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秀泉 《学术论坛》2012,(11):190-193
新闻语言亲和力对形成新闻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新闻语言亲和,才能使受众对新闻报道产生亲切感,进而使受众亲近接受和认知认同。为此,要用群众语言写新闻,以平常话做大文章,适当使用方言词汇增加新闻亲和力,以平民心态和平民视角,构建语言亲和力,实现新闻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泽平 《云梦学刊》2009,30(6):154-156
“故事化”的电视现场新闻因其适应受众心理需求而能较好地赢得市场认同,同时,因其综合体现了新闻的现场性、故事的情节性、人物的形象性和电视手法的独特性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新闻实践中也出现了有违真实性原则、迎合低俗化趣味、滥用接近性要素等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3.
柳溪 《云梦学刊》2013,(6):151-153
电视民生新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内涵有了丰富的拓展.从传播学角度审视电视民生新闻的民众构成,以平民为主的传播内容,以市民为主的受众定位,以公民参与的传者构成,是当今民生新闻中民众的独特构成.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35-238
新闻叙事者的前理解制约着其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而外在规约又影响着新闻叙事者的前理解内涵及理解行为,使新闻叙事的原初阶段就面临着新闻事实选择客观真实与否的问题,进而带来叙事视角、聚焦以及叙事方式等出现偏差,最终影响受众的认同。因此,新闻叙事要得到受众的认同,叙事者在前理解这一最初阶段就要进行纠偏。  相似文献   

5.
方言电视剧是受众分众化时代产物。突出地域性的本土化定位、立足底层的平民化叙事、注重异质性的方言化表达、追求愉悦感的喜剧化审美是其艺术特征。“方言化”的追求既使其在观众自我认同、愉悦审美中赢得市场,又使其囿于方言叙事而凸显“颈瓶”负效应。  相似文献   

6.
随着民生新闻的进一步的发展,最先在美国兴起的公共新闻,也成为了中国近几年来的一种新闻样态。公共新闻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培养和引导受众认识社会现实、参与公共事务,提高公众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公共新闻能够产生和真正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它需要新闻媒体和政府、受众三方的配合。公共新闻在中国发展的条件还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7.
方言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也是含义最丰富最深刻的语态。本文从文化的多样性、语言表达的特性、传媒的市场策略以及受众的认同等方面阐述了方言在广播电视类节目中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汪文学 《兰州学刊》2003,(4):196-196
随着传媒多样性的扩张 ,新闻竞争日益激烈 ,报社尤其是地市级党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地市级党报如何解决网络冲击、传媒竞争、受众争夺等一系列全新的发展难题 ;如何提高新闻报道水平 ,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兴趣和需求。笔者认为 ,地市级党报只有发挥自身优势 ,最大限度地发掘、利用本地新闻资源 ,体现当地新闻的价值性能及其功用 ,运用好新闻策划这一有效手段 ,着力打造新闻精品 ,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住自己的生存空间 ,并营造出拓展的机遇。一、抓住热点、焦点 ,强化卖点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理论是我们办好地市报纸的…  相似文献   

9.
新闻伦理是业内适应新闻活动特点而形成的要求自己"应当如何"的自律规范,及公众认为该业在新闻活动中"应当如何"的观念和舆论约束.新闻工作者违反新闻伦理的行为,同与受众、有关当事人、竞争对手的关系失衡有关.因此,必须力戒违背新闻伦理的行为,努力做到:将新闻伦理规范内化成从业者的精神品质;既有关于新闻伦理的原则性规约,又根据新闻活动的要求将有关规约具体化;形成有利于媒体坚守新闻伦理的社会氛围,实施有效的媒体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再论新闻的有效传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闻的有效传播问题,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是在拙作《有效传播: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兼论新闻传播必须从相关学科中借鉴方法论》的基础上从传者、媒介、受传者(受众)三者协调互动的角度,对新闻有效传播问题进行的再探讨。文章认为,新闻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传者、媒介、受众三者,围绕新闻信息展开运动并相互作用,其结果,或者是达到平衡(这就实现了有效传播),或者是最终并不能达到平衡(因而成为无效传播)。三者是否达到平衡,这就构成了有效传播与无效传播的根本区别。有效传播是传者、媒介、受众协调互动的产物。无效传播则是三者之间关系不协调的结果。不协调造成的结果,是各种作用力的互相抵消。  相似文献   

