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乡劳动力流动与迁移回报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建 《西北人口》2008,29(3):73-76,81
本文从微观主体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提出应该将迁移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单独进行考察。通过讨论迁移的预期成本和收益,发现与教育投资相比,迁移能得到较高的回报率,迁移回报率是吸引农村劳动力选择迁移流动到城市的重要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是一种理性选择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要改变中国二十年来农村劳动力以低教育水平、低收入水平为特征的循环流动。必须尽快改善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陈卫  吴丽丽 《人口研究》2006,30(1):13-20
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了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的关系。通过比较农村本地人口、城市本地人口和流动迁移人口三个人口群体在生育率上的差异,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流动迁移对生育率有着非常显著影响,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不仅显著低于农村本地人口,而且也低于城市本地人口;远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要低于近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的关系出现了与已有的迁移生育率理论的不一致。1990年代中国的迁移生育率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乡-城”人口迁移规模的测算与分析(1979-2003)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每年到底有多少农村人口迁移城镇成为城镇常住人口,一直是个未知的谜。本文借助现有的统计资料对历年中国“乡-城”人口迁移的具体规模进行了测算,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城”人口迁移的变动规律。  相似文献   

4.
Causality Chains in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Systems Approac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search into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lacks a commonly accept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which would facilitate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This article aims to be a first attempt to construct such a framework and to incorporate causalit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systems approach. The autho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which four groups of factors acting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re distinguished: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linkages.” The causalities in this framework are derived from different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theories. The various positions of these whole theories within the framework are shown as causality chains. In a way, these causality chains form the time dimension of a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system
Roel JennissenEmail:
  相似文献   

5.
基于嵌套Logit模型的中国省际人口二次迁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主要根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1‰抽样数据 ,采用嵌套Logit模型 ,考察和分析1 990年代后期中国省际人口二次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一般迁移、再迁移和回归迁移的考察分析发现 ,无论是个人因素还是区域经济因素 ,都对其迁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再迁移者明显受到潜在目的地区域环境因素的吸引 ;而回归迁移者对出生地的经济状况敏感程度较弱 ,但个人因素对其迁移选择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Vietnam has registered a dramatic decline in fertility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While the causes of such a sustained decline are still not well documented, many observers believe that government policies adopted in the 1980s have contributed to lower fertilit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Doi Moi program of market reforms on fertilit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fluences of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policy.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a sequential logit model of birth histories of ever married women interviewed in Vietnam in 1997. The results show a substantial decline in fertility since the Doi Moi program was introduced. The disruptive effects of migration are less pronounced, although migrants generally exhibit lower childbearingrates, and a somewhat different pattern of parity progression. We argue that the economic reforms of 1986, and the two-child policy initiated two years later, have reinforcedVietnamese women's desire for smaller families.  相似文献   

7.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反思和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农民的迁移决策是一个家庭理性经济决策行为,农民收入是家庭成员的务农收入和进城务工收入的平均数。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和失业人口在农业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的分布,始终保持一种均衡状况,它是由这三个部门的发展水平和总人口共同决定的。文章主要从上述方面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改进。新模型得出了与托达罗模型相反的结论:发展城市不仅能改善城市失业,而且能提高工资收入,而发展农业只能带来非常有限的收入增加,并会在农村积累更严重的隐蔽性失业。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口迁移的选择性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文章利用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重点考察了1990年代后期在转型社会中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问题。研究表明,中国人口迁移具有较强的年龄选择性和教育选择性,但青年迁移者中,女性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且呈现出高于男性迁移风险的态势。同时,户籍制度是影响迁移决策和决定迁移类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国际人口迁移理论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晓青 《人口学刊》2001,24(3):41-45
最近二三十年,由于种种原因,国家间人口迁移日益频繁,众多学者不断提出关于国际人口迁移的各种理论学说,主要涉及迁移的动力机制和后续延伸,具体包括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新家庭经济学派、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网络理论、机构理论和“连锁因果关系”观点等。这些理论各有所侧重,综合起来基本上可以解释复杂多样的国际人口迁移现象。不过,不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人口迁移态势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向伟 《南方人口》2001,16(3):41-45
改革开放以来 ,深圳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吸引了大量年轻而又素质较高的迁移人口。本文分析了深圳市人口迁移的态势 ,指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是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 ,并用迁移理论阐明了人口迁移的深圳现象。  相似文献   

