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恐怖小说和电影等叙事性恐怖艺术早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以恐惧感为主要审美心理的恐怖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呢?本文从恐怖审美范畴的对象和情感两个角度入手,明确了恐怖独具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2.
在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魏晋时期,人物品题虽然是士族阶层遴选官员的舆论工具,但它作为提供人材信息的主要方式,在社会动荡、亟需“能士”的王朝更替时期——魏晋之际、两晋之际和晋宋之际,为寒门仕进打开了路径,从中亦可窥见门阀政治发生、兴盛到衰落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
"清"字在《世说新语》中出现八十多次,它既有道德内涵,更富有审美意味。作为审美范畴,"清"形成于魏晋人物品藻,它包含"雅"、"远"、"简"三层内涵。对人格之"清"和自然之"清"的赞叹,润濡了六朝以清真自然为美的审美情趣。理解《世说新语》中的"清"范畴,是理解六朝美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学说,中介,本来是其应有之义,是其重要的一个范畴,因为,“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103页)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论宣传和教学中,讳言中介,有意或无意地把中介范畴遗弃在一边,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今天,人们一再把中介问题提出来讨论,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人物品题是魏晋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但对其中的许多问题尚缺乏深入探讨,更没有将它作为独立的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故至今尚无专著问世.  相似文献   

6.
“几”是产生于我国古代的一个哲学范畴。它萌费于殷、周,确立于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当时已有了简单的机械,如数丝、纺织、抽水机等。与此同时,由于战争的频繁,新的兵器被不断制造出来,战国时代已有了利用机括发射的管。这类生产机械和兵械的出现,使人们开始思考“几”在事物发展中怎样发挥作用的道理。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学术繁荣,“几”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确立的。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少关于“几”的论述(古文中“几”与“机”通用),而对“几…  相似文献   

7.
"主客二分"是人之为人的起点和标志。但人之为人的意识的特点,不仅在于主客二分,而且更在于由此而进入主客的结合。只有主客的结合,才有自由的可能。求知意识以主客关系为基础,主客间的结合还具有外在性,客体及其规律仍外在于主体,是对主体(自我)的一种限制,限制就是不自由。道德意识作为人生追求自由而成为"完全的人"的一个更高境域,虽然在结合主客的程度上前进了一大步,但对于实现人的自由而言也有其局限性。人生意识发展的最高境域是审美意识。只有审美意识才完全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进入到主客融为一体的领域。审美意识,依主客结合程度之高低深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中,"超理性之美"既是审美意识的最高层次,也是人生整个意识发展过程的最高峰,"主客符合"意义的求知意识和"应然"意义的道德意识都在它的门前终止。"新的万物一体"("万物不同而相通之一体")主张主客的最终融合,在这里,真善美融为一体。人能达到此境,就是一个既美且善且真的"完全的人"。一个"完全的人"所处之境,就是"有我"而又"忘我"之境。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人类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视角开始从近距离平视慢慢向远距离俯视转变,这对当时诗歌的美学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人类对时间的认识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丰富了诗歌的哲理内涵,这些转变,给诗坛带来了新奇的自然美和无限的哲理美。力图对这一现象作一简单描述,追其前源述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早在五十年前,刘大杰先生就指出:“在中国的政治史上,魏晋时代无疑是黑暗的。但在思想史上,却有它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魏晋人无不充满着热烈的个人的浪漫主义的精神,他们在那种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环境里,从过去那伦理道德和传统思想里解放出来,无论对于宇宙、政治、人生或是艺术,都持有大胆独立的见解。”①秦汉建立的强大专制的中央集权在农民起义的声浪和军阀的混战、割据中瓦解之后,老庄学说的流行,佛经的翻译,道教的发展,清淡的盛行,在两汉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被逼迫着趋于衰落,代之是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清”是很高的美学境界。而魏晋诗歌又深受魏晋玄风熏染 ,在人与自然逐渐走向亲和的同时,在“清”美诗风的追求上也显示出独特的面貌。通 过考察魏晋几个重要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创作,旨在剖析这一时期诗歌尚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先回顾一下先秦儒道两家关于气的主要见解。孟子曾专门讨论气与志的关系,他以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说他自己的所长在于“养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  相似文献   

