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末清初文言小说家宋懋澄轶事小说《珠衫》,受明末思想家启蒙主义思想影响,创作意图与创作手法不类传统小说,颇有颠覆传统伦理道德之思想意识。其小说不仅在内容题材上意义深远,还对后来的白话小说的创作影响巨大,其初创之功,不可抹杀。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人情一派的分支狭邪小说曾经风靡数十年.其繁盛局面打破了乾嘉“红楼”之后小说界的沉寂.使小说创作从低谷里走了出来。据外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当时流行的狭邪小说有几十部之多。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冲专门论述了《品花宝鉴》、《青楼梦》、《花月痕》、《海上花对传》四部狭邪小说·而将张春帆的《九尾龟》界定为“溢恶”之作·胡适、阿英也日其为“嫖界指南”而斥之,这使后世论者多不敢问津于此书而专注于《青楼梦》等其它作品的研究。本文意图通过对史料的征引和分析·重新确立《九尾电》的文学地位·驳斥那些妄加之辞.还其本来面目。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辩证地、科学地挖掘作品所包含的认知价值.探求流氓才子章秋谷这一新形象的典型特性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认为.作为耶小说的“溢恶”之作.前人对其看法多有误.所论失之公允·兼之没有能够全面理解鲁迅对《九尾龟》的论述,因而都把视点投向别处,埋没了其地位和价值。实际上·鲁迅对《九尾龟》这部小说还是特别重视的,他把《九尾龟》作为狭邪小说的一个重要层面.归入“三变”(溢美、近真、溢恶)中的末一变.并以如炬目光透视出了小说及其主人公流氓才子章秋谷形象的时代意义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试论明清人情小说的因果报应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因果报应,原本是佛家用来解释世界,说明世界上的一切关系,并以之支撑其宗教体系的宗教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均由各种各样的因果关系构成,而人的任何思想和行为,都必然地会导致相应的后果。这当然是带有浓厚宿命观念的唯心主义理论。因而许多批评者对明清人情小说中普遍存在的此类因素一律加以否定。但却失之简单化。综观明清人情小说,因果报应思想的具体存在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作者的主观意图是借助小说的因果报应思想说教,其中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人情世态,如《续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等。前者主要以吴月娘…  相似文献   

4.
D.H.劳伦斯的"小说三要素"理论是其文学批评思想中的精髓,是他对自己早期小说创作实践的概括与提炼,也是理解他中后期小说创作的关键。劳伦斯认为:首先,小说必须绽放生命力;其次,小说的各部分之间必须生动而有机地关联;最后,小说必须高尚可敬。《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人物以一种内在的生命之火为向导,努力保持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完整;小说通过人物与环境完美关联揭示其激情洋溢的生命活力;作者运用具体的人物案例,说明小说应当直面生命本能,戒绝一切思想说教。  相似文献   

5.
明清神魔小说的创作思想较为复杂 ,本文将之粗略地归纳为四种类型 :托神魔以刺世 ;借鬼怪以劝惩 ;以戏言寓诸幻笔 ;现民众闾巷间意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黄小配对章回小说叙事结构的因革、对小说中议论技巧的改进、对诗词文赋的合理穿插等方面概括和论述了黄小配近事小说艺术特色的创新之处,并指出了黄小配近事小说在清末小说文坛上的意义:反映了小说观念与小说创作处于大变革时期的总体风貌;反映了传统的章回小说体式的衰落与蜕变,及其逐渐被短篇小说和现代长篇小说代替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子不语》是清朝著名的笔记体小说,也是袁枚的重要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袁枚的小说美学思想.本文侧重从三个方面重点讨论袁枚的小说美学思想:一、社会现实生活是小说的源泉,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二、真实地再现当时的人情世态;三、《子不语》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情感.这三点中讨论得最详细的是第三点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情感.《子不语》涉及的情感有很多类,其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三类进行阐释,分别是男欢女爱的自然之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讽刺之情.通过这几个方面重点阐释了《子不语》的小说美学思想,通过其小说美学思想更深刻地了解袁枚在清朝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诠释学者在诠释文学作品的意义时,总是会涉及如何看待作者意图这一问题。诠释学界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看法,巴赫金的看法与之有相近之处,同时又有巴赫金的独到之处。巴赫金始终认为,作品中总是存在或明或暗、可以揭示的作者意图,巴赫金主要是从小说话语中的多声性和对话性视角来深入诠释作品中的作者意图,这一点在复调小说理论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视为复调小说,认为这类小说不同于独白小说的一个根本之处就在于作家在实现自己的作者意图时,采用了一种与人物对话的表现方式,从而使复调小说的作者意图充满了对话性表现力。  相似文献   

