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事实婚姻在民事法律语境中是一种非法同居关系,但在刑事法律语境中,事实婚姻的婚姻效力却被目前的刑法解释学所确认.在法律规则和司法解释的具体展开上,刑法和婚姻法基于不同的立场从而有所不同,并最终导致在重婚罪的认定上产生冲突.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融合与重整公法和私法规定,或可以为事实婚姻在刑法和婚姻法上的冲突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事实婚姻现象有其内在的逻辑成因和历史渊源,很难在短时间改变这种状况,因此立法者在制定有关事实婚姻的制度时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基于考虑问题角度的不同,《婚姻法》和《刑法》对于事实婚姻予以区别对待,做出了貌似"冲突"的规定,其实质是合理的,并不相矛盾。对于事实婚姻是否会对重婚罪的成立造成影响的问题,应当进行类型化区分,结合相关的法律规定来确定事实婚姻的效力,在权衡其所保护的法益后,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3.
由于在法律渊源上的庞杂以及立法态度的摇摆导致我国对违法婚姻问题存在诸多观点。本文在对违法婚姻本质属性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分析了事实婚姻、无效婚姻和可撤消婚姻的构成要件、立法态度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法律对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有不同的规定,我国对事实婚姻的态度也在建国至今的近六十年间有较明显的改变。在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有条件承认事实婚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法律冲突存在的空间上分析,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的婚姻法之间的冲突,具有区际法律冲突的属性;从法律适用的对象上分析,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的婚姻习惯法之间的冲突,具有人际法律冲突的属性;从法律冲突的法域及其对主体权利义务确定的方式上分析,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的婚姻法之间的冲突,具有“二级法律冲突”的属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立法对于事实婚姻的定性一直都很模糊,这是因为民法学界未明确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的区别,民法中关于法律行为成立和生效的基本原理和刑法中关于事实重婚的规定都表明事实婚姻的性质是无效婚姻。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事实婚姻"制度的双重矛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法律制度的内在和谐以及法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良性互动作为评价立法合理性的标准 ,以此对我国的“事实婚姻”的法律规定进行评析 ,得出结论该制度存在着双重矛盾 ,法律制度内在的逻辑矛盾 ,法律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并对这种矛盾的解决提出了方案 ,引进非婚同居制度。  相似文献   

8.
婚姻是当事人之间以成立夫妻关系为目的的身份性契约 ,婚姻是符合特定社会的社会规范、为特定社会所正式承认的两性结合 ,婚姻具有私人性和社会性有机统一的双重属性。事实婚姻符合婚姻成立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是合法成立的婚姻类型。婚姻登记是最具权威性的婚姻成立的公示形式 ,事实婚姻的公示效力劣于登记婚姻。我国婚姻立法应对事实婚姻性质和地位作出明确、合理界定 ,有条件地承认事实婚姻。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仪式婚姻一直"合法"存续,婚姻仪式成为有效婚姻的要件。建国后,随着《婚姻法》的不断完善,事实婚姻逐渐被禁止,但并未灭绝,其中主要是仪式婚姻。从而导致仪式婚姻与婚姻法律的碰撞。在法社会学视角下,法律不止是被理解为官方的成文制定法,一些民间的习俗、规范、惯例亦可以被看作具有法律指数的规则。而仪式婚姻在这些规则的约束下,同样可以发挥婚姻对两性秩序调节的意义。国家法律所做的不宜以强权使之灭绝,而宜宽容对待,合理规制。  相似文献   

