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农 《老年人》2008,(11):24-24
在我书房的办公桌上,端正地摆放着一张萧三老人的照片。每当看着老人的笑容,我就会想起过去我与他的交往,以及他对我文学上的奖掖和扶持。正是有了他的教导,我才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进步。  相似文献   

2.
我的美文     
关于什么是“美文”这件事,读者各有各的见解。气质不同,审美的情趣也不同。如果我说我自己的作品里头有一个不小的部分可以称为美文,我的老读者大概会同意这个看法。我的文学是向人的本质突进的文学,而这类文学的最高意境是纯粹的、具有高度哲理性的诗。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文学在韩国的传播与发展由来已久。自20世纪鲁迅文学产生之初,韩国青年学者柳基石便翻译了鲁迅的首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次《狂人日记》的翻译不仅创造了外国人翻译鲁迅文学作品的最早记录,同时也拉开了鲁迅文学在韩国传播与接受的序幕。在此之后,韩国近现代汉学家纷纷加入译介、研究、阐述鲁迅文学的队伍,韩国的鲁迅研究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更是衍生出试图将“鲁迅学”由“东亚视野”推向“世界场域”的韩国“鲁迅学派”。早在2018年初夏,韩国Greenbee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韩国“鲁迅全集翻译委员会”统筹翻译的韩语版《鲁迅全集》20卷,至此实现了韩国汉学界自主翻译《鲁迅全集》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连着两年,我对诺贝尔文学奖都有些失望。我是指去年和前年,克莱齐奥和莱辛。我失望的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文学与我的生活处境关联很少。人对文学的感受,很难超越他所处的时代。那两年,我对媒体发表了一些对诺奖的不恭之辞。我认为,诺奖已遗忘了在另一种处境下生存的人群,它的世界性当然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究了鲁迅语言观的性质与功能、意义与目的及建设的方式和路径,旨在为人们更好地认识鲁迅文学,了解鲁迅的语言观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军队退休女干部,1986年从部队退休.当时我虽离岗了,心却不服老,心中仍然希冀着新的起点.当在职干部纷纷报考自修大学时,我也不甘落后,希望能一圆年轻时没能实现的大学梦.经过三年的刻苦努力,我终于成功地取得了汉语言文学大专文凭. 三年的努力学习和大专文凭的获得给了我极大的自信。我在20世纪60年代曾参加《解放军文艺》组织的文学创作学习班,跟随编辑到上海、北京、山西等地实习采访和练笔写作,并在编辑指导下,于1967年在《解放军文艺》先后发表了两篇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7.
你是我月光下期守的晨曦──我和我的妻子文/张同吾悠悠岁月,情深意长。执手相看,仍是当年意中人。张同吾,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作家,说起夫妻间的故事不减当初的情分。你瞧这老两口,甜甜蜜蜜过了大半生,仍忍不住要纸上谈兵,品味曾经有过的一切。说者无意,听者...  相似文献   

8.
余玮 《当代老年》2011,(11):18-20
2011年9月25日,鲁迅130周年诞辰日。鲁迅,中国的文化巨人,有“民族魂”之誉。然而,在儿子周海婴的心目中并不是常言的“横眉冷对”,而是那么的慈爱。或许是想离父亲远一点,周海婴日后做起了远离文学的工作。他说:“别人就把我放在一个框框里,觉得周海婴就应该在某一个框框中生活。我们要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  相似文献   

9.
最快意的事是能在书摊前有幸见到我崇敬的名作家,萧军、艾青、严文井、萧殷、刘厚明……他们对文学青年的热情,使我终生难忘。可以说,萧老是我进入文学领域的引领人。  相似文献   

