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是湖湘士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五四时期湖湘文化继续得到传承,但在整个中国文化"凤凰涅槃"的新时代,湖湘文化也在传承中得到锻炼,获得新生,实现了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在这一历史文化蜕变的过程中,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赋予了这一蜕变以动力、以方式、以特色。从新闻报刊的运作来看,"傍着活事件讨论"是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经世致用"精神十分突出的表现,围绕着"赵五贞事件"和"湖南自治运动"所展开的讨论即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3.
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4.
忠君观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力要灌输给士大夫的一种观念,最高统治者希望士大夫们把忠君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忧患意识则是古代封建社会士大夫的一种人生自觉。忧患意识和忠君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忠君观念根植于士大夫们的头脑之后,他们忧国、忧君、忧民的思想与行为,便是在忠君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忧患意识在党员的思想意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探索中,包含了如何提升党员忧患意识质量的内容。毛泽东以正确把握革命局势和党所面临的考验作为提升忧患意识质量的前提,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提升党员忧患意识质量的基本要求,将理论建设、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作为提升党员忧惠意识质量的主要路径。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6.
儒家特别提倡忧患意识, 这是儒家人生哲学有别于他家的地方。儒家的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特性, 是一种道德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自觉。它所体现的民本情怀, 标识着士人渗透社会生活的程度, 也是士人对自我社会责任的一种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7.
该文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经世致用思想延续的原因、表现和基本特征。在分别论述了经学经世、史学经世、经世文编等经世致用思想的具体表现之后,综合分析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层次性、融合性、复杂性等基本特征,并指出它的原典精神及其体现出来的某些人文精神具有超时空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德性是传统儒学的根本特征之一,其形成与中国先民的忧患意识密不可分。要求顺天守时的大陆农业经济构成了忧患意识产生的基础,人间世的动荡失序促成了其最初的觉醒。正是在忧患意识的促动下,中国先民思维所关注的重心完成了从天道向人道的转移,这体现在儒家那里,就是其重视人自身德性修养的道德性特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从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经世致用"思潮先后出现过两次.这两次思潮抨击了时弊,倡导了学以致用,变法图强,为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和鸦片战争后中国开眼看世界思潮,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作为孔子的后代,深谙儒家之道的孔尚任在他的名著《桃花扇》中,对作为儒家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虽然也隐微地寄予了自己救国救民的期望,但更多的则是对他们或祸国殃民,或无能救国的批判,而赞扬了被孔子认为“难养”的“女子与小人”的侠肝义胆,有勇有谋,并在他们身上寄托了未来的希望。这不能不说是对儒家政治观的一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清嘉道之际兴起的域外史地学,既是明末及清代前中期域外史地学的直接延伸,又是近代前夜中国人面对西方殖民主义来袭的一种文化反应,俞正燮、萧令裕、林则徐、梁廷柑、姚莹等一批敏感士子,多方搜求外域新知,初步突破了千百年来视外国为“夷狄蛮貊”和“儒者著书但识九州以内”的陋见陈规,打开了“外窥”世界的“一牖”,为此后的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启了先河。  相似文献   

12.
清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间,古典型霍乱在中国广泛流行,福建也是此次霍乱流行的一个重灾区。通过考察清朝福建的海外贸易,并分析嘉道年间福建霍乱流行的时间和区域,霍乱病极有可能是直接由东南亚国家经过海上贸易传入造成的,而不是通过广东传入福建。  相似文献   

13.
清代嘉庆、道光时期,官场人才总的情况是真才失意,庸才、奴才得志,出现人才危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酷压迫和为专制主义服务的传统道德、纲常名教的严重桎梏,即专制的外压和道德的内伤,是两个导致人才危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清代嘉道咸时期,书院讲学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但由于受当时社会的影响,书院制度腐败,师资水平严重下降,书院经济状况恶化,毁废严重.书院开始了全面衰败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在清代学术史的研究中,祁韵士历来被视为嘉道西北史地学的开创者,其生平著述多为人知。本文旨在分析祁韵士在学术史中意义,认为祁韵士较前人更充分地融会了此前有关西北研究的资料,为后来学者提供了研究基础;祁韵士有关著作反映着当时学术风气与治学特点,也预示着西北史地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祁韵士作为西北史地学人形象在道光年间被发掘的史实,显现清代西北史地研究由起始到兴盛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曾以清初、乾嘉、与道咸三点将清代学术分成三个阶段,并以“务为前人所不为”来体现“道咸以后之学新”的特色。晚清学风的明显转变影响到后来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领域里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钱穆的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书基本不出道咸“新学”之大范围,而乾嘉汉学一线的观念反受到忽视,致使我们对近三百年“学术”的认知多少有些偏颇。今日要对近三百年学术进行相对均衡的系统整理,应把清代汉学一脉的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关于清学的论述汇聚而表出,使之与梁、钱二著并列而为清代学术史领域的主要参考书。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的文官铨选从机构、职权到具体运作都较前朝有显著变化,铨法也在不断因应社会现实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明初铨政呈现为由混沌向初步有序的演进。重视地域平衡,在复兴与完善学校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考试选官,是太祖留给后世的重要的政治遗产。永、宣以降,资格问题突出是制度化、规范化的产物,地域平衡的原则得到更合理的落实,考试逐渐普及到各个领域。中期以后,文选体制不断遭受侵蚀和破坏。上层铨政尚存法守,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对官僚金字塔向下越来越多的官职,吏部则越来越难以掌控,遂导致消极意义上的调停。随着内外压力的加剧,地域制衡因党争的复杂化而畸变,考试制度亦走向衰败,文选制度最终与明王朝一道解体。明代铨政的演化周期表明,特权社会之后的平民社会尚乏稳定发展的健全机制,尚未摆脱“法与人而俱敝”的历史宿命。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校"是"以德治国"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师德建设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要搞好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以德治"官",提高管理干部道德修养,同时应把师德建设作为"以德治校"的重点.加强师德建设必须改革旧的人事制度,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尊重教师劳动,改善教师待遇,改革分配制度.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监督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依“礼”重“德”治国思想 ,包括“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两个重要治国方略 ,二者有其政治含义和思想内涵。孔子依“礼”重“德”治国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礼”“德”相辅 ,“导”“齐”相济 ;“德”“礼”为先 ,辅以“政”“刑”;依“礼”重“教”,以“德”化民。  相似文献   

20.
文艺与民族精神的关系问题,在历史关节点上,在中华民族进程中的许多重要时刻被屡屡提及。文艺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培育、弘扬民族精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视剧《闯关东》的创作者,把民族精神的历史生成性熔铸到曲折跌宕的情节之中,把民族精神的结构生成性灌注到生动鲜活的人物刻画之中,以文艺特有的方式来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