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之一,是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而且必须以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为前提。因此探讨交往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交往既是实体——关系范畴,也是活动——功能范畴。作为实体——关系范畴,交往的主体和交往对象都是人,交往关系由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阶级、阶层、民族、国家等)、群体与群体所构成;作为活动——功能范畴,交往是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交换其所有(占有)的物质、精神、信息等的一种活动,并在这种活动中实现相互勾通、相互影响、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2.
<正> 社会力量,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运行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力量,它是交往——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将从交往的角度,对人的社会力量加以探讨。一、作为交往的产物的社会力量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社会力量一直是一个颇受重视的范畴,并对其含义作了界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以肯定的语气概括了斯卡尔贝克把人的生产的本质力量分为两部分的看法:“(1)个人的、他所固有的力量,即他的智力和从事一定劳动的特殊素质或能力;(2)来源于社会而不是来源于现实个人的力量,即分工和交换。”  相似文献   

3.
社会交往是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的过程。在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个人或群体)凭借一定的方式、手段或工具,与交往对象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物质、能力、情感、信息的交换与沟通。社会交往是一个包含着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复杂系统。它既包括人际交往、群际交往、区际交往、族际交往和国际交往等不同层次,又区分为政治交往、经济交往和文化交往等不同方面。社会交往的多样性和广泛性,说明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社会交往跨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串古今历史的全部过程,渗透在一切社会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4.
<正> 纵观漫长的历史长河,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进化、演变的历史,是人不断地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发展的历史.自从人类产生了自我意识并通过劳动把自己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组成了自己的人类社会开始,便有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个人为了能够在恶劣的大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借助于联合的力量,人不能孤立地生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人类按自己的需要征服和改造大自然.随着人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的不断改革,人们也同时不断地变革、调整和完善社会关系.整个人类也就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又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中获得进步与发展.黑格尔发现了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高度赞赏了黑格尔把人看成是自己劳动的成果的观点.人的本质,只有通过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在人的对象性的活动中发挥和展示了人的本质.而人的对象性活动是多方面的,因此,从这点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5.
如同社会生活一样,学校生活群体与群体之间,群体内各成员之间总是处于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丰富多彩状态。学生生存在集体中有时为了共同利益和目标而同心协力,有时也会要求自己战胜他人、超越他人,因此,处在学校这样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合作状态和竞争状态的两个重要变量,有必要充分利用学校情境中的竞争与合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一、学校情境中竞争的含义及其利弊竞争是个人或群体力求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胜过对方的对抗性行为。它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学校中的“考”、“赛”、“评”活动基本上都是竞争。…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合作关系获得了空前的展开和发展。当代全球化的现实,为处于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包括个人、群体和国家)建立和发展合作关系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合作是社会行动的基石,是全球化时代个人、群体和国家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这种合作关系的发生,还需要社会行动者具备一些主观条件和要求,如主体自身的资源稀缺、社会人的素质、效益递增以及制度约束等。在合作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充斥着竞争与信任的纬线,处理好与竞争和信任的关系,也是合作关系得以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人的社会性的根据。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是人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如何交往,决定了人的发展,交往的发展变化使得人的发展也表现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强调交往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个体不能离开群体而生存和发展,并不意味着为追求社会的发展而牺牲个人的发展。研究全球化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也应该立足于马克思所倡导的交往视角。全球化作为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它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各民族的科技、文化交流,使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往进一步密切,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中,他始终是从两个逻辑视角去观察世界的:一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一是人与人的改造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前者,衍生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人在自己的物质创化中改变自然,进而创造出人工自然和社会客体,由此形成人新的周围感性世界。在后者,是主体际互动。人超于动物,因之人在面对自然中基于一种新的群体交往,人通过自身的总体结合力去改变对象,并不断改变和提高主体自身,以形成独特的社会层系;同时,人的整个生活都是以人与人的物质交往  相似文献   

9.
个人、社群与社会同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对个人而言,社群与社会是其生活的必要和必需;对社群与社会而言,个人是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可见,个人、社群和社会三者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关系状态中.在词源学考察和辨析基础上,以关系思维的方法论为视角,在两维层面上,三者的关系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在三维层面上,三者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社群与社会之间互动.  相似文献   

