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主义小说文本中的空间形式,是通过作家对叙事技巧的运用产生的,而这种叙事技巧就是运用"并置"的手法,瞬时并现、永恒时间、情节并置、情节重复是"并置"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谭恩美的小说《拯救溺水鱼》是一部另类作品,将作品纳入到布里尔·佐伦的空间叙事框架的考量中,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谭恩美以独到的笔法建构出作品的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文本空间:空间旅行的表层环形结构与内嵌的标志性“亚空间”单位构建多层次空间图像,实现主题观照;“幽灵”叙事,虚实辗转,营构时空体;文本设置中的情节并置、闪回、碎片独白打破时序园囿,突破读者感知限制,创设文本重构空间。这些特点充分展示了作者的空间书写策略,体现了谭恩美对传统写作的超越与独特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3.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伴随着20世纪以来所出现的文学向内转向的局面,传统的线性叙事受到了挑战,空间叙事大量出现;对空间叙事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空间叙事的发展,空间与时间在空间叙事作品中内在的关系,空间叙事的表现方式及其所展现的意义,可以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文本分析获得进一步了解,从而对理解现当代中外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独特叙事方式可以一个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4.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叙事层面有着匠心独运的造诣。基于戴维·米切尔森和埃里克·拉布金的空间叙事理论对小说《法》进行空间叙事层面的研究,指出小说通过对萨拉的陌生化处理,对连贯情节的摒弃和使用并置等叙述手法使叙事时间流被迫停止,这不仅凸显出小说的空间叙事倾向,而且从接收美学的角度看大大增强了文本的召唤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安妮·泰勒的作品《思家饭店的晚餐》在叙事结构上摆脱了传统的历时叙述模式,巧妙地采用了并置、陌生化和弱化情节等隐喻性的空间手法,打断故事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使文本产生空间共时性的效果,体现了空间形式在叙事功能方面的建构作用:并置和弱化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创作主题的表达和深化起到重要的作用;陌生化增加了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审美快感和艺术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6.
叠印、变焦镜头作为电影蒙太奇语言,具有“空间畸变”性组合特征,其叙事功能不在于组织情节、结构故事,而是要凸现主体叙事意图和意念,制造“间离效果”。叠印空间不属于线性空间而是不同空间的“垂直性”并置,旨在强化镜头空间自身的表现力。变焦镜头则表现为展平空间,使观众产生局外感和距离感,进而制造出独特的心理冲击力。“空间畸变”性组合具有悖反性,既为电影叙事提供了特殊的表现机制,又给电影叙事带来了许多意外因素、偶然性“干扰”。  相似文献   

7.
以叙事学空间理论为切入点,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探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作者如何运用空间化叙事艺术,打破了叙事常规,创造出特殊的空间性的叙事结构。这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甚至整本小说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理论是中国古代空间叙事理论遗产,评点家把自己的批评眼光落在叙事中的空间意味和空间功能上,关注空间问题,以空间为评点的基础和出发点。本文梳理空间叙事理论概念,对此进行整合与比较辨析。空间叙事与时间叙事共存于文本之中,它们的关系表现为时间的形态化、空间化。古代小说评点的空间叙事理论非常丰富,也非常突出,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遗产清理,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代评点的空间叙事理论,与西方重视时间的叙事理论相对话。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的《大地》虽然是用传统叙事写法创作的小说,但仍带有明显的叙事空间化的倾向,体现了时空维度的统一。小说以王龙一家所居村庄为基点空间,同时又设置了附近的城镇和南方大城市两个外缘空间。三大空间都具有表征人物性格、助推情节发展和突显主题思想等多种功能。三大空间都蕴含着地理、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因素,都由场域、场景和场面三个层次构成,并都表现出实在性、主体性和能动性三大特征。深厚的生活积累和谙熟中国小说写法是作者得以充分发挥空间叙事的长处并圆满完成故事讲述宗旨的决定性前提。  相似文献   

