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北京市第四次人口普查10%机器汇总资料,提供了全市86.42万15岁以上人口分性别、年龄和地区的婚姻状况资料。本文拟利用这一资料,并结合1982年第三次普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一、婚姻状况的性别构成 1990年普查结果显示,与1982年相比,两个普查年度间,全市在未婚与有配偶状况方面差距较为悬殊。未婚比大大降低,有偶比迅速上升,是1990年全市人口在婚姻状况方面的一个明显特点。其中未婚状况,1990年较1982年下降8.86个百分点,女性未婚状况,两者差距达10.12个百分点。有偶状况的相差更进一步反映了两者距离扩大的趋势:1990年较之1982年升高了9.29个百分点,其中女性上升的百分点为10.5,幅度之大足以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婚姻是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婚姻状况是指人口在某一时点所处的不同婚姻状态的人数和比例。现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和1‰生育率抽样调查的资料,将浙江省人口婚姻状况初析于下。 (一)未婚人口状况 1982年我省未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29.42%,男性未婚人口占男性15岁及以上人口34.62%,女性未婚人口占女性15岁及以上人口23.81%。  相似文献   

3.
<正> 婚姻状况是人口普查中有关人口和社会特征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人口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婚姻状况的各项比例中,未婚人口状况的研究尤为人们所关注。这是因为,通过分年龄性别的未婚人口状况的研究和计算,可大致反映出该人口的分性别的已婚比和平均初婚年龄。50岁以上未婚者在同年龄人口中的比例一般可视为不婚率。这些都会对人口生育水平的高低产生影响。未婚人口状况这一指标已成为分析生育率乃至进行人口预测的依据之一。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在我国人口史上首次全面记录和综合了我国未婚人口的状况。本文即拟以此次普查资料为基础,同时联系国内外有关资料,对我国未婚人口状况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得劳动报酬的在业人口,为社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体。分析研究和合理组织人口就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茂名市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据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中茂名市共有15岁以上在业人口2,602,29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3.2%。其中劳动适龄人口(男15—59岁,女15—54岁)2,377,464人,比1982年增长7.9%。就业率为88.8%,比1982年降低了3.5个百分点。其原因,(1)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15—19岁在校学生占同龄人口的39%,比1982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使就业人口减少;(2)1966—1970年生育高峰期出生的20—24岁人口比1982年增长27.3%,超过同龄在业人口增长速度的21.2%,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三是超龄在业人口达224830人, 比1982年增长了48.8%。占在业人口的8.6%,比1982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影响待业人口就  相似文献   

5.
<正> 在人口的文化程度分析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文盲半文盲人口状况的分析。考察和研究文盲半文盲人口状况,对于了解当前我国人口的总体文化素质,制定相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及布置今后工作的重点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和抽查资料,对我国文盲半文盲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城乡构成、地区差异等进行对比和分析。在我国,进行人口普查时所统计的文盲半文盲人口是指15周岁及15周岁以上的不识字或识字不足一千五百个,不能阅读通俗书报,不能写便条的人。据1990年人口普查10%抽样资料,我国15岁及其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为18,225万人,占总人口的16.10%,占15岁及  相似文献   

6.
一、总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90年7月1日,广东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共4634.08万人,与1982年相比,增加了1063.47万人,增长29.78%,大大快于同期总人口17.15%的增长速度;每万人口中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为7376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390人;在全国大陆30个省、市、区中,按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低排列,广东居第9位;全省15岁及15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共656.28万人,与1982年相比,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龄未婚问题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我国大龄未婚人口概观 (一)性别构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2年我国28—49岁未婚人口共有11269362人,占同龄人口的4.36%。其中男性为10555559人,占同龄男性人口的7.78%,女性为713803人,占同龄女性人口的0.58%。大龄未婚男性是大龄未婚女性人数的15倍。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全国28—49岁未婚人口又有所增加,达到  相似文献   

8.
未婚人口是指各年龄组中从未结过婚的人口,它不包括虽然没履行过结婚手续,但构成事实婚姻的人口。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00394万人,未婚人口为19012万,未婚率为28.57%。在我国现有的人口统计资料中,虽然有文化程度和职业方面的数据,但与婚姻情况进行交叉汇总的并不多。本文根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就我国未婚人口的文化和职业状况做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广东人口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业人口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人口的构成状况,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利用四普机器汇总资料,分析广东人口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在业人口规模扩大,总人口在业率略有上升,劳动力参与程度较高 1990年,广东15岁及以上的在业人口共3365.75万人,比1982年增加578.18万人,增长20.74%。这表明,广东在业人口仍呈增长趋势,规模日趋扩大。在业人口的增长势头,是由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第二次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加入就业,而同期退出就业的老年人相对少得多所致。8年间,新进入劳动年龄(男16~59岁、女16~54岁)的人口1057.85万人,比同期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多603.4万人。在这期间,广东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  相似文献   