10.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表现在: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个人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发展的手段.任何人不是处于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的、离群索居状态的个人,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个人不  相似文献   

11.
从生存论理解马克思关于交往的历史作用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认为,人是在和对象的双向敞开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这一展开过程表明,人作为现实的个人,就是他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二者构成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存在方式既是生产的,又是交往的。交往作为人的先天规定性,内在于人活动中,是人的生产及其一切活动的前提。有生产就有分工,分工使人的生产及其活动呈现出多样性。而交往使生产与分工获得现实性意义。马克思正是从生存论路向上,以生产为基础,以交往和分工为轴心,以人的发展为尺度,提出社会演进的三大形态理论的。  相似文献   

12.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积极互动的关系:社会创造人,塑造他的个性;而人则创造并改造社会.整个社会的发展就是在这种控制体系中运行的.竞争,作为主体能动性的一种重要标志,是人对社会作用的突出体现.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这种作用更为明显.正因如此,研究社会进步不能不对竞争加以探讨.一竞争的发端竞争,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在群体中实现的.群体的出现,只是在劳动的基础上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7,(6):21-26
马克思是在创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通过辨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交往理论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认为,交往起源于人的精神意识与物质生产的互动之中,也体现了人的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交往在社会存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货币的存在必要性,突出了人的社会主体地位,构成了社会组织的框架,是推动生产方式发展的重要保证。马克思对交往的理解,站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其目的是为了论证人的最终自由。与哈贝马斯强调语言在交往中的核心作用不同,马克思更注重交往理论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重要关联,他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首次赋予交往理论革命式的涵义。  相似文献   

14.
角色,本是戏剧、电影名词,指剧本中的人物。这个名词,先是被社会心理学借用了来,认为个人(自我)是各种角色的总和,它代表对占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后来社会学又用人们在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担当的任务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经常的交往关系。每个人都随时随地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自己在扮演某些角色,通过这些角色,  相似文献   

15.
1、交往,是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能不彼此发生交往,否则无法生活。社会就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统一。交往既然泛指人们之间的一切相互联系和作用,那么它的具体形式必然有许多。例如有生产的、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文化的、血缘的等等。每一种  相似文献   

16.
周国文 《人文杂志》2006,(4):139-144
立足于公共性交往的需要与可能,公民伦理的内在属性在从人到公民这一角色变迁的意义上,是立足于人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平衡,是与公民的人格气质相吻合的个人。在自我与他者的和谐相处中,公民伦理的价值立场在以人为本并尊重公民主体意志的条件下体现的是自愿与摆脱他役的原则,并且遵循在社会公共生活意义上的交往理性与自主性。  相似文献   

17.
骞真 《北方论丛》2021,(4):50-56,167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随着交往而展开的一系列人类活动的历史.从早期氏族社会的形成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交往"始终是个体群体化和群体社会化的主要演进方式.随着交往全球化的深化与变革,当代社会的交往关系陷入新的困境,人类命运面临着新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它是以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为目的的全球性交往新形式,不仅从理论上,更是在现实中实现了对当代交往关系的合理性重构,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人是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历史主体,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人又可分为个体和群体,即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以往的主体研究对个体与群体往往缺乏区分与联系,因此难以从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的角度来审视人的活动,这是一种哲学研究方法的缺陷。认真研究认识与实践活动中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的辩证关系,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  相似文献   

19.
无奈的沉沦与解脱--海德格尔交往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在其存在哲学中,对人的交往进行了独特的本体论研究.他认为,交往是人具有生存意义的活动;然而在交往中人会导致沉沦,走入非本真状态;解脱沉沦,走向本真,必须依靠对死的体验和由此产生的决断.这些观点既有非历史性和非理性主义等缺陷,同时也是对交往所进行的独特探索,它们对现代交往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型利益群体是以共同情趣或共同需求,自愿聚集的松散型小群体。参加者为了个人及小群体的愿望,参与所在单位的社会活动,力图形成舆论,以达到影响领导决策,实现自己的目的。小型利益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常被人贬称为“小团体”。 在实现生活中,小型利益群体之所以会被人贬称为“小团体”,与一定阶段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相关,也与人们传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