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中古时期,除了政府救灾措施之外,民间的救灾活动也开始日趋频繁,成为救灾中的重要力量。具体表现在地方宗族大姓、宗教团体、市场都参与了救灾,并起到了救济灾民,稳定地方社会,弥补政府救灾能力的不足,缓解政府救灾压力的积极作用,为中国古代救灾方式社会化、多样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活动也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并采取措施进行倡导与鼓励。但中古时期的民间救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
救灾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间的密切配合。文章聚焦于古代救灾活动中政府纵向间的合作逻辑,以大量历史文本为研究素材,借助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古代救灾活动中层级政府间的协同合作机制进行深入探索。研究表明,古代救灾过程在纵向上存在着上行与下行两种路径,上行路径即基层与地方政府向上报灾勘灾,中央政府向上天忏悔祈福;下行路径即中央政府制定救灾政令,地方政府响应政令,基层政府落实政令。层级政府间互动配合的救灾过程,实际上是以中央通过资源输入,强化控制地方行为这一结果为导向,同时也是地方向中央表达利益诉求,表示自身忠诚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赈灾救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和梳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赈灾救灾情况,采用了文献资料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陕甘宁边区军民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陕甘宁边区政府紧急划拨赈济粮款、妥善安置灾难民、防疫治病、兴修水利、开展节约和捐助运动、设立义仓、抢种、补种等措施,赈灾救灾成效显著.陕甘宁边区军民战胜灾荒依靠的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有效组织和领导;注意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生产自救;边区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川西在民国时期(1912-1949)进入了地震高发期,发生了地震80余次,如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等,破坏性极大.本文分析了民国川西大地震的典型个案,并通过分析国民政府的救灾赈灾措施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当时川西地震后的救灾赈灾,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医疗条件落后,物资匮乏,更由于中国只是处于一种形式上的统一,中央与地方很难通过有效的沟通形成赈灾救援机制,甚至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隔阂与对立,军阀之间相互猜忌,救灾赈灾成效甚微,大规模的救灾赈灾根本无法展开.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反腐倡廉的思想十分丰富,其中,贯彻群众路线,发动群众运动来治理腐败的思想是其反庸倡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毛泽东所领导的廉政建设中,曾多次发动群众性政治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依靠群众争取反腐败的胜利,而又不走过去群众政治运动的老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选择了联邦制、单一制两类政体四个国家(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财政救灾情况分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考察,一是救灾资金的准备情况,二是联邦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救灾情况,三是政府对于受灾对象的救济项目和标准情况。分析表明,有关财政救灾的制度规定在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却有极大的相似性,这一点当为建设我国的财政救灾制度高度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来源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观点,也来源于党的革命实践。在坚持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党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变化,对群众路线不断地进行创新,使群众路线从依靠群众发展到为了群众,从发动群众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群众路线要处理好与民主制度有机融合的问题,要处理好群众路线与社会分工扩大化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8.
苏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走群众路线.苏区教育处于中国革命的特殊阶段,在一片白色恐怖的战争环境中却能蓬勃兴起,党在教育中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坚持工农群众是教育的主体,坚持教育为工农群众服务,使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勤俭办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建立70年来,把马列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关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基本思想,创造性地应用到中国革命的全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针政策的总汇,就是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它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概括地说,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体现了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反腐倡廉的思想十分丰富,其中,贯彻群众路线,发动群众运动来治理腐败的思想是其反腐倡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毛泽东所领导的廉政建设中,曾多次发动群众性政治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依靠群众争取反腐败的胜利,而又不走过去群众政治运动的老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型灾害应急救灾的特征,提出了用于研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灾民行为的三方博弈模型。首先证明了在满足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此三方博弈存在纳什均衡并对均衡点进行分析,其次,研究了此模型框架下的道德风险问题,指出由于政府和灾民的相互不信任导致救灾效率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并同时给出改进效率的一些建议,最后对此三方博弈模型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大跃进”时期河南大饥荒的暴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是"大跃进"时期大饥荒的重灾区之一,浮肿病和饿死人的情况严重,其中"豫东事件"和"信阳事件"是典型代表。饥荒和饿死人的事情发生后,地方各级政府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救灾措施,但有些地方政府仍然继续"极左"做法,企图掩盖真相,压制打击反映灾情的干部群众,阻挠中央调查组的调查,导致饥荒蔓延,饿死人数不断增加。河南省饥荒和饿死人事件的彻底暴露及采取得力的救灾措施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财政预警机制建设是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研究中一个重要内容,有利于地方政府防灾减灾,及时展开应急救援等工作。分析地方政府应急财政预警机制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探讨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财政预警工作中存在资金不足、预算资金分配比例失衡、应急财政监测体系不规范、法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应重点从拓宽救灾资金筹集渠道、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应急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政预警法制建设等方面展开工作。  相似文献   

14.
蔡勤禹 《东方论坛》2021,(1):90-101
1928-1930年陕西发生特大旱灾,为救济灾荒,朱庆澜联合慈善人士于1930年在西安成立华北慈善联合会,在天津设立办事处,联络京津沪等地人士为陕灾筹款募赈.他们以“救人救彻”为目标,在移粟就民办理急赈同时,坚持“建设救灾”理念,积极发展农赈,采取工赈办法兴办水利设施,设立教养院,采取教养兼施办法培养难童.上述措施不仅挽救了成千上万灾民,还通过建设办法促进了灾区的水利和交通设施建设.华北慈善联合会在政治动荡时期的救灾行为,弥补了政府在救荒方面的缺陷,提供了慈善组织参与地方公共事务治理的地方样本.  相似文献   

15.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部署,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分析了建设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进而阐述了坚持群众路线,建设高校服务型党组织的内涵,并简要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建设的路径选择: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提升服务型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健全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服务体系,着力建设高素质的服务骨干队伍;积极创新服务载体,着力构建服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唐代灾害频发,演变趋势呈现中前期相对较低、后期较高的特征,发生区域集中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基层地方官员承担具体的救灾工作,务虚性的救灾行为较少。灾害奏报制度完善,日常规定和官员出巡相配合,政府按照法律规定对地方官员进行赏罚。考课制度与灾害奏报体制在运行中存在矛盾,影响救灾绩效与官员救灾方式的选择。灾害救济成效显著者获得荣誉褒奖和职位升迁的激励,弄虚舞弊或救灾不力者遭受朝廷贬谪或被百姓殴打或者击杀的后果。"灾异天谴论"与考课制度共同制约着官员的政治命运。灾害的发生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影响着官员的政治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17.
清代亳州地区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亳州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清代中央及地方政府积极应对,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救灾。亳州当地绅民商人及在亳经商的地商户亦慷慨解囊,通过捐物捐钱、降价出售粮米等方式积极参与救助。政府与民间在救灾中的地位不尽相同,两者的结合在救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其中的一些举措对现代社会抗灾救灾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认为清代东北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其类型多样,发生频率日渐频繁,受灾范围逐渐增大,危害日益加剧。为救灾防灾,清廷和东北地方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采取诸多举措,构建社会救灾防灾体系,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建立前后(1949—1952年),苏北行政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连续几年,民众生活极其困难。在中央政府和华东局的领导下,苏北行政区党政领导机关和各级领导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动群众,开展生产救灾,取得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良好成绩。  相似文献   

20.
减灾救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整体发展与百姓民生福祉,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毛泽东历来重视减灾救灾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和减灾救灾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灾害防救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预防为主与防救结合、坚持减灾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重视科研、保证救灾的廉洁性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财富。坚持毛泽东减灾救灾的基本思想,对当代的减灾救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