11.
现代受众调查为受众注意力演变的考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依此类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中国新时期新闻受众注意力的演变轨迹,并从以下方面得出有关结论:目前,在接收目的方面,获取新闻、了解方针政策、了解社会观点与思潮是受众接触新闻媒体的首要目的,增长知识、娱乐消遣是其次目的,增长见闻等是第三目的;在题材兴趣点方面,受众对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的兴趣“长盛不衰”,对地方新闻的兴趣逐渐提高,对体育新闻的兴趣比较平稳,对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的兴趣经历了一个由淡到浓再淡的过程,对法制新闻的关注程度一直在上升;至于对新闻媒体的意见,在有关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媒体对重大社会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反映、舆论监督、会议报道等方面,受众的不满意度均呈上升态势。需要说明的是,受众的演变体现在许多方面,本文只是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而且,仅仅是对受众注意力的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新闻图景就是由新闻报道塑造的新闻符号世界;一定社会的新闻图景.主要是由该社会统治者拥有的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直接建构的。媒体的利益取向是媒体建构新闻图景最重要的出发点;媒体的传播目标是媒体选择建构新闻图景的指挥棒;媒体方针、编辑方针是新闻媒体建构新闻图景的核心框架。因此,在现实的新闻传播中,并不存在以他者为本位的新闻媒体,所有的媒体都是以自我为本位的传播者,“受众本位”基本上是神话,传受共同本位才是理想。  相似文献   

13.
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基本法律保障,也是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的政策依据,对新闻传播事业发生着根本性影响。本文试图从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视角,阐述其对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力,并解析民族地区国家认同传播与民族认同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245-250
新闻特稿的文学性包含非虚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四大综合属性。新闻特稿的文学性从四个方面可对其新闻价值发挥辅助作用:一是非虚构是文学性的立足之本;二是新形象性可提升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中的事实无限接近客观现实;三是情感性可增强新闻的接近性,尤其是新闻与受众心理的接近性,使新闻易于接受;四是审美性可弥补新闻时效性的缺陷,使新闻传播效果更持久。  相似文献   

15.
杨锦龙 《中文信息》2013,(7):109-109
近几年,民生新闻的热度不断升高,成为席卷全国的电视新闻界的一股浪潮。随着栏目品牌的不断增加,竞争也日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建立高品质的栏目品牌,在如雨后春笋般淋漓的节目中脱颖而出,是值得广大新闻人考虑的又一课题。唯有切实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将富有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的新闻"营养餐"做与受众,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电视民生新闻的意义与地位才能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6.
新闻真实性是社会政治舆论导向、社会进步发展、人民生活、新闻自身生存的需要。而产生虚假新闻的原因有四:一是社会政治目的造成的。让人说假话,不敢讲真话。二是个人猎取名利造成的。为了名和利,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三是新闻媒体竞争造成的。四是网络的发展状态造成的。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应做到:一是要求记者深入实际真诚采访,发扬调查研究传统;二是加强新闻内部监督,建立受众监督制度;三是建全新闻法律法规,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7.
论新闻受众心理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芳芳 《云梦学刊》2003,24(4):121-122,126
从新闻接受角度出发,阐释新闻受众心理的三个层次:“消闲心理”、“求知心理”和“研究心理”,可以发现新闻受众心理的不同层次的理性含量是不同的。“消闲心理”是新闻受众心理的基本层次,“求知心理”是新闻受众心理的较高层次,“研究心理”是新闻受众心理的高级层次。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人性化报道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效性、显著性、真实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是新闻的五个主要特征。其中,接近性是指更贴近受众,趣味性是指新闻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受众寻求愉悦之要求的基本性质,两者同受众有更为密切的关系。这使得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人性化特质。民生新闻作为内容涵盖广泛的一个新闻类型,更应强调其贴近社会及受众的一面,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作为社会动态反应者所具备的独特功能,同时更多的人性化要素也能提高其在诸多新闻种类中的竞争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新闻作为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机制,它的制作和传播是基于亘古已久的一种部落情感.在这种情感的作用下,新闻再现的主体是被建构的,同时受众对主体的认同同样是被建构的.人们在接收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日复一日地被部落化,一方面加强对"自我"的认同和关注,另一方面造成对"他者"认知的不全面甚至误解.新闻部落化的机制就像一把双刃剑,形塑着人们对客观世界正反两面的认知.为此,我们应该树立大传播理念,加强对新闻客观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杨蕾 《南方论刊》2007,(10):65-66
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媒体把社会新闻作为制胜的法宝。然而,社会新闻的低俗化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虽然满足了部分人的欲知心理,但也污染了社会风气,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为受众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