10.
同性婚姻的法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和新闻媒体的大肆报道。同性恋者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歧视、好奇、误解、尊重等各种目光都投向“同性恋”这个特殊的人群,由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和法律冲突日益呈现。本文从同性恋的临床诊断标准人手,参考西方国家对同性婚姻的立法状况,对我国的同性婚姻从法律层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婚姻的社会动机与个体动机是有差别的。婚姻的社会动机的立足点是群体两性关系以及人口再生、人口质量和社会秩序。婚姻的个体动机主要体现在生理需求、物质利益需求及精神需求。制定和完善婚姻制度首先应当研究和分析婚姻个体的动机结构,通过法律合理地引导婚姻当事人的婚姻行为,使之符合婚姻的社会利益和社会动机。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的无效婚姻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效婚姻是不具备合法的婚姻成立要件因而不产生夫妻权利义务的“婚姻”。我国现阶段无效婚姻仍然普遍存在 ,对当事人、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极其不利的负面影响。新婚姻法规定了无效婚姻制度 ,填补了这方面的立法空白。比较无效婚姻的立法 ,应注重对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构成要件以及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3.
婚姻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变化,从伦理关系演变为法律关系,婚姻在现代社会仍然是重要的法律关系。研究婚姻问题需要从婚姻法律学涵义入手,厘清学界一些争议,明确法律婚姻的几个要素:两性结合,自愿前提,夫妻身份的公示性,合法结合的社会性。婚姻在法律社会需要法律规范和法律保障,这对于维护婚姻的稳定性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婚姻制度是一定的婚姻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 ,是婚姻行为的规范体系。传统婚姻制度有三大特征 ,主婚权属于父母 ,婚姻目的是生育 ,婚姻规范是男主女从、包办、买卖、顺从。现代婚姻制度是从传统婚姻制度发展而来的 ,它也有三大特征 ,主婚权属于婚姻主体 ,婚姻目的是爱情 ,婚姻规范是婚姻平等、婚姻自主、婚内性生活、婚内感情。只有现代婚姻制度 ,才是快乐、幸福、高质量、高稳定婚姻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婚姻是人类学、社会学经典论题,也是民族学重要议题。多年前维吾尔族婚姻就引起学界关注,对维吾尔族婚姻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进一步从维吾尔族女性角度,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关注和研究维吾尔族妇女婚姻,充实和拓展还很薄弱的维吾尔族妇女研究、少数民族婚姻尤其维吾尔族婚姻研究视角和范围。  相似文献   

16.
对"试婚"同居的道德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试婚同居的理由虽然很充分,也有些许道理.尽管试婚同居不像婚外性行为那样受到人们较为强烈的道德指责,一些年轻人不仅普遍接受而且自愿埋单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我们应该看到,试婚不是一种理想的、合理的、真诚的两性关系,也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它对当事人是没有标签的伤害;对女人来说是一个尴尬、温柔的陷阱.试婚同居的后果尤其是同居期间财产的纠纷,也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试婚同居不是婚姻的最佳替代.  相似文献   

17.
婚姻是人类学/民族学关于亲属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主题和重要分支。不同的理论定义对婚姻所涵盖的不同内容的追逐与强调,使人们对婚姻本质的理解和理论阐述充满了歧义性。其根源在于人类的婚姻事实多样化存在,试图以自己所属文化的婚姻为参照中心去定义它,势必把共时空间分布的不同婚姻现象,统一于历时的序列中,颠倒了时空的坐标系,这在逻辑上难以成立。于是,把婚姻功能和社会后果引入对婚姻本质的理论界定,从而又陷入婚姻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论说中。如果没有对婚姻本质的解答,只能是在旧有理论平台或框架内变换形式而已。因此,婚姻理论的关键性问题在于,只有通过对婚姻本质的解答,超越旧有的理论平台,才能梳理婚姻理论的建构与遮蔽问题,进而廓清婚姻理论中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定期婚姻契约是婚姻自由的体现,符合私法自治理念,因其能缓解大龄男女滞婚及非婚同居、试婚、婚外情等社会问题,减少离婚诉讼,节约司法成本而具有存在价值。但同时,推进定期婚姻须解决好婚姻登记的变革、社会低生育率的压力、婚姻弱势群体的保护以及子女利益保护和婚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等问题。定期婚姻契约能够促进契约伦理和家庭伦理的一致,是制定或补充婚姻法律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