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外来文化影响是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世界文化发展史已经证明的道理。我国学者闻一多曾经从一般生命发展规律的角度出色地论述过接受外来影响的必要性。他在《文学的历史动  相似文献   

2.
<正>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之后,就发生了主体(人)与客体(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包括主体中的主观思想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经常围绕它旋转的问题,是诸多哲学理论分岐所由产生的根源,是贯串于一切哲学问题的中心线索,因而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根本问题。人们只有正确解决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才有安身立命的基点,人类社会也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俄国有位学者曾经在一篇文章提出这样的观点:人是一个“小宇宙”,“具有帝王的外貌和奴隶的外貌,它是自由的和受束缚的,有力的和软弱的,把伟大和渺小、永恒与易逝结合在一个存在中。”(H·A·别尔嘉耶夫《人;微观宇宙和宏观宇宙》,参阅《哲学译丛》1990年第3期)这位学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二重性(双义性),然而这毕竟还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没有指明他所说的双义的根源。其实,人所以存在上述的双义性,根本原因在于人与周围环境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交换的关系。当人理顺了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是自由的、有力的、伟大的;反之,人是受束缚的、软弱的和渺小的。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的哲学是德国唯心主义古典哲学的最高峰,黑格尔的最大功绩即在于回复到辩证法。确实象恩格斯所说,在黑格尔哲学里贯彻着极为明显的双重性,即一方面它可以使人们头脑混乱,另一方面它又不自觉地给人们指出了一条真正切实认识世界的道路。黑格尔关于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论述,既是唯心的,又是辩证的,在哲学史上是有巨大的影响。恩格斯说:“无须特别熟悉黑格尔也可以知道,黑格尔要高超得多,他主张主体和客观力量相调和,他非常重视客观性,认为现实即存在比个人的主观理性要高得多,并且正是要求个人承认客观现实是合理的。”列宁说:“由于黑格尔研究了客观世界的运动在概念的运动中的反映,所以他比康德等人深刻得多。”这说明黑格尔关于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论述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却有许多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4.
信仰的主观客观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天策 《东岳论丛》2003,24(2):68-72
信仰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现象和社会文化活动。就其主观形态而言 ,它是人类意识对自身生存条件的全面审视 ,它也是人类对终极性人生目的确认和追求 ,表现为高度的理性思维、浓厚的感情色彩、明确的人生目的以及坚定顽强的意志行为。就其客观形态而言 ,它是人类一切信仰活动的成果和遗存。  相似文献   

5.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可是,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的需要,打着“辩证法”的招牌,到处招谣撞骗,胡作非为,败坏了辩证法的声誉,在一部分人当中造成了思想混乱,似乎一讲辩证法就没有真理的标准,而正误真假全可以由人们主观认定了。这样就涉及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什么是辩证法,我们应该怎样运用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是不是必然要发生错误?这是关系到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如何正确地认识、防止和克服错误,从而力求不犯或少犯错误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皖春同志在《怎样理解“矫枉必须过正”》(以下筒称第一篇文章)和《正确与错误的辩证法》(以下简称第二篇文章)两篇文章中,不仅作了完全肯定的答复,而且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群尽论证,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下面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意见。皖春同志在第一篇文章中说:“从人类认识的规律来看,从不认识到认识,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从不完全的认识到完全的认识,是一个曲折的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在我们经典马克思主义教材中,已经给“辩证法”赋予了全新的科学含义。即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联系与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是形而上学,即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在经典教材里,我们还很好地总结和归纳了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8.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种表现形式,不是两类不同的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就是作为必然性存在和起作用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主观辩证法是指思维的辩证运动或辩证的思维,是被思维自觉认识和运用的客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质上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且突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在人类社会认识和实践中的地位和意义。它象红线一样贯穿着整个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哲学史上,大量的争论正是在这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科学认识的相对性问题主要是与参照系的确立和选择相关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如果我们把参照系推广到这个相互作用的两极,那么,相对于客体参照系的相对性就是客观相对性,相对于主体参照系的相对性就是主观相对性。本文拟就这两种相对性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素描教学过分偏执写实因素的强调,学生盲目模仿事物的表象。而视觉艺术是建立在自我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素描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个性的培养,以表达自我情感为着力点,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在文艺创作中,经常遇到如何塑造典型性格、刻画人物个性的问题。而有人常把个性与性格、个性化与性格化看作同一概念,这是一个误解,它们的含义是不同的。第一,个性主要是就个人而言,而性格含义的范围要大得多,如说民族性格、人民军队的性格,不能说民族个性、军队个性。第二,性格是就人的个性中的某种特征、特性、特点而言的,如勇敢、懦弱、机智、愚蠢、慷慨、吝啬等,它既可以是个人所特有的,又可以是同类人所共有的;而个性只是“单独  相似文献   

13.
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科学体系中,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占有十分重要的中心地位。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把研究哲学和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反对主观主义、客观主义的斗争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的哲学思想,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②因此我们认为,历史就是人的活动的结果的“积累”。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就是指历史上人的活动的结果和作用。人的历史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各种生产活动;另一类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现为经…  相似文献   

15.
苏源熙 《中国学术》2001,3(4):337-341
《中国学术》第五辑发表了拙文(默契还是预约?——结构、解构的中国梦),盛宁教授读后认为,虽然我察觉到一些热衷解构主义的欧美作者论及中国时,常常发表一些谬误的言论,但我却没有对他们做出足够有力、一针见血的批判。盛教授认为那些欧美作者绝无“对中国的‘认同’”,即便他们表示过对中国的热情赞美,也没有与“真正的中国”有过任何接触,  相似文献   

16.
对基本权的属性,各国宪法一般都强调其作为权利的特征。德国宪法理论却在基本权作为主观权利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基本权作为客观价值决定的属性认定。客观价值说极大地丰富了基本权的理论,亦使基本权的功能有了很大扩展。本文也因此通过分析基本权利在德国法上的这两种面向,以及由这两种面向所衍生出的特定功能,期望展示出基本权更为丰富的内涵型塑,并期望能在比较法的意义上,为我国的基本权理论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17.
主观符合客观,主观统一于客观,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教育来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个根本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教育方  相似文献   

18.
赵淳 《社会科学研究》2020,4(4):180-188
通过精读拉康、齐泽克和弗洛伊德等学者的理论原著,以原质、叙事、幻象这三个核心范畴作为切入口,对精神分析学文论做出必要的提炼、梳理和评述。首先,在精神分析学看来,对象a是对原质的本体论阐释,原质构成了文学艺术的内在驱力。其次,以原质为内核的实在界之所以能够在文学中以一种能让人接受的逻辑形式被呈现出来,有赖于叙事抹平主体之内在创伤所带来的符号不一致性。最后,文学是主体欲望建构起来的一个关于创伤的幻象空间,这个空间所呈现的既非完全的主观世界,亦非完全的客观世界,而是"客观的主观"。文学就是对主体与自身内在创伤之核心不可能性的关系的隐喻。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认识论研究的深入,人的意识本身越来越成为认识的研究对象,即成为认识客体范畴的重要内容。意识在认识论领域中已经一分为二:一部分是主体的意识,一部分是作为认识客体范畴内的意识。由于它们所属范畴不同,因此它们在性质上也有所不同。为了使对意识的性质得到全面、科学的规定,应当对意识作出符合实际的划分,也就是把意识划分为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两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指出,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是对物质的反映;相对于具有唯一客观实在性的物质,它是主观的。经典作家对意识性质的规定,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它正确说明,物质决定意识,但又不等同于物质,这就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主观与客观的涵义、两者的关系以及两者与真实性、全面性、辩证法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