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胜利后初期 ,国民党内主政的政学系 ,为维护国民党的执政地位 ,主张以和平方式处理国共关系 ,策划和参与了国共重庆谈判、停战谈判达成协议、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等重大事件 ,使全国范围的国共军事冲突暂时得以平息。这顺应了战后国内人心望治、反对内战、和平建国的历史趋势。但政学系最终屈服于国民党内顽固派的压力 ,从以和平方式处理国共关系的立场全面后退。随后 ,内战全面爆发。  相似文献   

2.
马歇尔调停就全国而言,前期一般是公正的,后期则是援蒋内战;就东北而言,马歇尔一开始就站在偏袒国民党的立场上,竭力帮助蒋介石确立在东北的优势地位.由马歇尔一手拟定的一月停战令,使蒋介石获得了向东北运兵的合法依据,也是导致东北大战的主要根源;当东北大战一触即发之时,马歇尔断然离华返美,任蒋介石在东北大战,致使三月停战协议变成一纸空文;在六月谈判中,他一味压迫中共让步,单方面满足蒋介石的要求.至于六月停战在客观上产生了有利于共产党而不利于国民党的效果,则是马歇尔当时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3.
华北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腹地,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民族矛盾急骤上升的形势之下,从国民党“五全”大会到西安事变前,国共双方主要通过四条途径进行了一系列的秘密接触。尽管由于国民党的反共立场以及国际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共双方谈判最终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国共合作也迟迟未能建立起来。但历时一年的国共秘密接触在为抗日储存军备力量、铺垫政治基础等方面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1946年是二战胜利后的第一年,也是关系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在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国共关系的处理问题,最引人瞩目的事件就是马歇尔访华,而马歇尔访华调停使命的重点和难点就是东北问题。马歇尔访华前的东北既是多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也是各方利益冲突和矛盾的焦点之一,东北形势的复杂性和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偏袒,使得马歇尔难以最终实现东北停战,致使调停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5.
1945年秋,国共双方代表在重庆就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军队等问题进行谈判,签署了"会谈纪要"(亦称"双十协定").由于国民党方面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个协定,致使中国陷入内战.几经较量,国民党处于败局.在此窘境之下,国民党再次玩弄和谈骗局,派出张治中、邵力子等前往北平与中共方面进行谈判.由于共产党方面胜利在望,要求条件自然很高,而国民党方面不愿缴械,致使和谈破裂,由此出现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张治中屡次参与国共和谈,在国共和谈中张治中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中共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国民党背离三民主义表示愤慨。促使张治中立场最后转变的原因是中共长期实行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是张治中对中共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的结果,是因为他对蒋介石国民党失望,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所致。张治中为国内的和平停战做出了贡献,重庆谈判期间他为协议达成和毛泽东的安全防卫尽心尽力,解放战争期间他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志刚 《中华魂》2010,(10):13-16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举行。这是中美双方交战9个月后进行战略调整的结果。此后.到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议.朝鲜战争一直在谈谈打打中进行。“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得到了充分体现。毛泽东在直接领导和指挥抗美援朝的同时,也直接领导和指挥了朝鲜停战谈判。  相似文献   

8.
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在胜利的条件下与外国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战争。从战争整个过程来看,双方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战争中有和谈、和谈中有战争。从战争的结局来看,中国在取得战争连战连捷、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停战,与法国签订条约,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之所以是这样的一种场面和结局,纠其原因是由中法双方的战略指导思想决定的。尤其是中国清廷方面的战略指导思想,耐人寻味,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余玮 《山西老年》2011,(3):23-23
1951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谈制开始举行。新华社摄影记者钱嗣杰参加中外记者团来到停战谈制会场。按照《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实际战争停止后,交战双方的战俘应立即释放并遣返回对方。  相似文献   

10.
雍正平准战争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正年间的平准战争,是指雍正九年、雍正十年(1731——1732)清廷两次出兵塞北,对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的战争。战争双方互有胜负,两败俱伤,不得已而停战议和,直至乾隆四年(1739)和1义达成,战争方告彻底结束。本文试就战争的背景、主要进程和重大战役、清军未深入漠北伊犁的原因以及对岳钟琪等大将的处理等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武汉政府时期是早期国共关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国共双方的冲突趋向尖锐化的时期。对于这一时期的许多重大问题,国内史学界多有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武汉政府是国共双方走向决裂的产物,所以,台湾学者在对这一时期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多有不同意见。本文仅就有关问题来介绍双方的研究情况,希望能对现代史的研究提供一点信息。  相似文献   

