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明史》人物登科年代考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史》对人物登科年代的记载绝大多数是正确的,但也有个别错误。从明代进士登科录、进士同年录、会试录及进士题名碑等原始文献来看,这些科年错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本无该科,另一类是误为他科。  相似文献   

2.
广征《明实录》、《皇明进士登科考》、《明清进士题名录》、《国榷》以及有关地方志的史料,在山东大学教授黄云眉《明史考证》之外,对《明史·选举志》中的另外七条错误作了订证。  相似文献   

3.
《明史·选举志二》关于崇祯四年武举史实的记载存在讹误,除了明史专家郭培贵教授指出的"武举殿试自此始"不确,其依然存在两处错误:其一,方逢年和倪元璐二人并未奏请武举殿试传胪、悉如文例;其二,崇祯帝并未赐王来聘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相似文献   

4.
陈诚的《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是明代惟一的亲历西域实录。比勘《西域番国志》与《明史.西域传》,确定《明史.西域传》采摭《西域番国志》的版本系统,进一步评述《西域番国志》的文献价值,以探讨《西域番国志》在《明史.西域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循吏是中国古代社会官员的典范。由张廷玉主修的《明史·循吏传》,编撰特点明显,载录的循吏人数较多,包罗了一个特殊群体。分析《明史·循吏传》传文内容可以发现其入传标准主要有三:一是传主本身具有良好的德行操守,二是传主在主政地方时有卓越的政绩,三是传主多受民众拥护。通过入传标准也可以探析《明史·循吏传》所蕴含的政治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6.
汪由敦自始至终参与了张廷玉本《明史》的纂修。汪由敦的史论多被《明史》采纳,对《明史》有重要贡献。李晋华等先生对汪由敦的批评有失当之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野史集成》收录《明史纪事》时,编者把该书作者定为蒋。我们将《明史纪事》与《明史纪事本末》的“评论”进行比较,认为两书实为同一部书。《明史纪事》是传抄《明史纪事本末》的“评论”后,为蒋收藏,《明史纪事》的作者并非蒋,而是谷应泰  相似文献   

8.
将天一阁藏<明史稿>之<郝杰传>的朱墨文和<明实录>、313卷本<明史纪传>、416卷本<明史>、162卷本<明史列传稿>、185卷本<明史稿列传>及通行本<明史>中的<郝杰传>进行详细比较,可以断定,天一阁藏<明史稿>之<郝杰传>的撰成时间在实录之后、其他诸卷本之前.诸卷本<郝杰传>的排序大略为:实录本→阁藏本→313卷本→416卷本→162卷本→185卷本→通行本.这有助于解决天一阁藏<明史稿>的作者问题.  相似文献   

9.
天一阁藏<明史稿·罗汝芳传>是<明史>纂修过程中留存下来最早的一篇罗汝芳的传文,而且是康熙三十年之前徐元文、万斯同所核定的416卷本<明史稿·罗汝芳传>之蓝本,而后再演变成徐氏<明史列传>、王鸿绪<明史稿>及<明史>诸本之<罗汝芳传>.这篇传文与416卷本<明史稿·罗汝芳传>相比,内容已相当成熟,当出万斯同之手.然而,从同卷传主姓氏看,该传却还保留着明史编纂初期"拈题分纂"的特点.由这种内容上的成熟与体例上的幼稚,笔者推测天一阁藏<明史稿·罗汝芳传>当是万斯同在审核分纂官所纂初稿时因不满意而自己重新起草的手稿.  相似文献   

10.
《明史·宰辅年表》是"二十四史"之一《明史》的四表之一。该表以《明史稿·宰辅年表》为底本,并参据明朝"国史"《明实录》编写而成。由于缺乏对史料的辨析及必要的考证,该表较为粗疏,质量并不高。而由该表的编写,可窥见《明史》修纂取向的变化,及其在清代学术风尚变迁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1.
《明史》是以《明史稿》为蓝本进行修订的。尽管《明史》存在一些讹误,但总体说来,《明史》的修纂还是相当严密的。其在修纂过程中,虽大部分内容沿袭了《明史稿》,但对《明史稿》存在的不符合史实之处,进行了严密的考证与修订,进而以符合史实的面貌出现。《明史》对《明史稿》的修订,主要从文字讹误之修正、史料之补充、史实之订正等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清人张延玉主编的《明史》存在许多史实错误,依据《明实录》、《明功臣袭封底簿》、《皇明功臣封爵考》和《国朝献征录》等历史文献记载,共考证出《明史·功臣世表》史实记载错误28处。  相似文献   

