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儒家德性伦理学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顺福 《东岳论丛》2001,22(1):108-110
从现代德性伦理学角度来看 ,中国古代儒家的道德哲学就是一种德性伦理学。它以人性论为德性论的出发点 ,德性的完善就是人性的扩充。德性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德政 ,德性与德政在目的与手段的基础上获得了统一。同时 ,在其德性中 ,理性服从于德性 ,表现为实践理性的突出与理论理性的缺乏 ,这也暗示着其对人的某种态度。作为德性的重要范畴 ,中庸思想表现为经与权 ,经与权的辩证关系则启示了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2.
论儒家德性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顺福 《东岳论丛》2005,26(4):138-142
儒家的中庸思想的实质是选择原则。选择意味着主体优先于原则。对原则的选择意味着价值观的确立,这是德性发生的基础。德性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熏习下养成的品质。孔子提出反省、孟子提出求放心、理学提出持敬等,突出了德性在我的自得性与自觉性。荀子与汉代儒家主张教化成人,强调通过文化教养成德,强调了自觉性。李翱、王阳明根据佛道理论,提出斋戒与至诚的理论,突出了自然性,最终确立了德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晏辉 《学术研究》2012,(1):12-22
在伦理学的学科内,何种事项具有内在价值和自足性,其本身就值得追求,之后确定我们应当做什么,这是我们需优先考虑的问题,至于是把幸福还是把善良意志确立为具有内在价值和自足的,则是在此之后才进行研究的题材。与此相关的是德性之美与城邦之善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问题,尽管个体的德性是城邦之善的基础,但却无法从德性之美推论出城邦之善来。道德的个人和缺失道德的政府以及道德的政府和不道德的个人都可能是存在的。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一个缺失道德的政府比不道德的个人所造成的危害可能更大。然而长期以来,政府的"德性"(或城邦之善)如何可能的却没有真正成为伦理学深入讨论的对象。如果说个体的德性取决于个体的"善良意志"或"优良品质",那么城邦之善则决定于精英集团的集体智慧和公共理性,也更取决于政治家和公务员的德性结构。分别讨论个体德性的结构和政府德性的生成,继而分析连接二者的逻辑环节,无疑是重要的理论任务。  相似文献   

4.
通过立德达到永恒与确定是传统社会人们追求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的基本方式。进入到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状态的流动性和风险性,使得传统确定性寻求的基本方式遭到彻底的解构。与此同时,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因其固有的效率性与齐一性轻易窃取了生活中意义的担当者,最终造成现代社会伦理虚无的泛滥。重新思考古典时代智慧与德性相互统一的伦理思维方式、以完整性的方式置换当代人的确定性追求,是应对现代性危机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德性伦理学在近现代的边缘化有逻辑和历史的必然性,对于德性形成的行为的道德性未加界定,德性规定的主观性与相对性,以及德性伦理学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境况的变迁,是造成这种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复兴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将其创建成现代德性伦理学,就必须吸收规范伦理学的优点来克服德性伦理学本身的缺陷,达到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哲学的实质就是通过哲学的审视把美德内化为人的普遍意义的品格。他的哲学生存方式本身就是教化雅典人精神灵魂的哲学。他确立了理性的道德原则,接受并坚持德性可教的原则,他揭示出雅典社会生活的道德缺陷,并通过不断地向他人和自我问询来进行道德教化,这既是他的道德哲学,也是他的人生哲学。苏格拉底之德性的教化在其内容、方式、目的和效果诸方面都与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为今天的道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比较范本和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儒家伦理是一种德性伦理,但具有“共时性”特征及普遍理性精神。德性不是客观化的知识系统,也不是纯粹经验的集合,而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自觉(即反思理性)。德性的实现不仅体现了历史的目的性,而且体现了自然的目的性。德性伦理的核心是仁德,其表现形态则是境界。儒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融入竞争时代并在新的竞争中形成新的和谐,从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人的社会角色是历史的、变化的,但人作为德性主体生活在世界上,并以此为基础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完成德性,提高境界,这就是真正的人生。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已经证明,无论是"中国性"还是"农民性",都可以与"现代性"相契合。中国农民的现代转型,不能仅仅是生产生活的现代转型,还必须包括思想观念的现代转型,尤其是经济德性的现代转型。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时代,中国农民在乡土依恋中形成了重利求稳、勤劳节俭、信任互助、关爱家园等独特的传统经济德性。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洗礼下,中国农民在传统经济德性的基础上又新生了诸多现代的市场经济德性。传统经济德性源于乡土,现代经济德性源于市场。从未来发展看,中国农民一方面要完善现代市场所需的新兴经济德性,为实现农民的现代转型奠定必要的精神基础;另一方面要弘扬具有现代价值的传统经济德性,为促进世界的现代发展贡献中国农民的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上,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是影响较大的两个流派,他们在价值观上是片面的,在认识论上是形而上学的。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把"学会关心"作为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确立了全新的"关心本位"教育观,有利于促进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蕴含着理论与现实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能力本位:内涵不断拓展的现代教育理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源于世界职教领域课程改革的“能力本位”被赋予新的内涵 ,成为现代教育的新理念。能力本位充分体现了人的发展本质规律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强调知识的内化与人的潜力的开发 ,强调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适应性 ,强调个性培养与发展社会过程。认知与发展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是能力本位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实践标准客观化问题——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人们有动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和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哲学的任务在于探索客观。客观是检验主观的真理标准。凡是符合客观的实践,符合实际的实践,是正确的实践。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尺度。所谓实践标准客观化,就是使实践真理化,正确化。实践标准应当遵循三项基本原则:(1)不违法治的原则;(2)道德至上的原则;(3)以实现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原则。正确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具体标准是值得肯定的:一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成果;二是科学的实践观;三是实践对象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13.