10.
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表现出典型的空间叙事特征。小说中选取的三个关键的地质空间对烘托氛围、塑造人物和表现作品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时空体空间共时层面布里奥妮和罗比处于运动趋势,而塞西莉亚处于静止趋势,这不仅与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相吻合,而且反映了历史事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历时层面布里奥妮的运动呈现环形运动的特征,这种环形运动的轨迹反映了布里奥妮从懵懂无知到自我悔过的成长过程。"多重视角转换""并置""闪回""重复"等手法使该小说取得了叙事的文本空间,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1.
残雪的小说大都表现与现实生活迥异的内在精神空间,她着力在这样一个充满张力的异度空间复制灵魂世界的原始面貌,一步步地展现出人性的深层结构。在充满自我指涉意味的叙事中,文本情节离奇、意象独特、意境玄远,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情节理论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与梳理,并结合现代语境中叙事文本的发展变化分析了情节理论研究的视域及其意义,指出情节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与开放性的概念,情节分析仍然是当今叙事文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上海现代市民叙事"是指穆时英、刘呐鸥、叶灵凤、施蛰存等作家创作的、反映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民生活与价值观的现代市民叙事文学."公共空间"则是在这些叙事文本中呈现出来的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在20世纪30年代市民叙事中公共空间大量出现,文本中的公共空间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影响叙事视野、改变修辞方式上都发挥了很大的叙事功能.它使20世纪30年代现代市民叙事呈现出全新的空间化特征,也标志着现代市民深层价值秩序的逐步形成.公共空间给我们进一步考察都市生活与市民叙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论电视新闻叙事的时空流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对电视新闻叙事进行三维审视,认为电视新闻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都应保持流畅性。叙事时间的流畅性决定于自然时间的线性流动并同自然时间保持一致;叙事空间的流畅性一方面表现为画面的轴线规律,另一方面表现为空间移动的关联性。从时空结合上考察,画面向人们提供完整流畅的叙事空间,并在空间的延伸中表现时间;声音向人们提供完整、流畅的时间进程,并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示空间,因而,电视新闻是时空复合艺术。  相似文献   

15.
罗伯特·库弗的代表作《公众的怒火》通过对美国真实的历史事件“罗森堡间谍案”的改写与虚构反映了当时冷战时期美国人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小说的叙事打破传统的线性结构,在情节和结构上呈现出空间效果。然而对这部小说的多数研究集中在叙述人、叙事模式及叙事时间上,忽略了对其空间形式的研究。美国评论家约瑟夫·弗兰克的空间形式理论认为现代小说打破时间流,呈现出空间性。文章基于这一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并置、碎片化叙事、蒙太奇等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探究小说中的时间向空间的转向,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作品中所表现的空间立体效果,为后现代历史小说的评价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绿牡丹》中有主人公在多个城市辗转的情节,也出现了许多在一些相对狭小的空间中发生的故事。这些空间绝对不是随意出现的,每次都被作者利用发挥,关系到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主旨表现等方面。本文从开放的空间——亭子,宗教的空间——寺庙、道观,秩序空间——座次三个方面解读空间叙事在发展小说情节,塑造独特的人物个性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是小说文本叙事的重要内容。"空间"在毕飞宇的长篇小说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对细节的重视与关注,完成了对易逝"时间"的补充,是小说空间叙事功能的体现;对空间节奏的把握与个体空间的凸显也使得其长篇小说拥有了自己的文本特征。当然,这些与作者对"宏大"小说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英国文学领域,许多小说家以战争为题材,探及当代战争背后的政治、社会、文化、心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小说家(如塞巴斯蒂安·福克斯、派特·巴克、杰克·希金斯等)通过对战争历史的深入剖析与重构,呈现了一个个生动的战争历史空间。本文在左伦空间叙事理论观照下,从地形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分别探讨当代英国战争小说中战争历史叙事的重构、战争灰色地带的书写和创作这些战争小说的小说家们的叙事伦理,力图呈现多维、立体的当代英国战争小说的叙事空间形式。  相似文献   

19.
幻境空间的营造是邹弢《浇愁集》空间叙事的重心。以梦境、奇境、冥界、仙界为主要表现形态,《浇愁集》幻境空间的表现方式虽然继承了文言小说叙事的一般模式,但在叙事方式、叙事视角以及空间转换等方面分别体现出叙事时间的空间化、空间呈现的客观化、空间对照的修辞性以及幻境与现实并置转换的新特点。《浇愁集》幻境空间书写突破部分清代小说局限,其叙事动力存在于表情与警世的张力之中,这使幻境空间既写情又表理,即小说中的幻境空间是邹弢借以思考文人生存空间的理想媒介,充满了强烈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非线性结构、叙述人称、叙述的自我反思等角度对卡尔维诺小说叙事艺术进行研究。非线性叙事模式表现为文本中情节与时间的无序,人物和情节的有意淡化;富有创造性的叙述人称丰富了故事的表现力,而元叙事策略挑战了故事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颠覆了传统小说艺术原有的模式和规范,向人们展示小说的虚幻性。从注重作品的内容及意义到注重作品的叙事结构,是叙事观念的深刻变化,而后现代语境中多元化、不确定性思想则是这种独特观念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