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吕氏春秋〉校释》林存柱《〈吕氏春秋〉》是吕不书主编、撰写而成.但是由于《史记》对他人格的诬陷,历史家们在他们的历史著作中是不介绍《吕氏春秋》的思想,其学识之浅偏见之深可谓深奥.陈奇猷先生能用“四十余年”的精力投入到《吕氏春秋》的校释中,为后人研...  相似文献   

2.
《管晏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也被《大学语文》(华东师大本)选为教材,但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一事的解释,大都认为司马迁在此问题上对晏子持以批评态度。例如聊城师院所编《〈大学语文〉文章赏析》一书所收录的华东师大叶百丰先生《〈管晏列传〉讲析》一文中,就这样讲:“对晏婴,司马迁是这样说的:‘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用‘岂……邪’的句式,在于引起读者的思索。而文情荡漾、自然,作者对晏婴的‘见义不为无勇’是持批评态度的。”此外,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分析》,西北师院所编(《〈大学语文〉讲析》  相似文献   

3.
鲁迅认为司马迁是“文豪”.“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司马迁在写史形式上的创造与革新;“无韵之《离骚》”指《史记》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主指内容。鲁迅认为《史记》的成因是;家学渊源、社会实践,李陵事件的促使、时代使然。还认为《史记》艺术上“爱赋”、尽小品性能、注重情感力量。鲁迅要求青年读《史记》。  相似文献   

4.
《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也是一部杰出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鲁迅曾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评价了它在史学和文学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实录”精神是《史记》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指出:“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就是说,司马迁  相似文献   

5.
汉代是经学的时代,今、古文经学各擅其长、争衡斗胜。当时的学术、文化乃至现实政治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其影响。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也不例外。但历来研究者对《史记》与今、古文经学的关系却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陈桐生博士的《〈史记〉与今古文经学》对这一问题作了全面、细致的探讨,廓清了《史记》经学渊源的诸多问题,填补了《史记》研究中的一大空白。司马迁曾经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史记》的学术目标概括为两句话:“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历来人们对这两句话的真正内涵未予深究。《〈史记〉与今古文经学…  相似文献   

6.
《史记》与《周易》经传关系密切,最早由近代学者刘师培提出。他写过《司马迁述〈周易〉考》。其中说,“史迁谙明《周易》”,“史迁曾以甄明《易》义为己任”。由于此文重点在于考证西汉学者说《易》的真相,关于《史记》与《周易》经传的关系犹未深论。刘节教授著《中国史学史稿》,明确指出《史记》对于《易传》历史观“有继承关系”;并说“谈、迁父子的哲学思想,主要的是出于《易传》”。但是,关于《周易》经传的方法论如何指导《史记》的编撰,尚未论及。木文从这方面考察司马迁的《史记》。一谈司马迁的史学方法,不能不提其父司  相似文献   

7.
《史记》是一部举世公认的“文史结合”典范巨著。正确认识和评价司马迁“文史结合”的成功创作经验,总结并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史遗产,是《史记》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旧时文章家论《史记》,往往有重文轻史的偏向,甚至有谓:“《史记》,史家言也,离史以求之,面史公之文乃见。”①于是乎一部《史记》几视为一部“太史公文集”。“离史以求文”之风  相似文献   

8.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的第四课,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可见此文成就颇高。《归去来兮辞》的创作不仅是陶渊明结束多年徘徊的决定,也是他回归田园的宣言。《归去来兮辞》由“序”和“辞”两部分组成,序文交代了本文写作时间背景以及自己辞去彭泽令的原因,正文将生动可感的生活情境与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联系在一起,抒发了作者决定离开官场、回归田园后,所流露出的自然真实的情感。也正是这份自然真实、发自肺腑的情感让人深受感染。本文根据作者的情感脉络,从真情的内涵、真情的展现和真情的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屈原的《离骚》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诗人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表现了诗人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鲁迅评《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可借来作柳宗元《永州八记》(以下简称《八记》)的评语。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  相似文献   

10.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 创作: 《鹧鸪天》(庚戌除夕和吴伯宛舍人):按,“庚戌”,《苕华词》误作“庚申”,据赵《谱》改。庚戌除夕已属1911年1月。《定居京都奉答铃山豹轩枉赠之作并柬君山湖南君(扌为)诸君子》四首。(见《观堂别集》赵《谱》失收) 论著: 《国学丛刊序》 (见((观堂别集》)。《唐写本〈太公家教〉跋》(见《观堂集林》)、“<岩下放言>跋》、《诚斋〈挥麈录〉跋》、《〈清异录〉跋》”、“《〈片玉词〉跋》、《〈桂翁词〉跋》、《〈花问集〉跋》、《〈尊前集〉跋》、《〈草堂诗余〉跋》、《〈董西厢〉跋》、《元郑光祖<王粲登  相似文献   