12.
王英 《理论界》2013,(2):167-169
"守先待后"指的是特定政治生态环境中,得君行道不可能的情况下,儒者守护先王之道以待后之来者的一种生存目标。清代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士人少有机会"得君行道",又不可如明代士人那样"觉民行道",所以如戴震这样仍"以道自任"的,只有"守先待后",通过考据或义理解释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中国式的审美范畴一般不具有本体意义、存在意义和实体意义。寄托范畴和中国式的审美范畴,是审美活动论的范畴、审美活动过程的范畴,可简称为“活动性”范畴或“过程性”范畴。中国历代比较重要的审美范畴有三种类型,即审美特征范畴,审美活动方式范畴、有关审美活动中各种审美表现关系的范畴。而寄托范畴在审美范畴之林里,别具一格,独放异彩。它游弋于三大类范畴之间,从全方位去描述创作、欣赏的审美活动和作品的审美特征,兼有各类范畴固有的特点。对寄托范畴多重内涵的深入分析,必能从滴水见沧海,看到整个审美范畴系统分类的概貌和总体的构成。  相似文献   

14.
杨琦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3):93-95,108
"清"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清"作为自觉的文化审美追求起源于先秦道家哲学思想,它既是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审美的最高追求。"清"之风盛行,影响遍及人物品鉴、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等领域,"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和艺术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精神,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后世文艺作品的审美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辩证逻辑的任务在于探讨达到真理的方法、方式和手段。科学真理首先是一个过程,它们只有在陈述中,在过程中才能展示自身。没有其自身展开的过程,也不能称为科学。恩格斯曾指出:“事实上,直到上一世纪末,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是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但是在本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是关于过  相似文献   

16.
赵紫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到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那么什么是“社会效益”如何来衡量社会效益研究这些问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着重从社会学的角度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赵丙立 《阴山学刊》2021,(1):1-5,49
古典文论范畴气象根植于传统气论,但不由气论直接衍生,也不由文气论创造。受制于古汉语由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历史演进,气与象各自的哲学意义均出现分化,具象性特征渐趋明显,气象由“气像”到气之象开启了向“特征之特征”这一语义的衍化过程,进而被古典诗文创作和批评所引进。气像论于唐渐入诗歌理论,于宋臻于兴盛,最终由哲学理论演变为表示诗歌审美空间或审美形象的审美品格的代称,并在情景交融之作与纯粹论理之作中产生了用法的分化。  相似文献   

18.
问题应成为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冯必扬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都与“问题”有关,整个人类的认识史可以归结为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然而,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却长期被忽视,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各类教科书中没有问题这一范畴,在我国各种认识论的专门...  相似文献   

19.
“妙”之解义六朝美学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范畴:“妙”。朱自清先生曾经这样写道:“魏、晋以来,老、庄之学大盛,特别是庄学;士大夫对于生活和艺术的欣赏与批评也在长足的发展。清谈家也就是雅人要求的正是那‘妙’。后来又加上佛教哲学,更强调了那‘虚无’的风气。于是乎众妙层出不穷。在艺术方面,有所谓‘妙篇’,‘妙诗’,‘妙句’,‘妙楷’,‘妙音’,‘妙舞’,‘妙味’,以及‘笔妙’,‘刀妙’等。在自然方面,有所谓‘妙风’,‘妙云’,‘妙花’,‘妙色’,‘妙香’等,又有‘庄严妙士’指佛寺所在;至于孙绰《游天台山赋》里说到‘运自然之妙有’,更将万有总归一‘妙’。在人体方面,也有所谓‘妙容’,‘妙相’,‘妙耳’,‘妙趾’等;至于‘妙舌’指的会说话,‘妙手空空儿’  相似文献   

20.
“妙”之解义 六朝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妙”。朱自清先生曾经这样写道:“魏、晋以来,老、庄之学大盛,特别是庄学;士大夫对于生活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