中国人对外…  相似文献   

8.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婚姻的约束力,不依靠法律,也不依靠科学的验证,依靠的是习惯势力、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婚恋观和家庭观是婚俗文化的重要内容,至今仍大体上遵循着固有婚俗的八连人的每一桩婚姻的缔结过程,对于该村的孩子来说,就是一次接受有关婚姻、家庭观教育的过程;在生活中展开的婚俗,对于该村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本本生动的教材,是他们习得相应的家庭观和婚姻恋爱观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婚姻缔结看作人生中的大事。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因素,导致各民族之间,甚至一个民族内部各支系之间,形成婚姻习俗上的不同。可说是五光十色,各有特点。生活在都安、大化、巴马等县境内石山地区的布努瑶,其婚姻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民俗“这一所壮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花”。一、奇特、有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婚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陕北婚俗资料,从社会文化角度论述了陕北人的婚姻模式——风俗性婚姻。藉此,作者认为,只有变更陕北人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陕北婚姻纳入法制化轨道。这并非要消灭风俗性婚姻模式,因为它所依存的规范体系将长久存在。只有将风俗推向良性发展道路,才能使风俗性婚姻更具现代性,从而为法制婚姻居于主导地位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2.
试婚并非只是现代婚姻现象,还是世界不少民族都有过的古老婚俗,传统试婚风俗和现代试婚潮流都涉及到民族文化问题。中国新时期以来的试婚题材小说,以虚构方式描述了中国当下隐形状态的试婚现象。现实中的“试婚潮”虽然可以成为试婚题材小说的客观依据,但评判它们不能采取道德主义的简单批判。以民族婚俗作为历史参照,从民族婚俗和现代道德来解读试婚题材小说,以此审视试婚题材小说的价值取向,中国新时期试婚题材小说的大量出现,体现了当代人对终极追求与永恒幸福家庭信念丧失的焦虑,显示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稳固家庭的理想的怀疑。  相似文献   

13.
风俗是一个民族共同遵奉的一种社会习尚。畲族历史悠久,千百年来,畲族人民的衣食住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俗也因地因时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畲族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发生巨大变化。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生活习俗也在逐步更新。这里,我就现代畲族婚姻习俗与旧时的婚俗作一个比较,从畲族婚俗形成与内容的变化,看一个民族与地域性风俗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婚姻作为人的生息与繁衍过程,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含义。巴渝婚俗作为巴渝地区的日常性存在,是解读巴渝人文内涵的一把钥匙。巴渝婚俗的地域文化人格,源于巴渝人对人生的关注和热爱。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巴渝婚俗虽然是中原婚俗文化这个大文化圈中的一个次文化圈,但从其文化品性来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它与中原婚俗文化除了具有共通性的一面外,还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挖掘包括巴渝婚俗在内的风情民俗,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近代四川婚姻礼俗变动趋势及特征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四川的婚姻礼俗在20世纪前后出现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动向,具体表现为:青年男女婚姻自主观念增强,婚礼删繁就简和新式婚姻礼开始出现,婚姻禁忌有所松动,新旧婚俗的交相激荡,中西化的相互融合使得近代四川的婚姻礼俗呈现中西新旧同时并存的混合性特征,城乡婚俗演变日益趋于不平衡,但是,愈演愈烈的奢华厚嫁之风造成了众多负面影响,使传统婚俗中的买卖婚姻,童养媳等陋习在新的社会条件之下呈反弹之势,制约了体现明,进步婚姻价值观的新式婚俗影响和改造中国旧式婚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婚姻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基本形式,东北地区的婚俗文化呈现出东北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在清末民初,东北地区各民族婚姻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同于旧礼的婚姻形式,其中以满族的婚姻习俗最具有代表性,本文以满族的传统婚礼为基础,阐述清末民初东北地区满族的婚俗特征。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滇东南X村壮族"不落夫家"婚俗的考察,以农民生活意义世界为切入点,从村庄社会基础的视角,对壮族"不落夫家"婚俗从"不落"到"坐家"的衔接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壮族社会"不落夫家"婚俗与早婚、传宗接代、夫妻感情磨合、人品和能力考验、社会舆论等构成的社会基础存在高度关联。它是壮族社会婚姻的筛选机制,对规制个人婚姻行为、建立稳定家庭和维系地方婚姻秩序彰显了乡土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婚姻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文化体系,它的产生与发展无不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婚姻媒介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窗口,透过这一窗口,可以看到人们心灵深处的愿望和追求。婚姻媒介的演变过程昭示出:人类的婚姻正挣脱开传统观念的羁绊,向文明、自由的领地迈进。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中国古代典妻婚俗及其产生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典妻婚俗像一面多棱镜,经历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整合,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社会群体对民间婚姻文化所赋予的不同理念。通过对典妻婚俗这一民俗事象的寻根溯源和剖析论述,可以窥视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对中国婚俗的影响,并力图为典妻婚这一中国特有的婚姻形式从其产生、发展到衰落做出系统的解析和科学的论断。  相似文献   

20.
婚姻,作为社会风俗和伦理关系的重要表现,属于礼制的范畴.汉代人所讲的“礼”,除了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外,还包括社会生活里的各种约定习俗.婚俗即是其中之一.婚俗由其背后的思想观念支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对婚俗的研究,可以从一个视角探讨当时的精神文明程度.通过婚俗,还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物质文明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