9.
林光的治学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去思,贵疑,注重心与理的权衡应用;二是工夫上心闲而一,静养而动应,事之未至一其心,事之既接一其心;三是以自得为统摄,讲求自得于己,以心为一切事物的权度,注重以静养主导动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李渔重视文学的创造性和通俗性.但在创作实践中,由于他把小说与戏曲等同,致使他的小说未能跳脱其戏曲理论和传奇创作中只重人物外在生活、只重“舞台效果”的窠臼;由于其刻意求新的创作精神混杂在刻意迎合小市民趣味的创作意图之中,导致他的小说思想和艺术格调不高甚或流于低俗.  相似文献   

11.
地方综合大学非正式群体是高教研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客观存在的 ,是正式群体的依托。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 ,它有不同的类型和特点 ,其功能发挥与外界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必须采取加强导向、促进双向互动、统一规划、抓好梯队、强化服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一些持续处于困难状态、潜能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学困生。对这些学困生,我们在教学中可以 通过采用诱发他们的学习心向、多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重视学会转向会学、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等四种策略,来促进他们的 转化。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现代化城市及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 ,如何保护好历史街区一直是各级政府与建设部门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保护历史街区的现状 ,把我国对历史街区的定位和国际上对历史街区的定位作了详细的介绍 ,并进行了比较 ,提出要保护好我国的历史街区 :必须提高对历史街区的认识 ;要立意高 ,敢于争创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的保护 ,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 ,走可持续利用的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14.
河东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在"藏用并重"的古籍管理理念指导下,对现存的河东古籍进行全面普查,尽最大努力抢救保护;借助现代电子技术,对传统古籍资源进行有效转换,有效缓解古籍"藏与用"的矛盾;利用各种手段,使河东古籍数字化,科学保护、承传、开发、利用河东古籍,挖掘河东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既是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一方面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大学生扎根农村,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财力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能力,多方形成合力,才能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已充当着"半边天"甚至"多半边天"的角色。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层次低,村务管理活动被边缘化现象突出,法律知识欠缺,参与学习、培训的主动性不高。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较低、承担多重角色及难以灵活转换等。因此,应以更新农村妇女的思想观念为先导,建立以利益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支撑、以服务为推手、以法律为保障的新的农村妇女工作机制,提升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高校的"两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进行"两课"的教学改革,实现两课教学内容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8.
对西方当代电影批评理论 ,中国的电影理论界至今还介绍和理解得不够 ,甚至有人盲目排斥 ,视而不见 ,如果我们采取理性客观的态度 ,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合理的新颖的东西 ,并且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启迪新的思维方式。本文介绍了西方当代电影批评理论的重要内容 :意识形态批评和女权主义电影理论 ,这些理论早在六、七十年代已风行于西方 ,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当今的电影批评中 ,而且仍在发展深化。  相似文献   

19.
普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由于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价值主体和提出的意义、存在的状态不同而存在差异性,但是他们均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两者都与"和谐"理念有关,并且两者构建过程都具有长期性,从而证明他们之间具有共同性。现阶段厘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方法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普世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20.
弱势群体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成为整个社会需要同情和关爱的对象群体.在追求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中国,他们的生活现状处于道德的尴尬状态.无视或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势必给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道德的危害.必须贯彻以民为本、公正平等、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执政道德理念;选择和设计好扶助弱势群体的道德制度;营造一个扶助弱势群体的道德大环境;增强弱势群体主体的造血功能,增强适应竞争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