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象图式是十分重要的语义结构。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人体词「頭」的语义结构,可知人体词「頭」多义结构的形成是在具有自然联系的意象图式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手段来实现的。意象图式在多义词词义拓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体词做谓语研究较多。主要分析体词成分作谓语的语义、结构分类;补充说明体词作谓语的理据,提出“语义的句法提取”、“交际的简洁、经济原则”两种理据;修正“名词谓语句”、“述谓性”等不科学说法。  相似文献   

3.
英汉人体词“eye(眼)”的隐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类是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通过隐喻的建构方式来认识世界的。相同的身体结构与感知器官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投射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认知的参照点等方面的不同又使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投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英汉人体词“eye(眼)”的隐喻投射既体现了人体隐喻化共同的特点,也表现出了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4.
“吃食堂”与语法转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由动宾结构“吃食堂”中的宾语成分“食堂”的语义类型的分析入手 ,着重论述了“语法转喻”的形成机制及其对语言运用的影响 ,并对相关的句法现象有所涉及。作者认为 ,“吃食堂”其实是一种转喻说法。而一种转喻说法一旦形成 ,就应当按照转指物也即“目标物”的性质确定语言成分的语义类型。因此 ,“吃食堂”中的“食堂”并非处所或其他语义类型的宾语 ,而是受事宾语。“吃食堂”之类的说法能够成立 ,主要是认知因素在起作用 ,对此类结构的构造特点及生成理据作出说明 ,是不能将认知因素摒弃在外的。  相似文献   

5.
语言中的味觉词大多都可以用来表达多种意思。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人的认知且需要通过人的认知获得解释。以"sweet/甜"和"bitter/苦"为例,从认知角度对味觉词语义拓展的分析表明,味觉词一词多义现象是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两种认知方式抑或两种认知方式共同作用的产物。研究结果一方面有助于词语多义现象研究的纵深发展,同时对多义词的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述语+体词宾语”这一结构中,述语(以下记为V)和体词宾语(以下记为Np)之间存在着特定的抽象关系,但是,个别的,具体的V和Np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很复杂的。这种关系对第一语言教学来说好象不太重要,因为人们可以在这样或那样的逻辑关系中去领会所传达出的信息。比如“写汉字”是写出来后成为汉字;“写黑板”是写出来的东西在黑板上;“写粉笔”是用粉笔来写,等等。而有格助词的语言却用不同的格助词来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比如在日语里把上述的例子,用不同的格助词来表示不同的逻辑关  相似文献   

7.
X)整个一个Y”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隐性量表达构式,构式语义为说话人主观认定X已完全达到Y所表达的极限程度量并对此确信不疑。该构式常使用在具有强烈主观评价论断色彩的语境中,有着特殊的适切语境及语用功能。体词谓语句是构式形成的外部句法动因,构式成分的语义演变和主观化是构式形成的内部语义动因。重新分析和认知隐喻是构式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义扩展模式角度研究日语“足”字的多义现象可以发现,日语“足”字主要是从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机制进行语义扩展,其隐喻扩展可分为“形状隐喻”、“位置隐喻”和“功能隐喻”三种,其转喻扩展可分为“空间邻接性转喻”和“功能转喻”两种,其中“功能转喻”中存在二次扩展.提炼出“足”字的语义扩展机制图,可为日语学习者记忆此类多义词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无A不B”构式可表达全称肯定命题SAP,也可表达必要条件蕴含命题?A→?B,其不同逻辑意义是构式常项和变项互相作用的结果。常项“无”“不”以双重否定表达全量肯定,A项保持体词性或被强制体词化,B项保持谓词性或被强制谓词化,其逻辑意义为SAP。A项、B项同时保持谓词性或被强制谓词化,常项“无”“不”和A项、B项或谓词化A项、B项分别结合为?A、?B两个小句,构式强制赋予两个小句以蕴含关系,其逻辑意义为?A→?B。识解区分其两种逻辑意义可根据构式的语块、A项的语义、A项和B项的语义关系、A项和B项的词性组合、语境和百科知识等五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0.
“气”孳乳新义或新词的方式:内部引申产生新义;联合同义语素孳生新词旧义;前加修饰语素衍生新词新义。除“上位-下位”“整体-部分”“个体-集群”三组常规转喻外,“气”词语语义之间还存在“微观-宏观”“物质-精神”“静态-动态”三组对立转喻,这是矛盾一体观思维方式的反映。自然之气孕育人之气,故以自然之“气”转喻人之“气”;人之气孕育文之气,故以人之“气”转喻文之“气”。同时,以认知自然的图式认知人,故以自然之“气”隐喻人之“气”;以认知人的图式认知文,故以人之“气”隐喻文之“气”。如此人之“气”语义链和文之“气”语义链都是“转喻+隐喻”双重认知叠加的结果,其转喻和隐喻认知都是“自然·人·文”一体观思维方式的反映,是原始一元本原论(尤其气本原论)在语义层面的留存。  相似文献   

