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先努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6-18
王韬作为游离于政府之外的知识分子,他尝试着文人议政新的途径和方式。王韬充分利用了报纸这个知识分子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进行言说,以政论文章作为利器来制造舆论,充当一个舆论发言人的角色。王韬的活动开启了中国知识分子社会角色转变之门,拓宽了中国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侯明古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6)
(一) 一八九八年的变法维新,一时间轰轰烈烈,不过百日,风流云散。这时,人们才看清楚,维新派在政治上是何等虚弱。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维新派在宣传战线上确是战绩赫赫。宣传主将梁启超掌握了报刊政论这柄利器,以《时务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为阵地,“大呼天下”,连顽固派也不得不承认他有“煽惑士材,从风响应”的本事。在总结梁启超的宣传经验时,人们总要提到“报章体”,认为它是梁启超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报章体”和梁启超的名字紧连在一起。然而,在当时,人们只是觉察出梁的报章文字代表了一种崭新的文章现象,却没有充分认识它的实质。以后,人们逐渐归纳了梁启超“报章体”的特点,也论及了它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龙绪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在《聊斋志异》的续书中,王韬的《淞隐漫录》是比较著名的。它追摹《聊斋志异》颇为成功,较好地继承并在某些方面发展了《聊斋志异》的优良传统,为近代文言小说的中兴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所以后人称之为《后聊斋志异》。为此,探讨一下《后聊斋志异》,对于进一步研究近代文言小说的发展,就不无裨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王梦龄,1882年出生于山西平鲁县武家沟村一户贫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14岁考中秀才,18岁被选入山西大学西斋,毕业后考取了官费留学英国。1905年赴英进入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机械系学习,四年后又转入本校电学系学习,1911年取得了该大学机械和电学两个毕业证书,获得硕士学位。在国外学到了不少的理论知识,为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王梦龄又到当地一家马氏电机厂当练习生,经过三年的刻苦钻研,他掌握了机械及发电厂从设计到安装运转等整套的操作技术,并于1915年回到了阔别十年的祖国。回国后,王梦龄先在山西大学任教,1917年受聘于山西修械所(后扩建为山西兵工厂),任机械和电气两个科的科长,直至1928年因不满意该厂厂长张书田(阎锡山的妻亲戚)实行的包工制而辞职。辞职后,王梦龄仍专心致力于民族工业,先后接受太原、阳泉、榆次、新绛、大同、临汾、呼和浩特等地的电灯公司及面粉厂、钢铁厂、纺织厂的聘请,投身于当地的开发建设。因当时没有电网,办工厂首先需建发电厂。 相似文献
6.
党月异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34-36
王韬经历了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重重的矛盾使他对未来、对自身充满着一种不可名状的迷惘.这种迷惘的状态在他的三部文言小说中具体表现在对社会的另类期待;人生价值取向的低靡;个人生活的颓唐.所有这些都表现了在近代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特殊心态. 相似文献
7.
李家骧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本文提出了如何认识政论文学的问题,主张将毛泽东的许多政论散文和部分诗词都划归政论文学的范畴,并从价值取向、审美惯性、思维形态、精神状态四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政论文学的承传性、创新性以及某些尚可商讨之处。作者认为,毛泽东的政论文学既吸收、融汇了中国古代诸政论名家的优长而又自具风貌:它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具有无产阶级的精神气魄,并有其高远的视野,敏锐的透视力,犀利的剖析力,纵横挥洒的气象,浮想联翩的风神。 相似文献
8.
常宁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24-126
作为晚清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改良主义者和中国新闻事业开创者的王韬,在晚清文言小说史上占据着相当的地位,是古代小说向近代小说过渡的一位承上启下者,对清末民初的一些小说作家和流派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王韬文言小说的研究,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晚清文言小说发展和流变的轨迹,对文言小说史的研究也不无稗益。 相似文献
9.
