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春玲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65-71
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一员,总是需要其他成员的接纳和认可、关心和帮助、支持和理解,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归属感。人的归属需要随着人类的出现就已产生,但其作为问题而被关注和研究则是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在现代社会,资本逻辑将传统共同体庇护下的人带入城市,流动的都市生活催生了原子化的人际关系,使现代人普遍感觉到精神归属的缺失和生活世界的碎片化,一种无价值感、无目标感、无意义感笼罩着现代人的内心。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归属的向往构成了现代人的生存境域。 相似文献
2.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本文认为,符号作为人们约定、制造的中介物使人的认识独立于物质实践,使实践活动的目标与方法有了区别。其次,符号意义超越其物质形式,故有了信息概括能力、这些都为主客体分化刨造了条件。人类的劳动工具也必须符号化才能成为经常的社会现象。在语言符号基础上,人类认识发生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分化,但它们又以实践的主客体统一为归宿。 相似文献
3.
黄振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1):74-76
在西方哲学史上自我曾以灵魂、实体、主体、此在等诸多形态出现过。自我概念哲学演变的内在机制在于它是由古代哲学的自然反思即自我与自然的混沌状态发展到近代哲学的内外反思即主、客二分状态。到了现代哲学阶段研究自我概念的思路转换,一方面开始从理智的直觉转换为体悟的直觉,另一方面则开始从异化的、分裂的自我转换为统一的自我。哲学对“自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哲学的人学性质日益凸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熊文飞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25-127
本文从说文解字、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之间的关系、唯物辩证法以及管理学的角度,分析设计艺术的主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三方面的关系--总体关系、内涵关系、外廷关系,以及掩藏其后的八个小方面的关系.从中可以深入了解设计艺术实践中的细微变化的原因,并在社会创作实践中更好地完成实施设计艺术. 相似文献
5.
近代的一些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经常假定儿童是从自己的意识来类推他人意识的,Scheler等人认为这种解释他人意识的方式是失败的.而James Mark Baldwin的理论重点强调自我和他人是一个逐渐区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在社会的环境中以行为方式体现,于是可采用Baldwin的研究方式并对此理论进行拓展,从实际的、合作的相互行为中探索儿童早期自我和他人及其意识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企业发展,员工归属感不强,不但给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带来不利影响,给企业的管理者带来了工作难度,更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提高员工的归属感,从而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让员工将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使员工真正的与企业荣辱与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促进企业经营目标和个人劳动目标同步实现。 相似文献
7.
关于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惠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Z1)
本文运用组织行为学理论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研究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状况 ,并提出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9.
邵子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30-34
生命叙事把对人类肉身生存境况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境界的精神追求;它描述生命从物质到精神的孕育、产生、冲突、升腾的变化过程,是在对生命现实反思基础上的想像和升华。生命叙事的起点及归宿都是对蓬勃的生命状态的渴望和追求,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建构理想的生命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教育必须矫正漠视生命的异化现象,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发挥化育生命的育人功能。教育要实现化育生命的价值和育人功能,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生命意识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生命的体验,是教师对教育事实的反映,是教师对生命的意向性活动,是教师对教育与生命关系的感知与体悟。增强生命意识有助于教师成长为具有自主性和较高生命境界的卓越教师,有助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觉知生命、关怀生命、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教师生命意识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拓宽了对教师及其教育实践的认识,同时也确立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实践起点。教师的生命意识结构包括“教师自我”“我思”和“我思对象”。教育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活动,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员。克服教育的异化,回归教育原点,需要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教育叙事是融入教师自身体验而唤醒生命意识的一种方法。教师的反思性写作是增强教师生命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存方式。教师的角色并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理性人,每一位教师都是活生生的人,在生活世界中会与他者打交道,其生命活动就是实施教育的过程,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绽放生命的光彩以及寻找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Z2)
针对低龄留学日益盛行的现象,简单追溯了中国留学历史,以及各时期的留学动机,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留学生文化归属感的影响,指出低龄留学会导致留学儿童民族文化归属感的缺失,谙熟民族文化才是立足世界的根本,故青少年不宜过早出国留学。 相似文献
13.
桂徐贵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5):116-118
电视大学系统在网上开展教学,尤其是基于网络形成性考核测评系统的语言类课程,在考核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新的具体问题也随之出现。试图从一些实际问题出发,着重探索并实践如何在网络教育环境下,培养和提升开放教育学员对网上教学改革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促进其不断实现自主性的网上学习。 相似文献
14.
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帕特南对于社会资本的分类,本文将黏合性社会资本操作化为社会组织参与和社区活动参与两个变量,并探讨了它们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文章使用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个人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发现,黏合性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的确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参与社会组织越多,80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越强,但对90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则没有显著影响;社区活动参与越多,80后和90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均越强。这体现了黏合性社会资本在团结农民工、凝聚人心和增进社会融合方面的促进作用,同时社会组织在90后农民工中的吸引力不足也应该引起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杨柳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48-52
通过考察庄子的时空意识、自我意识,反思庄子超越哲学。分析认为,生命焦虑是庄子超越哲学的心理起点;庄子的焦虑主要来自对浩瀚时空的忧惧、对荒谬人世的哀叹、对于自我困境的体认以及由此而来的人格选择困境;这种焦虑感促使庄子寻找通往理想人生境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归属感关注儿童个体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到群体或环境中,并认知到自己在其中扮演了一种特殊的角色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经历。儿童期的归属感主要成分是儿童生活在其中并与儿童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环境和群体。儿童期归属感的获得具有由熟悉到陌生、由近及远的特点,教师及成人应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鼓励儿童在交往中培养相互接纳的意识,而且,应吸引和鼓励儿童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培养儿童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进而创造出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贺志军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117-120
从中学进入大学,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环境适应、角色转换和应对多元文化挑战的难题,尽快融入一个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学校归属感的概念定义以及高校新生学校归属感较易缺失的原因分析,论述了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建立高校新生学校归属感的途径和办法,以期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和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师的和谐稳定。稳定教师的情绪情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师对学校的校园归属感、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和创先争优的紧迫感,对民办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临床归属感问卷、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对240名护理专业本科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护生临床归属感和职业获益感处于中上水平,临床归属感与职业获益感存在正相关,建议通过提前接触临床、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加强临床科室团体文化建设、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建设等措施增强护生临床归属感。 相似文献
20.
由编辑活动的内涵外延谈主客体作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月英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3):126-128
编辑活动的产生历史悠久,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科技期刊编辑客体,更是随着大千世界的异常变化,产生、发展着。编辑客体时常会打破常规,将与社会和人们休戚相关的问题,推向正在困惑、迷茫、不知所措的人们。笔者认为根据原有编辑活动的界定指导编辑工作,对帮助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而言多有局限。文章从编辑活动的产生及界定,从编辑活动中主、客体的属性及相互关系,从编辑客体的扩展与编辑主体意识这3个方面作了分析,认为编辑主体编辑客体把握的审时度势是所编之物为社会首肯并起促进社会发展之功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