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说倘若“无米”。即使“巧妇”也难为“炊”,可见“米”是多么重要啊。这使我不禁联想到我们高三学生的作文。很多语文教师和学生都埋怨高三学习生活紧张没时间看课外书,叫学生作文简直是做无米之炊,他们戏称作文是“榨文”。乍一听,蛮有道理,高三学生确实没有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即使有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也不愿将它投放到他们认为的投资大收益少的课外阅读上,他们总是将这可怜的时间投放到解题上。静思之.不对啊,我们的学生也生活了十八九年,读了十二三年的书,怎么没积累一点材料呢?作文怎么成了无米之炊呢?一定是没用好身边的优质大米。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作文教学中,我们曾为学生无“米”下锅而犯愁,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又为学生有“米”,却不知道怎么下锅而着急。如何做到让他们变成“让我写”为“我要写”呢? 如何贯彻落实课标精神,激活孩子们的个性化感悟, 引导他们抒发个性化的情感?笔者就这谈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作文教学中,我们曾为学生无“米”下锅而犯愁,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我们又为学生有“米”,却不知道怎么下锅而着急。如何贯彻落实课标精神,激活孩子们的个性化感悟,引导他们抒发个性化的情感?笔者就这个问题介绍几种作文讲评课的课型。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它来比喻写作,也是很恰当的。“妇”即是作者,“炊”就是写作,那么,“炊”用的“米”,便是构成作品的材料了。没有米,再巧的媳妇也做不成饭,没有素材,再高明的作者也写不出作品。由此可见,搜集材料是进行写作的第一位的工作。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从生活中搜集的及写入文章之中的事实或论据,它包括素材和题材。有许多同志,拿起笔来,往往感到脑袋空空的,没啥可写的,这多是由于缺乏材料的积累所造成的。心中没有一个“材料仓库”,写作起来势必会捉襟见肘,要想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养成搜集,积…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多学生怕作文的原因是认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让学生不怕作文,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找“米”下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中,如何让俯拾皆是的素材进入学生的视野,如何让学生体验到随机习作的乐趣,这离不开老师“爱”的呵护,“心”的引领,“情”的激发。  相似文献   

6.
中学作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无章无序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更是如此。不少教师没有统筹安排的教学计划,只好课前临时抓一个材料,抛给学生。结果呢?或因学生无米下锅而不能限时成文;或因材料脱离实际,学生作文假话空话连篇,劳而无功,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作文教学效率的低下。笔  相似文献   

7.
据阅卷统计分析,近几年高考作文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很多文章材料虚假。宿构抄袭现象严重.选材撞车雷同.“似曾相识”的“拷见”文、“克隆”文层出不穷,甚至使得考卷以“不得抄袭”的要求来警戒抄袭者以净化写作风气。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很多考生材料储备不够丰富。对高三的学生来说.通过大量课外阅读是一个“找米下锅”以增加自己写作内存的好方法,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然而。出于时间紧张,任务繁重,课外阅读中教师放任自流。学生自由操控的方式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既不现实也不切实。因此,如何通过课外阅读来有效地积累知识储备,实现用最少的时间来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效率,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作文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感知、思辨和交流的能力,更展示了学生心灵的成长历程。可是在作文教学中,有的学生兴高采烈,才思敏捷;有的学生却一筹莫展,落笔艰涩,真是“几家炊喜几家忧”!笔者认为,这样的作文教学就出现了“强弱群体”分化的现象,为了不使强弱分化问题日益严重,教师应及时关注“弱势群体”。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见到下面一些现象。有些教师为了使学生作文“有米下锅”,能写出象样的文章,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搜集作文素材,甚至把它汇编成册印发给学生,以备作文之用,而学生却往往不会运用这些材料,作文时仍然是“双手摸白纸,两眼望青天”,写不出文章来。有些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常常对文章的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都作出硬性规定,甚至写几段,用哪些词语都有具体要求,认为这样指导才算具体落实,学生按  相似文献   