10.
<正> 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表明,1990年大陆少数民族人口已达9,120万人,比1982年增长了35.53%,高于汉族(12.45%)2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净增298.85万人,高于1964~1982年期间少数民族平均每年净增数(151.77万人)的96.89%和1953~1964年(41.82万人)的614.61%;1982~1990年的平均每年递增率高达38.7‰,分别高于1964~1982年(29.4‰)和1953~1964年(11.2‰)的9.3个与27.5个千分点。百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已由1982年的15个增加到18个(新增加的有哈萨克族、傣族、黎族),人数已由6,035.6万增  相似文献   

11.
中国离婚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化与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离婚率除存在时期差异还存在城乡差异。1990-2000年间15岁以上人口离婚率增幅显著,男性离婚率先降后升,变化幅度不大,女性自1990年起呈剧烈增长,20年增长了3倍。全国15岁以上离婚人口的性别比自1982年来出现陡降,由378降至127。2010年离婚人口性别比由城市到乡村依次升高,性别空间不均衡矛盾突出。离婚人口的年龄分布具有显著的错峰效应。乡村离婚高峰到来最早,城镇次之,再次是城市,越往后峰形越陡峻。  相似文献   

12.
人口婚姻状况,对人口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婚姻状况不仅影响妇女生育率和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影响人口的增减和迁移变化,而且影响妇女的行业和职业。这次人口普查,对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的婚姻状况包括未婚、有配偶、丧偶、离婚等现象做了调查。现仅根据电子计算机进行的10%提前抽样汇总资料,对宁夏人口的婚姻状况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是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之一.1953年为146万人,1990年已达480万人,人口数量增加了2倍多,尤其是1982到1990年的八年中,人口净增139万,平均年人口增长率为4.36%.在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的形势下,分析蒙古族妇女生育率的变化及其对人口增长的作用至为重要.本文利用1988年2‰妇女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妇女的生育和节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关于在业人口状况的资料,对了解中国国情国力,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普查结果看,中国究竟有多少在业人口?就业程度如何?他们的性别、年龄构成如何?在各个行业和各种职业间的分布情况怎样?都是人们十分关心的。 一、中国人口的就业程度 中国是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就业率较高的国家。1982年人口普查10%抽样资料表明,中国劳动适龄人口(男15—59岁,女15—54岁,注1)为57,347,227人(未推算全国总数,下同),占人口总数的57.13%,比1953年第一次普查时的54.61%上升2.52%;比1964年第二次普查时的51.11%上升6.02%。若按国际上运用的口径15—64岁计算,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则为61.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980年为59%),更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57%),但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65%)。  相似文献   

15.
利用前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及其影响因素监测调查数据,对吉林省边境地区的人口跨境流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吉林省边境地区年龄在1559岁之间的人口跨境流出意愿最强烈,朝鲜族和满族人口比汉族人口的跨境流出活跃得多;与国内流动人口相比,初婚有配偶人口和离婚人口的跨境流出倾向大于未婚人口;接受过教育的人较文盲半文盲人口的跨境流出态度保守;与未流动人口相比,再婚有配偶人口比未婚人口的跨境流出态度保守,但离婚人口比未婚人口的跨境流出倾向大;有过外出经历的人更容易跨境流出。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和人口期望寿命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由年轻型转变为成年型,并逐渐向老年型过渡。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64%,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达8.59%,预计2000年全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10%。在老年人口中,由于妇女期望寿命高  相似文献   

17.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对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进行了婚姻状况的全面调查,本文仅就我国人口的早婚、大龄未婚及终身不婚的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各地还或多或少存在早婚现象,个别地区比较突出 为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保障妇女的身心健康,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是男不得低于22岁,女不得低于20岁。可是,目前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或多或少还存在着早婚现象,个别地区还比较严重(见表1):  相似文献   

18.
一、人口年龄的变化特征(一)我省各年龄人口变化趋势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育思想和生育状况。据我省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1982年全省0-6岁的婴幼儿占总人口的12.76%,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下降6.84%;7—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23.56%,比1964年上升2.98%;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24.88%,比1964年上升1.72%;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6.61%,比1964年上升2.37%;老年人口占总人数为7.07%,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广州青年人口数量增长与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职业构成变动特征.广州青年人口绝对规模扩大、增速下降和相对规模收缩.人口迁移流动是青年人口增长变化的最主要因素.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由中低层次向中高层次转变,未婚为主、已婚有配偶居次的婚姻构成更趋向未婚状况,职业以体力劳动者为主、正逐步向高级化转变.这些社会构成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 按目前国际通用标准,15岁及15岁以上的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文盲、半文盲。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文盲率的高低,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文化教育普及和发达程度,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盲率的高低对人口再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将对西双版纳文盲、半文盲人口状况及其对妇女生育率的影响作简要分析。一、西双版纳的文盲人口云南省西双版内傣族自治州地处我国南部边疆,辖景洪、勐海、勐腊三县,其东南和西南与老挝、缅甸接壤。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州有人口796,354人,其中人口超过10万的有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