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王韬是近代首批国人自办报刊创办者当中的佼佼者,也是我国近代较早地具有办报思想的人.他在香港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报刊之一《循环日报》。在《循环日报》长期的报馆生涯中,王韬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办报思想。他的办报思想和他所开拓的报刊政论文体,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宁波近代新闻事业的简要勾稽宁波近代具有大众传播意义的报刊,最早要算是《中外新报》。王韬在《论日报渐行中土》中称:“咸丰三年,始有《遐迩贯珍》刻于香港,理学士雅格、麦领事华陀主其事。七年,《六合丛谈》刻于上海,非烈亚力主其事,采搜颇广。同时,有《中外新报》刻于宁波,玛高温、应思理迭主其事。”其后,《中外新报》却在一些专文中消失了。1901年《清议报》第一百期上发表梁启超《中国各报存佚表》,列“吾国有报以来”日报80家,期刊40家,宁波报刊付阙。他在文末说“右表所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本文仅就王韬最早系统向中国人民介绍这一伟大革命的有关同题,略抒己见,以兹纪念。一、亲履法国大革命故乡的王韬其人王韬是19世纪中叶极少数到过西欧的中国人之一。他生于1828年(清道光八年),虽然祖居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最先发展的东南沿海的江苏长洲(今吴县),但是从小却受的是传统文化教育。18岁时,以第一名考中秀才。以后多次应考,屡试不第。因为家道没落,“以衣食计”,于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赴上海,进英国传教士麦都思所办“墨海书馆”,帮助英人整理《瀛海笔记》、《英国志》等著作,并翻译《数学启蒙》、《遐迩贯珍》等。这在当时的中国起了一定的启蒙作用,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而上海因“名流硕彦接踵来游”①,王韬又有机会与其交往,使他更萌生了近代的革新意识。象所有中国近代先进人物走过的历程一样,王韬面对的是内  相似文献   

4.
关于王韬二三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韬(1828——1897)江苏吴县人。原名利宾,后改为瀚,初字兰卿,后改紫诠,号仲弢,别署淞北逸民、淞北玉魫生、天南遁叟、逸史氏,弢园老民等。他是近代改良主义先驱之一,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作品流传下来的颇为丰富,有经学、历史、翻译、政论及诗词,散文、笔记、尺牍等著作四十余种。但是,由于王韬经历复杂,加之,其著作中有些攻击太平天国的文字,多年来,对他的研究非常不够。近几年来,情况有所改变,然而,许多论著在叙及他的生平时大多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5.
政治巨擘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美学的最早奠基者,在似为人所众推的“近代美学之父”王国维还刚刚涉足哲学研究的辛壬(1902年)之年,梁启超已撰写出《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这样杰出并具有近代启蒙意义的美学论文了.他广涉美学领域,借鉴和汲纳西方文化论著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和命题多有贡献.尽管他的美学思想驳杂于哲学、政论、文艺著述之中,但驳杂中并不缺少严密的逻辑性,他在宽泛的论题中别具匠心地从“真”(客观,规律)入手,以“善”(伦理,合目的性)为中介,以“美”的境界(“新民”,新社会)为归结,构建了  相似文献   

6.
王韬——中国最早的现代性问题思想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思考中国现代性问题时 ,王韬不应当被继续遗忘。他既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体验西方世界的先行者 ,更是中国最早的集中、全面而系统地觉察到现代性问题的思想家。他首创中文报纸和现代报刊政论文体 ,大力鼓吹变法思想 ,还在游记散文和文言小说文体方面作了富于原创意义的现代性转变尝试 ,并以此表达个人对中国的现代性境遇的独特体验和沉思。尤其是他有关中国的现代性“创局”境遇的独创性分析 ,富于远见卓识 ,在“全球化”的今天仍有着不容忽视的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剧烈变动,中国近代散文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代散文的变革,是现代散文革命的先导,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近代散文的发展,对进一步了解现代散文的历史渊源,认识现代白话散文革命的深刻意义很有必要。较早对近代散文进行总体性研究的是胡适。他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勾勒了中国近代散文的发展脉络和整体面貌,并进行了总体评价。胡适把近代散文划分为两个大的段落。第一段是桐城派古文由中兴到衰微的“古文末运史”。胡适认  相似文献   