近代文学:总体化的概念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学是依托“近代”这一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历史概念而形成的一段文学史,就其整体的文学属性而言,近代文学并不存在一种区别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而相对独立的异质元素,其总体特征表现为对古代文学的复归。因此,近代文学并不具备文学史分期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它只是一个传统史学观念和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概念乌托邦。  相似文献   

14.
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在理论上的对立只是一种误解中的对立,它们的攻击对象并不是对方本身,实际上,它们是在以不同的视角阐述着相同的理念。但是,在我们选择证明标准时,却只能选择法律真实观,因为,法律真实观具有理论上的兼容性、对客观真实的依赖性、标准上的可行性及价值理念上的合理的可接受性。而且,这一选择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铸造新德性:环境美德伦理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伦理学为传统伦理学在元伦理、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三个层面带来全局性革命,美德伦理学是当代环境伦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虽然深层生态学为环境哲学的内在化、伦理学转向奠定了正确方向,但是美德伦理学的正面建设尚未开始.人与自然平等原则、人与自然共享命运原则和自然大于人原则是环境美德伦理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美德建设围绕对象自然与环境自然两个维度展开.面对对象自然时,环境美德是指人类应当尊重、同情和关爱自然;面对环境自然时,环境美德是指人类应当具有感恩之意、依恋之情与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6.
《周易》是一部教人寡过向善之书,充满了实践理性的智慧。它强调主体通过主动的德性修养来获得事业的成功,在“崇德”与“广业”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阐发了成功靠人而不是靠神的唯物主义观点,显发了人的主体性精神。对德性修养要有敬畏之心和尊重之意,并持之以恒,常德长行。“三陈九卦”为德性修养提供了一个以易卦为指导的模型,阐发了德性修养的依据、途径、功用和价值等方面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考察 ,揭示了“德治”所包含的两种意义———以德治事和以德治心。进而指出 :在“德治”问题上 ,应当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德”———事功之德与人道之德。在现实的道德建设中 ,对属于不同范畴的道德问题 ,应该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解决办法 ,在坚持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并重原则的前提下 ,尤其应当注意在两种不同意义上开展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在今天 ,特别要重视事功之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与西方用理性来规定人的本质不同,中国传统用德性来规定人的本质。由于人是一种德性的存在,人就应该过一种以德性为根据的生活,中国的古代文明是一种德性的文明。在这种德性的文明中,中国的传统科学是一种德性的科学。这种德性的科学以德性修养为基础,通过把握"道"或"理"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万物。德性的科学有其不同于理性科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全球化浪潮,西方文明开始崛起。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中日两国为了确保政权的稳定和万事太平,在进入近代前都曾有过一段相当长的锁国时期。比较两国的锁国政策,可以看出:中国的闭关锁国是实质性的,有着深厚的经济文化根源,因此难以形成近代化所需要的社会基础;而日本的锁国只是形式上的,本质上却是开放的,并由此培育出适应近代化要求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如今我们知道出现了环境伦理学的一些事,这种伦理学为人们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并制止破坏生态的行为所需要的道德规范进行论证。生态伦理学的那些原则的根据,是希望在富裕而文明的城市生活和为保住地球而考虑着有所节制这两者之间达成和谐关系,即是说,在消费和节制欲望之间达成和谐关系。因此,我们眼见到作为西方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现代主义的失败。那就是前现代的那种崇拜自然的怀旧情绪出现的原因。与此相当,现代美学,作为关于感性的哲学,也破产了。现在,时候到了,我们应该设想生态美学是可能的。为什么现在需要生态美学呢?其实,我们面临着现代美学本身的危机。我们的现代性过渡到了后现代时代,在这过渡的当口,产生了一些人不曾经历过的情况:直接和真东西接触难了,真东西让关于不可眼见的对象的那些铺天盖地的信息给遮蔽了;媒体和政治势力的黑手控制着人们的经验;城市化和无所不在的矫揉造作,把对于自然的感觉弄得麻木不仁;数字符号弄出来的影像和言辞,把艺术呈现搞得毫无力度。在后现代性的展望中,为了帮助美学恢复其意义这一目的,我们应该构筑生态美学。这种美学应该恰当地处理人对自然的关系、经验中的敏感性的意义,以及城市性的消费生活等问题。我们应该恢复关于我们的原初经验的思考,这种经验将使我们对美学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