10.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边从事戏曲研究,一边为文学创作而准备。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忆罗隆基》。写毕,急急忙忙又恭恭敬敬地拿给丈夫审阅。他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专攻戏曲小说。就文学而言,他是内行,我是外行。审阅前,我塞给他一支中华牌铅笔,并在耳边细语:"你看到有什么段落或句子写得还算好的话,就在旁边给我画个圈圈,以资鼓励嘛!"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每篇小说都蕴含着层层深意,发人深思,令人警醒。我反复地阅读推敲,每次竟也都能获得新发现。今以《阿Q正传》为例,结合评析鲁迅小说作品的参考书籍,分析几处情节,提出我的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2.
我这辈子没有上过大学和高中,初中也只上过两年,我一直为此深感遗憾,有时候看到上过大学的同志知识那么渊博,能写善讲的,总会发自内心地感到羡慕.离休之后,我进入辽宁老干部大学学习,终于圆了我多年以来的大学梦,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在老年大学,我主要选择了书法和文学(诗词)两个班进行学习,其中书法坚持学习了13年,在2006年结束,而文学班则至今未停,这些年的学习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3.
朴素 《中外书摘》2010,(3):95-95
我真正喜欢上散文,是在读了鲁迅先生的《野草》、周作人先生的《苦茶随笔》后。在这之前,我也看过一些所谓的散文,或闲赋或游记,或唱歌或感怀,或写人或绘物,文字成一套路,犹如八股之文也,只需填词而已。不能说其中没有一篇好文章,但整体实在糟糕。而我喜爱的这两家,其文字皆能特立独行,把某种风格发挥到极至,形成不可思议的美,令人心魂摇曳,他们才是散文的精魂所在。抛开这两家而谈沦现代散文,简直就是盲人摸象,未得根本。  相似文献   

14.
筱敏 《炎黄世界》2009,(5):44-45
我一定是个好学生,如果有机会做学生的话。我对所有的课程都感兴趣,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全都那么诱人。我对万物的秘密怀有敬意,时至今日,《混沌》《时间简史》《科学革命史》以及《植物化石》《本草纲目》等等“杂书”给予我的阅读兴趣,一点儿都不亚于文学书籍给我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赵歆玥 《现代妇女》2014,(7):295-295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鲁迅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翻译观,对翻译问题做了一系列非常精湛的论述,在当时整个翻译界影响极大,并在中国译学理论史上树立了丰碑。本文将以直译为例,对鲁迅的翻译观作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看冯牧     
我是粉碎“四人帮”不久认识冯牧同志的。那一年我从新华通讯社调到了《人民文学》杂志社工作,他当时是文化部政策研究室的领导人,住在黄土岗作协的宿舍里,因为编辑上的事情常常去向他请教,也向他约稿。作为文革重灾区,文艺界满目疮演,百废待兴,到处呈现出一片凋零破败的景象。全国作家艺术家的团体——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还没有得到恢复,《人民文学i当时挂在国家出版局。有些本来应该属于协会来出面办的事情,不得不由这家杂志出面来办。冯牧在文革前先后担任过《新观察z杂志的主编和《文艺报》的副主编,在文革中曾经被打成“现行…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作为一名社工,我深以自己所在的行业为骄傲,并始终不渝地去推动行业的发展,推动政策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情歌与我征文]图/郑屹文/刘克华兰是在一次笔会上认识的。我怎么也没想到会在古城西安遇上个老乡。兰很清秀,透着灵气,一看就是那种悟性颇高的女孩。于是在开会和游玩期间,我俩常常形影相随,互谈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在联欢会上,不免感慨古城遇知音,我唱了《千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浅显的解析了果戈理的文学精神与鲁迅的文学精神,透过两位文豪对文学的追求以及在文学上的成就可知其二位文学作品中都有着相同的讽刺艺术风格以及对待文学的态度都是极为认真的,不同的地方则是果戈理的文学成就更侧重于作品本身的造诣,而鲁迅的文学成就则更侧重于作品的思想指向。然而,纵使两位作家的文学精神有着异同,但是他们的文学成就以及文学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和学习。  相似文献   

20.
退休之初,我感觉时间很难打发,心情也很不好。久而久之,我患上了失眠症,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后来,我偶遇一位老友,他在近郊给我找了二分地让我种莱,从此,这块小小的二分地成了我的养生乐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