8.
王韬是我国维新运动兴起前最重要的新闻思想家,他集办报实践家与学者于一身,站在中西汇通的角度上,全面阐述了对新闻事业的认识,对中国新闻思想的奠基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了维新思想家们的办报理念及办报实践.文章拟以<循环日报>为例,对王韬的报刊思想作简要的评析:一是"四方通达"的新闻功能观;二是"立言求变"的新闻政论观;三是"通才"的新闻人才观:四是"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新闻舆论主权观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王韬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一方面,他传承了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把开放改革的呼唤传遍中国知识界;另一方面,他站在更高的基点上,以更广阔的视角,触及到许多林、魏等不曾触及到的课题,开拓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崭新天地。王韬在经济思想领域里的心历路程,正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从传统到近代的转折路程。因此,考察王韬的经济思想有助于剖视和把握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一、“商为国本说”  相似文献   

10.
<正> 苏轼的散文向来同韩、柳、欧三家并称。他广泛汲取前代各家散文的长处,融汇贯通,形成了他自己的“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散文风格。 一 苏轼的政论、史论都写得明晰透辟,滔滔雄辩,而又平易自然,这些文章多半是作者谋政、奏议、进策之类的文章。《进策》(《策略》《策别》《策断》)二十五篇系统地论述了宋的内外形势,抨击政治弊端,提出整套奋发图  相似文献   

11.
作为晚清文学知识分子中最早接触西方传教士和西方文明者,王韬对于西方文明的认知解读接受,在时间上可以分解为上海墨海书馆时期、香港英华书院时期、英国协助理雅各佐译“中国经典”时期以及返港后在香港、上海主持《循环日报》和格致书院时期;而在对待西方文明的内容上,王韬的态度又可以分解为对待以新教为代表的基督教、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西学以及西方文学等三种不同的取舍方式。王韬的上述心路历程和思想轨迹,基本上都可以从他的两部漫游随录中得以解读。本文就《漫游随录》和《扶桑游纪》中有关王韬对于东西洋文明的观感进行了介绍解读,并就其中的思想成因作了相应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12.
王韬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过去人们在论及其思想时,往往专注于他的“变法自强”主张,而对他强调的“治中以驭外”未予充分重视。须知“治中以驭外”正是王韬改良思想的主旨,是他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今试加论述,以就教于方家。王韬出生于一个破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家庭,1849年22岁时,迫于生计到上海,在英国人办的墨海书馆从事编译西方书籍等工作。此时的上海,已在1842年《南京条约》中规定辟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又因1845年的《上海租地章程》而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强占的第一个租界,是殖民者飞扬跋扈的所在…  相似文献   

13.
王韬,历来被中国近代思想史视为“早期改良派”人物,但他还是不是一个文化史人物,学术史人物呢?如果我们把研究机焦转到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领域,看他在“西经中译”,“中经西译”活动中的贡献,以及这方面活动给他思想带来的影响,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本文从王韬的生平、著作的根据出发,结合对他的生活环境的考究,指出:王韬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学术史上的地位,是他较早地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大同理想”,而这种理想策源于十九世纪欧美乐观精神的“世界主义”。  相似文献   