11.
固定格式“从A到B”的意义、功能和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本文拟对现代汉语的固定格式“从A到B”加以描写。我们认为:(一)作为一种固定格式,“从A到B”的意义是表示起讫点“A”、“B”范围内的整体,它在语言运用中的具体语义要由“A”、“B”来明确并受语言环境的制约,可以表示过程,也可以指称事物。(二)表示过程时,具有谓词性功能,指称事物时却表现为体词性功能,两者明显对立。(三)它的内部结构是状心关系,即介词短语“从A”修饰述宾短语“到B”,  相似文献   

12.
从语义和认知两个方面对“里”、“中”、“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着重分析了“里”的语义和认知意象,并考察了三者在语义上的牵连和差异,认为“里”“中”在语义上有较多的相似性,而差异主要取决干各自基本义及其引申义;“内”则表现出与“里”“中”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体词谓语句的范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目前普遍公认的四种“体词谓语句”进行了逐一考察,认为体词谓语句的范围应当缩小,文章还提出了判别体词做了谓语的标准:结构自足,NP_2在语义平面动态化。  相似文献   

14.
双宾句的两个宾语在句中省略有三种不同情况 :⑴两个宾语都不省略 ,⑵指人的宾语省略 ,⑶指物的宾语省略。仔细考察发现 ,指人的宾语省略比指物的宾语省略自由。语法结构受人类认知的制约。运用“认知语法”理论加以分析 ,可以发现双宾句宾语省略与人们认知习惯、语义表达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体词谓语句上层空间S由主语S1和体词谓语S2两个子空间构成。认知拓扑语言观可为其提供新路径。研究发现,S2存在一个拓扑恒常点且由于主体识解轴向调整在实际使用中隐匿;S1与S2之间的语义缺省识解依赖心智和转喻拓扑性,后者体现为域内转指实体与目标实体的语义概念内容识解等价;体词谓语句派生于动词谓语句,二维层面,句位压制迫使体词产生动作义素进而谓词化,体词谓语构式的谓语部分依然是体词性的,但整体构式是动词性的,体词的动词性来源于整个构式而不是其本身,而在三维层面,S2谓词化来源于上层S空间压制以确保空间连续与识解连通,体词谓语句总携带主观量性评价义与事体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隐喻由字面意义与修辞意义(隐喻意义)构成。古典修辞学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语言--日常语言与隐喻语言,而今人则认为它们不过是语言内部两种不同的语义表达。隐喻位于“意义与指涉”的“断堑”以及“所言说者”与“所意谓者”、常规或字面表达与迂回说法之间的“空当”(space)处。不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隐喻的意义都产生并存在于意义的空白或断裂之中。因此,在语言内部进行着一场隐喻跨越意义断堑追寻本义的水恒游戏。  相似文献   

17.
名词和以名词为主的体词在汉语词汇总量中占的比重很大。基本体调性词组可分“名-名”、“形-名”、“动-名”,语义中心在后位名词居多,也有居前位的或多中心的,不论语义中心在哪边,都与语义关联有关,与表达者主体的目的和价值评判也有关系。这显然要比“语言参数原则”(X-bar)的规定要复杂得多。词组不论何种语义结构,都可作功能评价,而功能的变化始终在语义结构内部。体词性词组内部包含的分析,离不开语义逻辑和概念事理逻辑,但要说明其内部包含在语义功能上的联系又是不必要的。文章还具体分析了方位词组、“数-量-名”词组、动名词词组、D1体词性词组的语义类型和功能,并尽可能指出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英语“花园路径”现象的触发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园路径”效应是一种局部的语言歧义现象,涉及语义、句法和语用等多方面的因素。听话者的理解过程如同在花园中寻路,经过重新分析不同的歧义结果选择合理的解释。研究“花园路径句”的理解过程,不仅有助于揭示语言歧义的触发性因素,而且能够深化人们对语言认知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有字句”中“有”后面的不同的数、量、名结构作宾语的情况 ,并探讨了造成“有字句”中动词“有”后面的不同的数、量、名结构的两个因素。一是语言结构内的因素 ,动词“有”所表示的“占有”、“领属”、“存在”三个语义特征影响着不同的数、量、名组合在一起。二是语言结构外的因素 ,也就是人类的认知与经验内化为人类的语言能力 ,这主要表现在 ,位于动词“有”前面和后面的两个名词所表示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制约着“有”后面不同的数量名结构投射在句法平面上  相似文献   

20.
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多义性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由于语用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在其趋向义的基础上又获得了结果义、状态义和评价义。本文就是针对“起来”的多义现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分析这三种意义的扩展原因和方式。随着对其多义性分析的逐渐加深,发现造成其语义扩展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对场景识解时所采取的视角不同造成的。这个结论反过来验证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模块。语言活动和其它认知活动一样受人们认知能力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