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沅陵美     
<正>沅陵,一座人见人爱的美丽山城,被誉为人们一生中要去的最美的66个小城之一。沅陵的美,精华在山。沅陵有两座美丽的山,一座凤凰山,一座二酉山,两山相距不过二三十里,却都名闻天下。凤凰山因山形  相似文献   

2.
后汉王逸《楚词章句》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沅陵处于楚国之南,位于沅湘之间,其之俗所好“祀”就是流传数千年、至今仍然兴盛的巫傩祭祀。“傩”(nuo),在汉字中又写作“难”:它是“苦难”、“灾难”的“难”(nan),又是“难产”、“难事”的“难”(nan)。傩是中国远古人类为了消除灾难、危难,祈求平安、丰产而“发明”的一种巫术祭祀仪式。傩戏就产生在这种巫术仪式之中。祭祀土地神的傩戏,几乎各地都有,有的地方叫《搬土地》,有的地方叫《出土地》,而沅陵叫《三妈土地》。“三妈土地”…  相似文献   

3.
平话人是华南汉族的古老族群之一.这一由中原汉族迁徙而来的族群,在对异地环境漫长的适应与发展过程中,在保持了对汉族身份认同的同时,与当地族群的互动、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特征.平西人,这些处在城市化潮头的平话人不仅面临着生存方式与农民身份的转型,其人文特征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蔗园人是汉族平话人的一部分,主要是由中原一带迁入广西境内的,由于这一族群特殊的迁徙历史,使得迁入后的这些汉族族群与当地民族、族群相比有了自己的特点,在笔者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蔗园人的主要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5.
南宁市郊的林屋村平话人一方面有着和先前形成平话人相似的人文特征,如土著化倾向、相对保守封闭、尚农善耕;另一方面,又有着后来者独有的一些人文特征;其人文特征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作用下也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6.
“傩堂戏”是一种融汇了民俗、宗教、艺术、伦理等多种元素的多元化文化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中国傩戏表演的功能和意义早已超出了其出现时期;贵州铜仁市各地的傩戏,源于古老的中华傩文化,具有中国傩文化的普遍特征,也极具地域特色;20世纪80年代,在乌江中下游的思南、德江、沿河等地,发现的古老的“傩堂戏”.近年来,随着对地域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黔东地区的傩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黔东傩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商业开发正日益兴起,铜仁傩文化发展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在贵州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国家“大乌江—梵净山生态旅游扶贫项目”的背景下,对铜仁傩文化的开发也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如何把握这对矛盾关系,把铜仁傩文化旅游打造为贵州生态文化旅游的标签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正>金秋十月,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一台盛大的慰问演出——《山歌好比沅江水》在湖南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怀化市沅陵县龙舟文化广场激情上演,部分老红军代表及国家级,省、市级劳动模范和湘籍奥运会冠军代表,沅陵县城1.2万名现场观众及数十万城乡居民通过电视直播共同见证了沅水之滨这一演出盛事。  相似文献   

8.
自信而又包容、重农而又重商、顺势而又善变,是五色人在多种姓杂居互动过程中,依托相对优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起来的人文景观,并关联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信息的属性来看,傩文化与其存在环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随时代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傩文化存在的原生环境和新的数据环境愈发产生冲突和碰撞。本文旨在探索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一方面对傩文化的原生形态进行数据转换,信息处理,改变其原有不合时宜的形式,达到和现代社会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是重塑傩文化的原生环境,达到傩的原生形态与拟原生环境的和谐。在此基础上,探讨在信息空间下傩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方式,试图构建一个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傩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0.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将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在中国出现很早,一般认为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当然,这是就中原文化的角度而论的。人们对傩的认识是从秦汉前中原古籍中开始的,一个主要的依据,便是《周礼》中关于“方相氏”的记载。即:“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  相似文献   

11.
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哑面”,是在布依族传统丧事的绕棺仪式中表演的哑剧性质的仪式性傩 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傩戏。它的巫术意识最为强烈和直接,它的表演本身就是一个让死者重获 生命的巫术仪式性活动,这在傩戏中是非常罕见的。其表现的性意识也是目前所见的傩戏中最为直白的,而且其表现形式更为单一和纯粹。它的面具的形式更具朴陋特色。如果说“撮泰吉”(变 人戏)①是一种“亚傩戏”,②那么,这种布依族丧事中的仪式性傩戏“哑面”则应该是一种“前傩 戏”了。  相似文献   

12.
游牧文化中的生态环境观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游牧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紧密关系、游牧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思想及游牧民族活动行为中的生态环境观等方面,阐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推动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日益凸显.西藏作为我国文化大区,虽然自身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亟待破除一系列政策瓶颈.金融是经济的血脉,金融政策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西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结合发达国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手段,着重考虑目前区内文化企业与金融业发展水平,未来加强和改善金融支持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可以从如下五方面入手:1、推动金融机构管理体制创新,研究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2、进一步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规模;3、探索研究区域文化产权交易机构,解决文化企业和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4、加强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促进银政企合作;5、加快配套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企业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4.
被称为“中国小麦加”的临夏.其回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研究临夏回族的文化,可以较深入地了解回族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和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5.
藏文化的特点及其所蕴涵的中华母文化的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宝 《中国藏学》2002,(3):126-144
藏文化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体现为藏文化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为中华母文化母体的共性。前者可以从藏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表现层面以及它和中华文化母体内的其他子文化的关系等不同角度加以阐述。后者中华母文化在其子系统藏文化中的表现,则可以从物质层面、观念层面、行为层面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丁俊 《回族研究》2007,(4):47-52
回回民族是诞生于中华大地且文化起点较高的一个年轻民族。回族文化吸纳和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精粹,底蕴深厚,义理深邃,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回族文化不仅塑造了回回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全面研究回族文化,进而深入探究回族文化的核心理念,准确把握回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有利于回族人民实现文化自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而且有助于建设中华各民族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和谐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藏族堪舆文化是在苯教泛神论、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原风水文化水乳交融的产物,是世居高原藏族先民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对环境与地景进行勘察和研究,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来体会和了解环境的面貌,选出具有良好生态和美感的地理环境,逐步形成的高原特色的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一种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18.
传统风水文化的民俗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风水事象的内部结构,可分为人居环境理想模式的心象、人居环境选择技术的行象和人居环境模式解释的语象三大系统;其中人居环境理想模式的心象系统为其核心.就本质而言,风水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累积而成的一种涵盖了宅居建造观念、经验、技术和理论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9.
每年进入到"希吉莱历"的9月,青海回族穆斯林的宗教和社会生活变得异常活跃,形成了颇有特色的"斋月文化".这种"斋月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在不断的传承中也浸染着浓郁的民俗色彩,是一种内蕴丰富的文化现象,很值得人们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有过重大贡献,两大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影响广远,有着许多共同或相似的内在精神和历史命运,例如两大文化显著的和平精神与深邃的和谐理念就颇多相合。中华传统文化倡导不狂不狷的中庸之道,追求和而不同的和谐之境;伊斯兰文化倡导敬主爱人,强调守正不偏,追求和平中正的和谐之道。早在明清时期,中国穆斯林先贤就已注意到两大文化的共通之处,着力构建"回儒一体"的思想体系,将中华文化的中庸之道与伊斯兰文化的中正之道融会贯通,提出了"真忠正道"这一颇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思想理论,为沟通中、伊两大文化,促进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