12.
国共战争小说是当代战争小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国共战争小说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新时期以来 ,国共战争小说开始出现历史性的突破 ,这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即对宏大历史的重构 ,战争生活本色与原色的再现 ,对历史的永恒与超越的自觉追寻 ,以及向战后对峙的转移。现状及其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随着对旧的社会制度的批判,反对妇女受封建压迫的思路逐渐渗透到反缠足运动中.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双方都倡言此说.妇女缠足是受到男人、封建制度、礼教等的压迫这一说法开始风行.国共关系破裂后,这一观念在国民党的反缠足观念中逐渐淡出,而共产党则在反缠足运动中继续扛起反封建压迫的旗帜,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错综复杂的国内政治形势,使国共两党在政治策略的制定与运用方面呈现出异同之处:第一,国共之间既联合,又斗争,但基调都是联合。第二,对于民主党派,国民党是打拉结合,共产党是团结争取。第三,对地方实力派,国民党是分化瓦解予以消灭,共产党是联合共同抗日。双方联合的原因在于:第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国共两党联合起来共同抗日。第二,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决定了国共必须进行联合,别无他途。第三,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决定了国共对其采取以联合为主的策略。双方在国内政治策略上的不同原因在于:第一,两党的抗战路线不同。第二,两党的建国方案不同。第三,两党与民主党派和地方实力派的历史渊源不同。实施的结果:国民党的政治策略把自己置于全国各阶层的对立面,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以致抗战后短短几年以失败告终。而共产党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是坚持统一战线至抗战胜利,二是力量空前壮大,三是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这三个方面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使中共日益强大,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为商讨国家大计,曾举行重庆谈判、政协会议和停战谈判,其中停战谈判长达一年的时间,由于停战谈判的破裂而致全面内战。本文拟对停战谈判作一初步探讨,就教于史学界。一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一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要求投降。当时,在中国境内除苏联军队外有日本军队一百二十八万余人,分布在华南、华北等地;伪军有近百万人,东北三十余万,长  相似文献   

16.
朝鲜战争由于它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近10年来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朝鲜战争原因、性质、结局、责任以及停战与谈判问题、朝鲜战争与相关国家关系问题、朝鲜战争中的大国关系问题、朝鲜战争对地区及世界局势的影响以及朝鲜战争中的重要人物等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能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认识到了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双方的土地政策有所不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双方在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时而合作,时而斗争,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双方的分歧是无法弥合的。这就注定了国共两党不可能在合作的条件下完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本文试对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揭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的全貌。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统治垮台与中国革命胜利探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国民党统治垮台和中国革命胜利原因,国内史学界研究十分薄弱,国外和台湾史书对此论述却很多,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方法论上的缺陷,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偏颇。本文从总体战的理论出发,从政治、经济、军事、人心等方面对国共双方的整体办量作综合比较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国民党统治的垮台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国共双方高举民族正义大旗,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自我净化的正气之歌。但由于国共抗战路线的不同,双方在肃奸认识、肃奸方法、肃奸效果上存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媒体的主要功能就是反映它所处的时代。通过对媒体的解读,我们不但可以研究媒体本身,而且还可以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存在于战后1946-1948年的《观察》,记录了战后中国的种种面相,成为我们建构战后中国历史图像的史料。《观察》对于战后中国的重大事件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反映了当时社会舆论的倾向。国共内战是战后中国的主题,双方的争夺始于东北,《观察》对此给予格外的关注。其中既有对战争进程的实况解说,又有对战争发展趋势的预测,同时还有对双方得失的分析。《观察》所做的"观察"大都符合真实的事实,其分析与预测从整体来看也都准确。它与国共两党各自所属的媒体因为党派政治需要而进行的宣传所不同,这也是其难能可贵之处。这种报道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超党派性,就在于它可以和国共双方所提供的资料相互印证,从而为我们建构当时的历史图像,还原历史本来面貌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