11.
评《〈史记〉与今古文经学》  相似文献   

12.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史学价值、美学价值的高度概括和精辟评价。“绝唱”者,窃以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意。是就太史公之胆略,《史记》之“实录”精神,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诸方面而言的。那么,“无韵之离骚”的意义又是什么?《离骚》这首抒情长诗与经传体的通史《史记》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笼而统之,似乎简单明了,然而比较准确详尽地阐释则似乎又非易事。下面就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体会,试做一粗浅的回答。一、“千古第一知《骚》者,莫如太史公”。在《楚辞》研究史上,司马迁及其《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及其《离骚》的第一位研究者,和第一篇学术文章。关于屈原的事迹,先秦典籍不见记载,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可视为第一篇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文章,成了后人研究屈原的最重要的资料。在司马迁笔下,屈原首先是一个具有内政外交才能的政治家。他在楚怀王时为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曾  相似文献   

13.
从学术史角度看,司马迁的《史记》之“五帝”、“三代”本纪在反映中国上古文明史方面,有相当的客观可靠性。这种客观可靠性是建立在司马迁继承家学与师承、熔铸先秦典籍以及注重实地考察等基础之上的。但从今天的唯物史观看,《史记》之“五帝”与“三代”本纪也存在着时代局限。这主要表现在司马迁编纂《史记》时所参用的先秦资料不全面,也表现在以儒家思想为选材标准的片面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史记.乐书》蕴涵了先秦儒家丰富的诗乐思想,司马迁汲取并实践了先儒的思想,他的诗乐思想除了主要保存在《史记.乐书》中之外,还反映在他对“诗”的引用和评论方面。他认为“乐自内出”是诗乐的发生过程,“诗以达意”是诗歌的本质,并且通过诗乐表现、情感浸染来发挥其教化作用,这些思想在《史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5.
《读题〈呐喊〉》与《题〈彷徨〉》是吴奔星同志研究鲁迅两首五绝诗的论文,发表在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吉林师大学报》上。这篇论文,在详细地解析了《题〈呐喊〉》和《题〈彷徨〉》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 “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它们“表现了鲁迅文艺思想的演变历程,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笔者对吴奔星同志解析《题〈呐喊〉》持有异议,对于上述论断更不敢苟同。鉴  相似文献   

16.
国家图书馆藏“怀明”批注的抄稿本《〈西游记〉记》是现存清代七种《西游记》批注本之一。此前虽有学者关注和研究过此书,但其作者“怀明”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一直是未解之谜,其学术价值也尚未获得充分认识。结合浙江图书馆所藏部分资料考证可以确定:“怀明”就是晚清浙江会稽学者朱敦毅。除《〈西游记〉记》外,他还有《老子〈道德经〉参互》《庄子〈南华经〉心印》《六壬灵镜》《槐荫小庭诗草》四种著述留存至今。与清代大部分《西游记》批注本类似,《〈西游记〉记》的批语也是用道教内丹学来诠释《西游记》,但又独具内丹学南宗特色,更准确地揭示了《西游记》中部分内丹学术语的内涵。《〈西游记〉记》对《西游记》及其批评史研究、朱敦毅及其著述研究均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学院秘书系黄立新教授论著《红楼梦十论》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就《红楼梦》的思想、艺术表现的特殊性以及《红楼梦》与中国古代文化的联系等问题,分别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中《关于〈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民主主义思想的性质问题》、《明清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与〈红楼梦〉》相《明清婚姻自由的社会思潮与〈红楼梦〉》,是从客观的角度研究《红楼梦》思想的一组文章,涉及明清经济、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习》先后刊载过几篇关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生彘肩”的解释文字。我对那些文字,有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语文学习》一九八○年第十期方楫的文章,解“生”应是“全”字传抄中的误写,此说见于《四川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余行达的《〈鸿门宴〉》注释商榷》一文,并非新解。又据我所知,解“生彘肩”为“不熟”的彘肩,亦早见于《康熙字典》“生”字条。 二、《语文学习》一九八一年第四期所载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不劳孔子“补缺”许廷桂刘操南先生在《孔子删〈诗〉初探》(《杭州大学学报》第17卷1期)中力主孔子曾对《诗经》“去其重”,作过重新编订的工作,并强调对《诗经》的缺失作了大量增补.该文在引进《史记·孔子世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后...  相似文献   

20.
“一部《史记》,因为群玉圃”,千金之珍,连城之宝,比比皆是,满目琳琅。司马迁“不拘于史法”,大胆运用文学手段来表现历史人物,打开了史学通向文学的门户,为传记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他“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将其浓烈的爱憎之情溢于笔端,力透纸背,以其奇宕的文势,多端的文笔塑造涂饰出各具性格特征的典型人物群象。“每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因而,《史记》中人物众多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