10.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大能力不是相互排斥,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互为促进的。可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只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关注写作技巧,关注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但收效甚微,原因是颠倒了“写什么”与“怎么写”的本末关系。当学生无“米”下锅时,任何烹调技术都没有实际意义。有了“米”,就会做熟,就会有成品,可见,写作知识存活于作品之中,从阅读中悟出的写作知识对学生的写作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作用;在写作中运用了写作知识才是学生真正的鲜活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将小学写作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二年级的写话教学,第二阶段是三到六年级的习作教学。写话是习作的基础,更是引领学生走进写作天地的铺路石,因此,培养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写话有兴趣,能放开胆子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阶段的学生特别喜炊读童话、听故事,而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可见.从“编故事”入手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也是一条值得探究的写话之路。我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2.
教学“统计”知识时,指导学生收集动态活动中的数据是教学的难点。难在选择怎样的动态活动场景,难在学生对数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倘若将学生带到校外去统计几分钟内通过某一段马路上(或某一座桥)的货车、小汽车、摩托车的辆数,并非每个学校都具备这一地理条件;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现实场景拍摄后在教室内播放,在现有条件下还不能班班实现。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说:“学习作文,必须根据经验,从实际生活流注出来,那才合乎所以要写作文的本意。”这是学生“有米可炊”和写好作文的关键,更是克服学生害怕作文和培养兴趣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少些命题作文,多些自由作文(这也是新课标改“作文”称“习作”的原因之一)。如“记一次野炊活动”大多数学生都写得雷同像流水账。这次笔者把它换为“野炊中的小故事”,这时学生像热锅里的蚂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作文中,“无米下炊”是学生常有的事。有的学生对语文科目毫无兴趣,写六七百字的作文,都要东拼西凑,搜索枯肠,还常常是词不达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相似文献   

15.
一、题解作文素材是为了达到特定写作目的而选用的材料。同样的素材,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上为不同的目的服务。在考试中尤其足高考时,一方面,由于紧张,或由于平时素材的积累还很薄弱,面对话题,考生会有“咬断笔杆不放松”而发出“巧妇难为无米炊”的感慨;另一方面,对于素材的认识和运用,考生往往又易陷入误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一个一直被视为"老大难"的问题:学生作文少词寡言,语言干巴,言之无物,"无米下锅",写来写去就那些话.作文本是五味俱全的东西,如今成了苍白无味的蜡团,以致学生一提起作文就头痛偷懒,兴味索然.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从何着手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把学生领进"行云流水、笔下生花"境地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解决“米”的问题.这一观点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素材仓库中的“米”十分匮乏.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如.写“一件难忘的事”.不是老师周末给“我”补课,就是妈妈雨夜送“我”上医院。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不是捡钱包,就是让座位。小学生的生活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课堂生活、课间游戏、同学间的趣事、街头见闻、邻里情、父母爱……为什么五彩的生活难以进驻学生的习作?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常常把身边发生的事一带而过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近几年来,我指导学生写生活随记,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习作中“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近三十年来,曾阅过许多类型不同的作文卷,深觉作文教学在长期的改革中,一路走来虽很辛苦,但学生作文状况仍令人担忧。学生愁于写,苦于写,应付写,致使语俗、情假、文一(千篇一律)。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弄清影响学生写作的“短板”。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作文难教,在农村小学尤其如此。学生在作文中不会准确用词,语句不通,言之无物,无病呻吟。很多学生说作文是“榨”文。榨尽脑汁,所获无多,不能说不是种无奈的尴尬。作文教学难已经成为了农村教师的共识与隐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学生评价进行实证研究,针对大学生对“基础课”的认可度较高、喜欢度偏低,认可度和喜欢度存在较大不一致和对“基础课”教学方法的爱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认为“基础课”教学中教学互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学方法”是当前“基础课”教学最需改进的方面。基于此.笔者就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