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孟宇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32-38
近代以来,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逐渐进入国人生活,在社会变迁中发挥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媒介抗战救国影响巨大。共产党充分利用《新华日报》“七七”纪念文章的宣传动员功能,展开全面抗战战略,发挥共产党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反对妥协投降,监督国民党抗战,主张民主建国。这样的宣传动员,有力地维护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表达并实践了民主建国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在越南河内发表“艳电”,响应日本第三次“近卫声明”,公开叛国投敌。作为中共中央在国统区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站在反对汪伪斗争的最前列,对汪精卫的卖国行径和南京傀儡政权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敌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领导力量。 相似文献
3.
熊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7-33
在舆论控制森严的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副刊引导了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发展,实现了党对抗战大后方文艺的领导:首先,《新华日报》副刊在党的领导下发表了数量和质量均属上乘的文艺作品,彰显了大后方抗战文艺的成就;第二,《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开展诗歌朗诵运动、民歌运动和戏剧运动引导了大后方抗战文艺运动;第三,《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建构抗战文艺观念、展开抗战文艺斗争和影响其他报刊文艺方向等来引导大后方抗战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4.
王锋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49-56
抗战时期,中共在国统区高校的力量发展,根据国共关系的变化,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抗战前期,国共关系相对融洽,中共大多采取"公开"、"合法"的形式发展力量,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运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以后,尤其是"皖南事变"以后,国共关系急剧恶化,中共不得不采取隐蔽与潜伏的策略。中共在国统区高校播下的革命种子,在抗战胜利后迅速壮大,很快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7-71
抗战前期,国统区语言变革集中在对于世界语和民间语言的讨论上,流露出一种工具性语言观。而到了20世纪40年代,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政治意识形态强势渗入文艺的发展当中,知识分子的亭子式语言向大众的民间语言转向,语言变革的背后还包含着语言观念的改变,也影响了文学形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 ,《新华日报》在后方竭尽全力动员民众参军参战 ,鼓动民众捐款、捐粮、捐物支援抗战 ,倡导对前线将士的慰问运动 ,动员和组织民众捐助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斗争 ,发挥了唤起民众支援抗战的倡导者鼓动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润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抗战胜利前后,美国新闻界发起了世界新闻自由运动,获得广泛关注。借此,重庆《新华日报》等在国统区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或左派民主报刊,要求广泛的言论自由,这些自由包括报道自由、报刊内容不受检查、报业生产资料平等拥有等,同时提出言论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新华日报》上谈论言论自由的文字并不系统,目的是为了政治民主,在实践领域表现出对国民党批判的工具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报道了大量与宗教相关的内容,并借此向外界宣传了自身的宗教观。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积极争取教徒,引导其参加抗战;正面客观报道宗教界的抗日救亡活动;以俄为师专设政府机构管理宗教事务,并努力践行宗教自由政策。质而言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对于自身与宗教关系的自我调适与更新。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战时日方资料《中共概说》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共概说》认为,中共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重视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导,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战;重视党领导一切的原则,成为中国抗战的核心力量;重视依靠和发动群众,受到民众拥护,深得民心,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可以说,该书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中国的未来。中共抗战的历史经验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彭承福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在国统区工作的历史功绩彭承福关键词中共南方局,国统区,党的建设,统一战线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K265·l·19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敌人后方开辟、建立了一个广... 相似文献
11.
邱域埕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
一直以来,抗战大后方歌谣作为抗日战争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区域性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文学版图中可视作是全国抗战歌谣的主体.战时,大后方的各大报刊不约而同地登载了大量的歌谣.歌谣这一民间文学形式在继“五四”歌谣研究会征集活动后又迎来了一次活跃的历史时期.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登载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适时地反映了战争的时代性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性、鼓动性、节奏性等语言特征.可以说,作为民间文艺一脉的战时歌谣在抗战时代语境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学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4):163-168
文章首先通过分析资本量、产量、产值和厂数这四个比较项的数据来展示抗战期间工矿业官僚资本变化发展的具体状态。在此基础上,通过抗战后期民营工矿企业衰败原因的分析,认为国家资本和民营资本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不能全盘否定抗战期间国家资本的强化。 相似文献
13.
全面抗战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共没有在全国民众面前很好地塑造领导人形象的机会。中共自建立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公开合法发行的大型日报——《新华日报》在卢沟桥事变后创刊,中共利用它加强了对高层形象的宣传。这些宣传篇目数量多,报道形式多样,宣传技巧巧妙,对国统区的舆论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吴学海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6):75-79,94
1942年春至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这是一次普遍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作为当时能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的中共党报——《新华日报》,在迅速传达中共中央精神,积极推进整风运动精神的贯彻与落实,切实指导整风运动工作的开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特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刘洪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137-143,153
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身处险恶的社会环境之中,它首先“调集精兵组建核心,制定章程定法度”,这为办好这份在国统区的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长达9年多的时间里,在纸张、油墨等物资奇缺的战争年代,它创造了“没停办过一天”的奇迹,其背后的具体措施则是“多方筹款财源广,为保发行出新招”。至于它的广告理念与经营方略至今仍启迪着后人。 相似文献
16.
薛明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6)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新闻媒体都发挥着巨大的舆论动员和引导作用.国民党《中央日报》在抗战中的宣传技巧,主要体现在根据阶段性目标选定宣传内容和根据实际对象策划宣传方案两个方面.《中央日报》始终从国民政府立场出发报道新闻,体现了其作为党报理应为政党服务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王学振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26-31
《星期文艺》是《新华日报》创办初期设立的第一个文艺专刊,由胡风编辑,因稿源缺乏,问世不久就停刊了。《星期文艺》注重评论,它存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华日报》文艺副刊注重战斗性、批判性的特色。由于胡风在文坛的重要影响以及"七月派"作家的有力支撑,《星期文艺》也得以刊载了一批生活实感与战斗激情紧密融合的优秀创作,形成了抗战初期文艺园地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18.
唐正芒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5):49-52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惟一一张全国性党报。《新华日报》愤怒揭露日寇凶残暴行 ,唤起民众英勇杀敌、抗战到底 ;大力报道广大军民英勇抗战的光辉业绩 ;及时分析战局变化 ,为抗日战争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 ;为群众解答抗日疑难 ,让友人发表反法西斯言论。总之 ,该报在中共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策略思想指引下 ,为唤起全民族英勇抗敌作出了卓著贡献。 相似文献
19.
吴扬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Z2):25-26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也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创办时间最长的一张党报.它筹备于南京,出版于武汉,后迁至重庆,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顽强的报纸,在战火中从未中断过出版.迫于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制度,《新华日报》为了把共产党的声音传给群众.在与国民党新闻检察机关周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斗争方法,使人民感受到共产党人的不屈. 相似文献
20.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部为加强推行党化教育的力度与解决后方中小学教科书供应的困难局面,于1943年推行了国定本发行体制。然而这一新体制的出台却并未达到当局预期的目标,其中原因则是其统治区域的缩小、其他书局的抵制及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