13.
修订点校本《明史·张居正传》随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修订点校本张廷玉<明史·张居正传>中,笔者阅读了<文忠公行实>等13种关于张居正的传记.这些传记对张居正或基本否定,或基本肯定,或全面赞扬,或回避对张居正的政治活动进行记载.这种状况的形成,各有其时代背景.了解这些情形对正确看待和使用这些传记,甚有必要.前人对张廷玉<明史·张居正传>曾作过一些有益的校订,而尚有不少因失实而应予继续校正之处,其他传记与之相异之处也有须加考辨者;对此,文中皆有具体论列.  相似文献   

14.
《明史》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是我国官修时间最长的史书。“和”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范畴,由“和”凝聚而成的“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对《明史》中的“和”文化进行探究别具意义,有助于明晰“和”这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和”字在《明史》中出现频率很高,共出现2182次。结合明朝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观念,主要对《明史》中的外交之“和”进行了探微。同时,《明史》之“和”从增补词条、书证晚出以及疏漏释义三个方面对《汉语大词典》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15.
《明史》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是我国官修时间最长的史书。"和"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范畴,由"和"凝聚而成的"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对《明史》中的"和"文化进行探究别具意义,有助于明晰"和"这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和"字在《明史》中出现频率很高,共出现2182次。结合明朝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观念,主要对《明史》中的外交之"和"进行了探微。同时,《明史》之"和"从增补词条、书证晚出以及疏漏释义三个方面对《汉语大词典》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16.
《明史·舆服志》是专门记载明代舆服制度的重要文献,全面保存了明代舆服制度的基本史料,所述史实准确可靠。它涉及明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研究明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明史·兵志》作为人们研究明代军制时经常征引的基本文献之一,其成文过程亦不容忽视。与整部《明史》的成稿过程一样,该《志》自康熙十八年至乾隆四年,经过了三个阶段的纂修。其阶段性的成果分别是万斯同《明史·兵志》、王鸿绪《明史稿·兵志》、张廷玉《明史·兵志》。  相似文献   

18.
《明史·舆服志》自康熙十八年至乾隆四年,经过了三个阶段的纂修。第一阶段由清初著名史家万斯同初步删定,成《明史》四百一十六卷,其中《舆服志》共四卷。收载了极为丰富的史料,奠定了《明史·舆服志》的基本框架。第二阶段由总裁官王鸿绪在万氏《明史》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加工,经过多年的删改、润色加工后,最后成《明史稿》三百一十卷,其《舆服志》仍为四卷,在《明史·舆服志》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三阶段由总裁官张廷玉对王《志》略作删改而成定稿即今之《明史·舆服志》。  相似文献   

19.
如何书写“靖难”史事是贯穿清修《明史》过程的重要话题。康熙初年,怀遗民意识的潘耒、万斯同等在《明史》修撰中褒美建文君臣,谴责朱棣夺位、杀戮,对“靖难功臣”也多负面评价。熊赐履在此基础上增润论赞,明指建文君臣失国之咎,肯定明成祖在位之功业。王鸿绪则着眼建文帝削藩激成事变与成祖功业可观,主张成祖为建文帝犯阙逆臣、太祖缵绪肖子。雍正间,杨椿强烈主张推崇建文帝、贬抑成祖,但未被采纳。武英殿本《明史》遵循康熙帝称美前朝诸帝的修史基调,对建文帝和成祖皆做隐恶扬善书写,对臣工则严以纲常褒贬。乾隆帝钦定之四库本《明史》论赞,规避“靖难”一词,虽肯定成祖功业但加重了对其“倒行逆施”的书写,更加凸显对忠君的倡导。清修《明史》过程中,史家个人见解起初有一定呈现空间,最终消融于皇帝择定的书写基调中。  相似文献   

20.
天一阁藏<明史稿>中有两篇<赵佑传>,一为草稿,一为誊写稿.通过整理基本可以确定:各卷本清修明史的<赵佑传>均以天一阁藏稿为基础,在史料上没有增加,文字上加以删改;416卷本<明史>与天一阁藏稿的关系最近;天一阁藏稿<赵佑传>内容主要来自<实录>.因此,天一阁藏稿<赵佑传>对于研究<明史>的修撰及赵佑其人均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