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周末年亦即公元581年发生的尉迟迥针对杨坚的叛乱,短兵相接,仅仅持续了68天时间,便以失败而告终.这次事变虽然短暂,但从后来诸王朝政权的更替情况及其变化格局看,尉迟事变与这些更替与变化的发展似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连带关系,甚至也存在着某种直接的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2.
《逸周书》是一部很重要的先秦古籍,其成书年代至今仍众说不一。我们就相关史料及是书内容,再次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从词汇发展史的角度,对书中几个常用词的使用情况作了历时的考察,初步推断《逸周书》的成书年代宜在战国初期。  相似文献   

3.
依据古文献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对《逸周书·谥法》时代进行了辨别、分析和考证 ,最后得出结论 :现存《逸周书·谥法》是春秋初期在周初《谥法》的基础上增益、修改而成的  相似文献   

4.
(一) 尉迟跋质那是我国隋代的兄弟民族画家,于阗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在文献中记载很少。晚唐美术史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有三条记载: 尉迟跋质那,西国人。善画外国及佛象。当时擅名,今谓之大尉迟。《六番图》、《外国宝树图》,又有《婆罗门图》传于代。(第八卷)  相似文献   

5.
我校文博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黄怀信同志,积4年心血写就的《逸周书源流考辨》一书,今年年初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逸周书》是一部极堪珍贵的历史文献。共10卷,71篇,亦称“周书”、“汲冢周书”、“周志”、“周史记”。该书内容丰富,记载了商周交替之际及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军事、宗教礼仪、道德修养以及天文、历法、时令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西周和商周之际历史的基本史料之一。《逸周书》的上述有用价值,有的已被发现利用,而多数则闲置至今,未被发现,更未被充分利用。其原因主要是书之源流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即成书确切年代和性质、各篇内容始终没有定论。《逸周书》源流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书的不同名称各产生于何时?诸史《志》所著书的面貌有何不同、来源如何?汲冢是否出有《周书》,若出,其书与今书有无关系?今传本为何时、何人编定?篇名  相似文献   

6.
《文传》是《逸周书》第25篇,其内容与《周书序》不完全吻合,从论证《文传》的集成性质,并结合《逸周书》中《文传》、《五权》、《大匡》、《大开武》、《酆保》、《和寤》、《小开》、《文政》等篇广泛存在的集成现象,可看出:《逸周书》中的集成文字是汉代刘向重新编辑残存《周书》45篇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卢思道《劳生论》被推为"隋文压卷",其写作缘于北周大象二年尉迟迥事件之后作者请辞武阳太守,写作时间当在隋开皇元年岁末入高熲幕府之前。卢思道辗转于新朝与故国之间,假托主客问答,将一己的小历史置于易代之际的大历史中,表达了北齐旧士族在周、隋鼎革之后的仕隐矛盾,批评了当时的污浊士风。  相似文献   

8.
《程寤》、《保训》“日不足”等语的读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清华简《程寤》曾有传本在《汉书·艺文志》所录《周书》中,但久已亡佚,今本《逸周书》里已经没有了,只有很少一部分文字残存在类书。①简本《程寤》是完全的,只是古奥费解,幸而其若干文句可与《逸周书》其他篇章参照,减少了释读的困难,同时反过来又能解决传本中久悬的问题。这里试举《程寤》篇末几句为例。  相似文献   

9.
<周书序>主要概述<周书>诸篇写作缘由,是研读<周书>的门径.关于<周书序>的编撰年代,先贤多主张其成文于秦汉之前.本文从文献征引、汉语史及学术史等角度的综合考察入手,对<周书序>进行了系统考证.笔者认为,今<周书序>成文于两晋时期,其体例与语言多仿自<书序>.太康年间<周书>复出于汲冢,荀勖整理<周书>,编写了<周书序>.  相似文献   

10.
直到上世纪60年代,沙市还有一条俗称便河的人工运河可以通航,南接长江,北通汉水,东达汉口.便河的开凿始于魏晋时期,杜预开凿杨水运河时,在离江陵城东不远处,利用三湖、荒谷水,使运河与长江水相通.这条以荒谷水为主体的南北向河流,便是沙市便河的最早起源.五代时,南平国高氏父子在修建江陵砖城,开凿护城河的同时,也开凿了从城东门至沙市的运河.此河东南流向沙市城,在金龙寺和塔儿桥附近与南北向的古运河相汇合,在沙市津巷口附近入江.随着运河的开凿和长江河道南移,作为荆州外港的沙市港,在唐宋时期沿江堤逐渐形成比较繁华的市镇.  相似文献   

