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广告翻译中的文化视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广告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是文化的交流。广告译者应该对社会文化、民俗学、美学、心理学等均有所了解,才能使译文成为优秀的广告翻译。文章着重从语言、社会风俗和购买心理这三个文化要素,分析了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译者作为个体的人和社会的人,同时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为了满足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而进行翻译。因此,译者的翻译行为既具有泽者的个人特点,也反映了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需求。社会因素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对译者的选材、翻译策略、翻译目的等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泽者的个人心理行为也会通过翻译行为影响社会。所以评价译者的翻译行为要充分考虑以下三点:译作的可接受性及其影响力、译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要求、译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翻译选择的三个方面——文本内容、翻译方法、意识形态之选择——论证了只有社会需求才是译者多维选择的依据。这与胡庚申教授的翻译生态学理论并不矛盾。翻译生态学认为,翻译就是以译者为中心的多维选择与适应。本文认为,只有社会需求才是译者多维选择的决定因素,只有依据社会需求作出的选择,才能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译作才能被社会接受。  相似文献   

4.
针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与原作、原作者动态对话这一现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三个汉译本中文化意象的翻译进行纵向比较和分析,探讨三位译者运用的翻译方法及其背后的缘由。结果表明:三位译者对文化意象的解读和翻译过程正是各自所处历史环境、个人视域以及翻译目的不同因素影响与制约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都有大译者彪炳后世,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独特的"大译者"现象。所谓"大",一为社会地位高,二为主体性强,三为影响力大。本文结合中国翻译史上三次翻译高潮,从译者的社会地位、翻译决策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和翻译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构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翻译史上独特的大译者现象。  相似文献   

6.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策略的两个极端,译者受到社会文化和译者个体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倾向于某个极端。研究归化异化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多种文化因素,这有利于拓展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能给翻译研究带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论语》英译的多元系统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文学多元系统论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通过对《论语》的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认为译者所处的文化地位在某一特定的文化多元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以及译者对待这一地位的主观态度是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主体间性框架下分析佛经翻译三个主要阶段的译者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的发展变化,指出译者主体、读者接受、权力与赞助人、社会文化需要等因素的交互对话的间性作用才成就了我国翻译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佛经翻译.  相似文献   

9.
Kecskes提出的"社会-认知语用视角"同时兼顾说话人和听话人两个中心,契合译者话语理解和话语产出的双重身份,而且它其中的文化取向是很明显的,因此得以在这一视角下建构新的翻译过程理论框架,进而深入探讨翻译中的文化翻译。无论是内文化交际还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翻译,都是源语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之间激发、寻找和创建共有背景的过程,需避免由于交际的"自我中心"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个体化造成的交际失误。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一般说来,产生创造性叛逆的原因有三种:一、不同社会之间价值观、道德观的差异;二、译者的主体性;三、文学翻译作品的审美要求。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原文、原语及目的语文化语境等制约因素的限制。正确理解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译者就应在充分发挥主体性因素的同时把握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以便在最大范围内达到翻译目的并取得良好的文学、文化及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语言学顺应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探索一个描述性分析模式,从五个方面即情景思维、双关语隐含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称呼语、中国传统民族性格来考察社会文化语境下译者主观能动性在翻译时的发挥。研究结果表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贯穿了翻译过程的始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语言手段去顺应相关因素,以实现预设的交际目的。而且,受原文不可摆脱的限制时,译者往往会从全文的整体出发,有意识地采取变通的办法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实践主体。人们对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从传统译论、翻译科学论,到后现代解构主义学派等三个阶段的发展。尽管每个阶段的研究围绕不同中心,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也迥然不同,但始终局限在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中,强调某一中心对另一中心的压制。然而,翻译活动从来都不是其中某一中心的独白,译者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也正是译者与文本、读者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展开多元互动交流、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进行阐释,结合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比较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指出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以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可读性为目的时,宜主要采用工具型翻译。  相似文献   

14.
对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实践主体.人们对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从传统译论、翻译科学论,到后现代解构主义学派等三个阶段的发展.尽管每个阶段的研究围绕不同中心,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也迥然不同,但始终局限在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中,强调某一中心对另一中心的压制.然而,翻译活动从来都不是其中某一中心的独白,译者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也正是译者与文本、读者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展开多元互动交流、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翻译文学”与“源文”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历史文本”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而“历史文本”与“历史”的差异性和阐释者的主体性是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理论的基点.吸收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这一独特的理论品质,确立了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的基本策略——立足于译文与源文(或不同译文)的差异以及译者的主体性.从而,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一方面从“差异”入手,基于文本的文化比较来“还原”源文中的历史文化元素,以及基于社会对源本的选择和对译本的接受来考察翻译文学与社会权力机制及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基于译者对翻译源本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来考察译者的主体性.这样的翻译文学文化批评是从翻译文学史的三个基本要素(译本、译者和翻译事件)展开的,有着鲜明的翻译文学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16.
翻译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翻译研究近年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有关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翻译本身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因素、宗教因素、政治因素、译者自身的因素等等。从宏观的国际政治学角度审视翻译活动可以发现,翻译作为国际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时代的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所采取的策略来探索儿童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规范,主要发现:(1)不同时代的译者采取相似的翻译策略遵循了相同的翻译规范,这是由特定文本类型本身及其目标读者的内在特点决定的;(2)不同时代译者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遵循了不同的翻译规范,这主要受到不同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主流翻译期待规范的影响,也受到译者本人对潜在翻译规范不同理解及选择的影响;(3)几个不同的翻译规范总是同时制约着译者的翻译行为,在翻译规范互相抵触之时,译者需自己决定对翻译规范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传统翻译理论重视对原作的忠实,但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因素、时代要求的原因,译作难免对原作产生"偏离"、"背叛",因此,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在文学翻译中也屡见不鲜,经常可见译者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创造性叛逆。创造表明了译者以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叛逆体现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成这一主观愿望而形成的一种译作。本文从语言、文化的差异和读者期待层面简要探讨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原文、原语及目的语和文化语境等制约因素的限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充分发挥主体性因素的同时把握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以便在最大范围内达到翻译目的并取得良好的文学、文化及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又有着不同的语言,因此作为一种媒介,翻译就变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翻译中直译和意译是运用得最普遍的两种翻译手段。可有译者以及翻译研究者全盘否定直译,认为逐词逐句地直译就是硬译,这会使得译文晦涩难懂,甚至会错误传达原文的意思。怎样避免直译中的硬译,这就成了主张直译的译者及翻译研究者倾心研究的问题。要想使直译翻译出来的译文达到理想的效果,翻译过程中译者有必要充分调动语外知识并考虑众多其它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0.
对外文化传播中MTI教师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外文化传播与翻译的关系入手,提出译者在对外文化传播翻译活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MTI教育的蓬勃发展对翻译教师提出新的职业素养要求,MTI教师的复合身份由三个层面组成:译者、翻译教师、MTI专业教师。这三种身份决定了MTI教师在对外文化传播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对外文化传播的践行者、研究者和对外文化传播人才的培育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