11.
徐行  梁海艳 《南方人口》2013,28(3):1-7,37
新中国成立以来,结束了上千年的封建制度给妇女带来的桎梏,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具体表现在社会活动的参与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妇女在生育行为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利用最近两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来分析育龄妇女的生育集中度变化情况,并以此对中国目前TFR很低的现象做了解释,据此推断中国在未来几年的时间,总和生育率在一定程度上会呈上升的变化趋势,但不可能在短期内回升到更替水平。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中国乡—城迁移既不同于发达国家早期的乡—城迁移,也与当前其他发展中国家迁移有明显的区别。在迁移的形式、规模及质量等方面都显示出明显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现阶段乡——城迁移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关于中国乡 -城迁移两阶段的战略构想 :第一阶段战略重点应该是增强城市经济吸纳农民工的能力 ,而不是提高农民工的福利待遇 ,否则将会削弱城市经济吸纳农民工的能力。第二阶段 ,重点应考虑消除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差别待遇 ,实现农民工向城市居民身份的完全转变  相似文献   

14.
乡城迁移对移出地家庭养老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娟  杜夏 《人口研究》2002,26(2):49-53
中国的乡城迁移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及影响的程度迄今仍是一个缺乏细致研究的领域。在回顾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勾画出开展研究的理论背景 ,并从生活照料、经济供养和精神慰籍三个方面总结了乡城迁移对老年人生活的可能影响 ,最后从系统研究的角度规整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地区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描述了199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在人口迁移的活跃程度和空间分布的新特征。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1990年和2000年影响京津冀地区人口迁移的综合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显示:人均GDP差距已经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首要因素,市场化水平、产业结构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力在逐渐上升。针对京津冀地区人口迁移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影响,本文对京津冀地区未来的人口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收入差距对中国乡城迁移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 ,分析了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国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以及收入差距的来源。结果表明 :(1)收入差距在迁移决策中起着显著作用。 (2 )在消除了样本选择性偏差的影响后 ,女性的城乡收入差距要高于男性。 (3)在男性的收入差距中 ,迁移者和非迁移者在素质上的差异占主导地位 ;而女性的收入差距主要决定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差别。  相似文献   

17.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若干新特点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杨云彦 《南方人口》2004,19(3):13-20
根据对 2 0 0 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 ,认为二十世经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表现出如下新特点 :一是人口迁移与流动进入新阶段 ,二是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呈现新模式 ,三是城市内部迁移成为新热点 ,四是城乡人口互动蕴涵新挑战 ,五是“人口窗口”提供新机遇。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终身迁移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出生地”是用来收集人口迁移信息最常用的调查项目之一。中国以往的人口普查中一直缺少这一调查项目 ,这使得利用出生地资料对人口迁移状况进行分析在国内一直是个空白。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在中国人口普查史上首次调查了人口的出生地信息。本文主要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提供的出生地资料 ,对中国各省人口的终身迁移水平、流向以及不同年龄人口的终身迁移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城市迁移人口及管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最主要来源是人口的迁移增长 ,因此城市人口管理体制的重要一环是城市人口迁移的管理。本文根据城市人口迁移管理体制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要科学地依据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测定城市的人口承载力 ,对人口迁移增长的控制有科学的根据 ,对人口迁移增长有目标、有规划 ,并对城市人口迁移进行科学管理的创见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terminants of migration decision-making in the context of recent market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 in Romania. Using early 1990s internal migration survey, census and population register data, the results from Lisrel path models show that market and democracy value orientation variables are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of intentions to move, controlling for individual and regional social structural and resource indicators. Similarly, district-level out-migration behavior is directly determined by the political profile of the local area. Results from the total and disaggregated rural and urban models are interpreted through a reform values and characteristics typology of migrants. At least in the early stages of Romanian transi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igration choice behavior is governed by a search for places with greatest opportunities in terms of market and democracy returns.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for political system and public policy decis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