11.
四川广汉古蜀国佛像的发现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考古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它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在该地(古蜀国)不仅发现了大量佛像,而且还发现佛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太极图、八卦和古文字组合在一起。这一发现使人们对佛教起源于印度存疑。大量的佛像实物和佛像载体,印证了四川广汉古蜀国有可能是世界佛教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12.
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宏大场景,作为程式化的造像遍布于西印度诸石窟。就西印度石窟所见,这类造像有繁简不同的造像图像,而均以“并蒂莲花”、“千佛化现”和“双龙擎莲”为图像特征,并影响了耆那教造像和印度教造像,也是古印度后期密教造像的图式渊源之一。“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对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尚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宏大场景,作为程式化的造像遍布于西印度诸石窟。就西印度石窟所见,这类造像有繁简不同的造像图像,但均以“并蒂莲花”、“千佛化现”和“双龙擎莲”为图像特征,并影响了耆那教造像和印度教造像,也是古印度后期密教造像的图式渊源之一。“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对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尚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炳灵寺西秦时期立佛造像的共同特征是从贴体的薄衣内显现出人体解剖结构。炳灵寺第169窟第7龛残存立佛造像的基本风格承袭了秣菟罗系笈多时期佛立像样式,和其它西秦时期的造像一样,也程度不同的受到早期传入新疆地区的犍陀罗、萨尔那特式及当地的特点后形成的龟兹造像样式的影响。同时,在这种西域混合式造像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本地的社会时尚及塑造者本人的一些审美情趣等因素,形成了以秣菟罗——笈多造像样式为主体,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北朝造像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是北朝儒佛交融的社会思潮的产物。造像记使用了传统的文章体裁,吸收了佛经中的内容,并借鉴了佛经中惯用的抒情方式、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表达方式,以其大量的超现实内容、丰富奇丽的想象,冲击了以实用为中心的北朝文学观念,也改变了这一时期文学典雅平正的审美特点。这种文学内容与技巧的发展,与唐初文学融合南朝技巧、北朝气质的特点极其相似,为中国古代文学在吸收外来文学样式和文化遗产方面提供了方法、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以数为纪"是用数字分别语句,然后再用数字将分别的语句概括起来。邓小平经常运用"以数为纪"的思维方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其典型代表。"以数为纪"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商周时期就已经产生。邓小平"以数为纪"的思维方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尚书·大诰》记载了周公东征这一周代初年的重大事件,该文献不仅对于我们研究周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大诰》中蕴涵的危机管理策略更是现代政府危机管理策略的滥觞。系统梳理和研究《大诰》中有关危机传播场景的分析、危机传播策略的选用以及危机传播效果的预期,不仅深化了《大诰》的丰富史料价值研究,而且对现代危机传播理论研究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星金沙铜人圈手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星堆、金沙遗址皆出土铜人圈手形象,而且尺寸夸张。其文化内涵,主要显示沟通天人的思想。而铜人也从世俗的大巫,转化为天使或神龙的化身。在宝鸡茹家庄西周墓中,也发现此类圈手铜人,表明与三星、金沙有亲族关系。由于广汉、成都、宝鸡构成时间序列,其文化溯源又与长江有关,因而显示出这支蜀人的迁徙路线,应从长江中下游到成都平原,又沿嘉陵江北越秦岭,而至渭水南岸。  相似文献   

19.
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第二高峰时期,在城市的地域结构上出现了四大城市带,其中的蜀道城市带因其不同于汉、唐时期的自然人文环境而迅速崛起;蜀道畅达的交通,开放的交通网,为商品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茶马、茶盐贸易为龙头的商品流通潮,使西北秦陇市场和西南川蜀市场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强大的经济辐射力,促进了以蜀道为轴线,以成都府、梓州、兴元府、洋州、京兆府、秦州等三府三州为支点的蜀道城市带的繁荣发达;蜀道城市带的崛起,是汉唐时期不可想象的,也是元明清时期无法企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