朱健华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王韬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过去人们在论及其思想时,往往专注于他的“变法自强”主张,而对他强调的“治中以驭外”未予充分重视。须知“治中以驭外”正是王韬改良思想的主旨,是他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今试加论述,以就教于方家。王韬出生于一个破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家庭,1849年22岁时,迫于生计到上海,在英国人办的墨海书馆从事编译西方书籍等工作。此时的上海,已在1842年《南京条约》中规定辟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又因1845年的《上海租地章程》而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强占的第一个租界,是殖民者飞扬跋扈的所在… 相似文献
10.
乔云霞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李大钊(1889——1927)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才思敏捷,能诗善文.从1912年到1927年,由他创办、主编及参与编辑的报刊有:《每周评论》、《少年中国》、《新青年》等15种.他以大钊、守常、常、明明、冥冥、孤松、李钊等14个笔名先后为49家报刊撰写稿件400多篇,近百万字.这些稿件中,主要是报刊政论文体.他思想清醒,见解独到,文笔雄健奔放,既有说服人的逻辑力量,又有感动人的热烈情感.罗章龙所谓“实大声宏,雄视当代”,何香凝所谓“透彻而伟大的言论,一见便使人折服”都是对他政论风格的褒赞. 相似文献
11.
王雷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5):66-69
王韬是中国近代早期启蒙思想家群体中极具个性的人物。他独特的教育经历和中西互译的著述实践 ,使他的教育改革思想优于同期的其他教育改革者。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交流的起始期 ,他对西方文化与教育的介绍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知识背景。尤其是他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 ,虽有激进 ,但不走极端 ;虽有保守 ,但不顽固 ,为后人正确对待“古今”、“中西”教育问题留下了创造性的思想方法。他的教育经历和主张 ,为中国传统文人从求学、治学的功名模式向求学、治学的职业模式转变 ,树立了一个新的“学贯中西”的文人典范 相似文献
12.
胡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1-7
民国初年是中国林政的重要转型期。当时对林业重要作用的认识及西方林业思想的引进、林务机关的设立、相关民间社团组成、一系列森林法规颁布 ,都着意于生态环境的建设 ,并掀起了一场兴林热潮。尽管这场热潮因种种原因 ,不过十年便衰退了下去 ,收效也甚微 ,但民初的林政在制度的设计和运作的机制上 ,有其合理之处。而且 ,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林业科技工作者 ,筚路蓝缕 ,功不可没。只因政治环境不佳 ,其理想未能实现。可见 ,政治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 ,关系甚大。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徐文明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4):61-64
寓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于平易浅近的语言文字之中,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这是毛泽东政论文章的语言特色.在政论文章的写作中,毛泽东大量采用了比喻法、寓言法、文学故事法、成语典故法、引用法、群众语言法等方法,增强其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以达到宣传、教育和鼓舞人民,指导革命和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杨达英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4,(1)
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由于对象、目的等语言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一系列运用语言材料的特点,这就是语体.政论文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阐明自己的主张,从而使人信服,付诸行动的一种文体.政论文有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特殊任务,在语言材料的 相似文献
19.
潘桂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4):119-123
20世纪初的报章新小说具有突破中国古典小说的新姿态:从文学总体结构的边缘移位至中心,倡导语体革新,主张俗语白话为文,由无关宏旨的审美消闲转向追求启蒙救亡的宏大叙事,呈现出探寻存在、自我超越和筹划未来的现代性精神。但在倾斜向政治的文学场中,小说存在生命意识被群体想像遮蔽、叙述者主观态度过度张扬和审美现代性被剥离等局限,使之在小说革新的实验场中驻足,未能抵达现代小说的行列。 相似文献
20.
文贵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
毛泽东的话语形式是政论白话文。本文在中国20世纪白话文的生长背景中论述了毛泽东政论白话文的生长过程,认为其特点是:四言结构的整饬、密集化,情感消退的同时是理性教导的增长,使得毛泽东的政论白话文常常气势滔滔,形成不可抗拒的言说力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