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11大地震对日本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总体来看,如果核泄漏能够得以控制,其对日本经济影响很大,但程度有限,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有限。日本虽经历长期萧条,但实力犹在,有足够的能力应付这场灾害。产业链条断裂、停电等造成的影响将是短期的,但是,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长期影响以及中长期的财政风险则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
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危机在能源供给、需求结构、价格走势等方面给国际能源市场带来影响。日本大地震使核电产业停滞不前,石油市场先抑后扬,国际煤炭市场对煤炭的需求先增后减,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政策发展新能源。  相似文献   

3.
日本关东大地震发生前,上海等地已出现印有种种灾祸谣言的传单。关东大地震的发生加剧了谣言的传播。面对谣言的蔓延,地方政府采取颁布禁令、收缴传单等方式加以管理,加强地震等自然现象的科普宣传也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同时进行。谣言实际上是民众对自然力量认知匮乏的体现,也与科学知识普及率低有关。回顾百年前的灾害谣言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仍有一定的历史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于日本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岛国,在应对灾后重建方面积累了丰富有效的经验。2011年3月的日本东部大地震给日本社会各方面,特别是经济和政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应对使日本经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得到了一定的复苏,但其经济恢复的道路是漫长的。日本在防灾经验以及对震后经济的复兴措施等方面,对于我们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能源问题一直是日本政府和日本国民所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能源对策问题上,通常情况下政府与国民是保持一致的,日本政府在能源规划、制定以及利用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然而东日本大地震引发了日本民众对于日本政府制定的能源问题的不满情绪。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日本的能源的发展方向值得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14,(5):24-27
2012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政府在东京举行追悼仪式,日本明仁天皇夫妇、野田首相、国会议长以及岩手县、宫城县和福岛县的遇难者家属代表等,共约1200人出席了仪式。此时,东京街头所有的公司和商店或是降半旗或是挂黑布条,以示哀悼。我和水手长大约翰、卡尔·李携和14岁的美国小子佐藤费希尔一行四人,  相似文献   

7.
1995年1月发生在日本大阪、神户一带的"阪神大地震"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受灾损失最惨重的一次.除了7级大地震本身的超强破坏性以外,日本政府在这次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严重失误则是造成震灾恶性后果的人为原因.日本政府在阪神大地震中所表现出来的危机管理观念及其行为方式等充分说明科学的危机防范意识、权变的危机管理机制、通常快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协调的危机管理体制是创新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8.
日本3.11大地震发生之后,传统社会中的自肃和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发挥了巨大作用。自肃源于日本传统文化,国民的公民意识则是日本积极推进公民教育的结果,二者互为表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日本的经验告诉人们,在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给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并使人们自觉遵循,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文化也是治国安邦的法宝。  相似文献   

9.
中国崛起以及日本对中国崛起的矛盾认知决定了中日关系的基本格局.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低点,但现在乃至未来的长时段内,中日关系仍是一种“竞争中合作”的关系.撞船事件平息后,中日之间开始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日本大地震为中日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机,中国在这次中日关系调整中将占据更多的主动.考虑到日本的灾后重建与经济恢复离不开中国,日本民主党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态度和中日之间的权力变更,在未来,中日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度将会进一步加深,政治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在军事安全、能源安全等领域的竞争有可能加剧,但不会演变成大国对抗.  相似文献   

10.
1923年日本关东地区突发的强烈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灾区惨况的消息传入中国后,社会各界积极援助日本,其中也包括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对地震灾区的款物赈济.虽然时人对其行为褒贬不一,但张作霖、张学良对日本关东震灾的人道救护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1.
萨苏 《可乐》2011,(5):35-35
1923年9月1日,一场大地震袭击了日本关东地区,震级为7.9级,这就是关东大地震。当时,中国和日本因为"一战"后日军强占青岛,中国爆发"五四"运动而关系紧张,中国本身也困难重重。中国政府和民间依然立即采取行动,派出救护队前往日本救灾。中国政府发布通告:“政府为救济日本此项奇灾,  相似文献   

12.
在1929—1933年间召开的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上,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抛出所谓"民族生存权说"、"特殊权益说"、"防俄防共说"、"自卫说"、"人口过剩说"等来为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行为辩护。与此同时,日本大肆进行反华宣传,否认中国对东北的主权,并指中国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国家。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会员在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上的反华言论,与日本政府的态度一致,完全沦为日本政府的一种宣传工具。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合肥市高中生为取样对象,共采集样本532人.研究结果有二:一是在不同的健康传播渠道中,大众媒体对健康传播的效果影响最大;二是在大众媒体中,高中生对报刊最为关注,从报刊中获取日本核泄漏相关的健康信息最为满意.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各路媒体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报道任务,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对本次灾害新闻的报道,中国媒体在诸多方面有所突破,受到国际国内舆论的普遍好评,其新闻报道有以下四大亮点:快捷、高效,架起灾区与外界的信息桥梁;信息公开透明,有利于灾后的社会稳定;以人为本,彰显媒体人性化色彩;真实感人,媒介事件震撼世界。  相似文献   

15.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3月11日日本发生的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不仅震惊了世界,也“震动”了全球的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6.
1970年1月5日凌晨,云南通海、峨山、建水等地,发生了一起死亡人数超过1.5万人的7.8级大地震。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发生在日本福岛的核泄漏事件再一次将"风险社会"拉进人们的视野。在这场全球性风险中,媒体的参与使风险有了媒介化的语境。本文选取《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对日本核泄漏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观察两报在风险报道上的框架差异。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呈现风险科学框架,《人民日报》呈现风险控制框架。前者易形成对风险的过分放大,后者对风险后果估计不足并刻意管控,两者都不符合有效风险传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刘迪 《今日南国》2010,(15):52-53
现实中,一个国家越发达,就越难以承受哪怕一个局部的打击。 最近国内拍摄了一部电影《唐山大地震》,触动许多惨烈记忆,更引起很多思考。那场悲剧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假如大城市再次发生类似悲剧的话,我们是否能从那场浩劫的教训中获得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日本灾后重建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是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在灾后重建方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借鉴日本的经验,汶川大地震后重建需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口:一是坚持科学规划;二是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法律法规;三是建立和健全防震救灾综合管理体系.明确各级主体的权责范围;四是加强灾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促进灾区可持续发展;五是建立有效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20.
1904年,日本出兵入侵中国东北。长期觊觎我国东北土地的日本侵略者,借口保护南满铁路权益,专门成立了一支所谓的满铁守备队,另外还留驻南满一个师团。兵力大约两万人,归属关东总督指挥。当时日本在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