14.
取士的主张,基本就是据王韬《代上苏抚李宫保书》里所提建议修改而成。关于办报刊、兴矿利、派驻领事等,也都是王韬曾在给他的书信里提出的建议。犤3犦(p59-63)第二,对维新派的影响。王韬在比较中西政治制度的优劣时对清廷腐败统治予以了不遗余力的鞭挞,抨击和揭露了腐败的根源———封建专制制度本身。同时,他还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恃商为国本”的经济政策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这些都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舆论基础,在中国近代起了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蒙作用,开维新变法思想的先河。另外,王韬夹叙夹议的政论文风格亦为…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抒情散文大师。他的散文真诚朴实,流畅优美,别开生面。著名作家李广田称赞:“他对任何人都毫无虚伪……正由于这样的至情,才产生了他的至文。”(《最完整的人格》)台湾学人周锦评述来自清散文,“富有中国味道,表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是不可多得的美文。”(《朱自清作品评述》)《背影》、《儿女》、《给亡妇》是朱自清一组忆念亲人的抒情散文,其感情深沉真挚令人为之动容,而那炉火纯青的优美的口语化语言,又使人拍案称奇。这“情”真,“文”美,恰恰是朱自清散文的基本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恪守“重农抑商”的准则。早期接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王韬在1862年之前也持此观点。但由于他的旅英、旅日的特殊经历,促使他的思想发生变化,产生了重商主义思想。他的重商思想是对英国重商主义的继承,王韬还根据当时的国情提出了“重商”的对策。他的重商思想对近代中国人传统商业观念的改变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1889——1927)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才思敏捷,能诗善文.从1912年到1927年,由他创办、主编及参与编辑的报刊有:《每周评论》、《少年中国》、《新青年》等15种.他以大钊、守常、常、明明、冥冥、孤松、李钊等14个笔名先后为49家报刊撰写稿件400多篇,近百万字.这些稿件中,主要是报刊政论文体.他思想清醒,见解独到,文笔雄健奔放,既有说服人的逻辑力量,又有感动人的热烈情感.罗章龙所谓“实大声宏,雄视当代”,何香凝所谓“透彻而伟大的言论,一见便使人折服”都是对他政论风格的褒赞.  相似文献   

18.
师陀散文论     
一师陀称不上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散文创作巨匠,他在文坛上的成名也得力于小说而非散文。但他的散文诚如他为第一本散文集《黄花苔》命名时说的那样,“是野生植物”,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执拗地充满生机地开放着。几十年来,他遵守着自己的诺言:“默默地做点事,默默地走点路,默默地想想自己和别人”(《里门拾记·序言》)。为人们贡献出大量的“野生植物”,汇合起来,蔚然壮观,形成独特的散文艺术天地,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争得了独特的地位。师陀是在30年代步入文坛的。1931年秋高中毕业后,他假托考大学,来到北平,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9.
一 鲁迅杂文是随着五四新文学的产生而出现的“将诗和政论结合在一起的‘杂感’这类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在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从意识形态领域里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既使对中国大陆有政治偏见的华裔美籍学者夏志清,对鲁迅杂文也有一种肯定性的评价。他认为“鲁迅杂文非常有娱乐性”,他用“幽默而不留情的笔法,来攻击中国的弊端。……在刺破一般中国人的种族优越感和因文化孤立而养成的自大心理这两方面,他的散文(即杂文)最能一针见血。”当然鲁迅杂文的成就不仅在于讽刺了“民国成立二十年来的坏风恶习”,而且还在于他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20.
何为同志是当代享有盛名的散文作家,浙江定海人。他的散文创作可以追溯到抗战前夕,当时他还是十五岁的中学生,就在著名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路》。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抗日战争期间,何为参加了上海的救亡慰问团,秘密前往皖南新四军总部访问,返回上海后写成散文特写集《青弋江》(一九四○年出版)。解放后,何为在上海、福建长期从事电影工作,同时进行散文创作,先后出版了《第二次考试》、《织锦集》和报告文学《张高谦》等。“四人帮”覆灭之后,他青春焕发,文思飞涌,写出了许多散文。一九八○年出版了《临窗集》,这是他建国三十年来优秀散文作品的自选集,其中一半是粉碎“四人帮”后的作品。去年又出版了两本集子,《闽居纪程》是作者迁居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