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柏,朱子嫡传,《宋史》有传。然《宋史》本传中有关王柏学术见解及著述的记载却多与史实不符,今略作考辨。1.《王柏传》载其论《书》曰"大禹得《洛书》而列九畴,箕子得九畴而传《洪范》。范围之数,不期而暗合。《洪范》者,经传之宗祖乎!"(《宋史》卷四三八《王柏传》,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第12981页)按:危素《王柏补传》与《宋史·王柏传》相校,仅多数  相似文献   

2.
说明:《宋史》卷二五三《折德扆附玄孙可适传》云:“明年(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复以[可适]为渭州,命其子彦直秘阁参军事,数月而卒,年六十一。彦质,绍兴中签书枢密院,别有传。”但《宋史》实无《折彦质传》。唯卷二一三《宰辅表》四及有关卷帙中偶书其事迹。彦质既名列《宰辅表》,堪称南宋重臣之一,理应立传,史家忽略,未免遗憾。折氏自五代以来即为党项之一大望族,世守麟、府,北御辽而西抗夏,始终为北宋藩篱。彦质则随赵构南迁,忠贞不二,功绩卓著,应予表彰。是以不揣鄙陋,辑零散资料。草此专传,补《宋史》之缺,且愿就教于识者。折彦质字仲古,别号介之。以曾筑草堂于寿安锦屏山中,名为“葆真”,因自号为葆真居  相似文献   

3.
孙卫国 《学术研究》2024,(2):110-120+178
元官修《宋史·文天祥传》将邓光荐《文丞相传》的叙述,删节编改,生造出文天祥“黄冠归故乡”之说,弄清其史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朝鲜正祖御撰《宋史筌》,因惩处洪启禧,而摒弃其《文山先生详传》中的说法,沿袭《宋史》之说,致使朝鲜儒士多不质疑“黄冠故乡”说,而是给予各种解读,诸如为宋复仇说、效仿微子与箕子之“教化说”“时义说”等,丰富了对“黄冠故乡”之理解,也有助于深入探讨文天祥之生死观。文天祥的忠诚节义精神,契合朝鲜王朝后期“尊周思明”的政治文化,因而他成为朝鲜儒林关注的中国历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江淮论坛》一九八○年第三期李桂海同志《论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在论述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问题时,引证了《宋史》卷三○四《刘师道传》中的一段记载:川陕豪民多旁户,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庸敛,悉佃客承之。其实,“州陕”应为“川峡”。中华书局校点本《宋史·刘师道传》即为“川峡豪民多旁户”北宋太宗时王小波、李顺起义发生于今天的四川,并非今天的四川和陕西两省。宋太宗淳化四年,宋朝全国划分为十六路,川峡地区称为西川路和峡西路。《宋史》卷八十九《地理志》载云:川峡四路……南至荆、峡,北控剑栈,西南接蛮夷。可见,“川峡”所指地区是明确的,绝不包括今天的陕西。  相似文献   

5.
今人称无罪被冤为莫须有,语出宋史岳飞传。清俞理初《癸巳存稿》,于此三字别有诠解。其言曰: “宋史岳飞传,赵雄韩世忠碑,章颖岳飞传,熊克小记,俱言秦桧以张宪、岳云书无据,为韩世忠所诘。桧言:其书已焚,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名臣言行录别集载此语,作必须有,非也。其‘事体莫’为句。如论语‘文莫,吾犹人也。’文莫为句。左传昭二十四年‘阳不克莫,将积聚也。’阳不克莫为句。苏轼与南华长老书:‘钟铭,子由莫,终当作,待更以书问之。’子由莫为句。王巩随手杂录云:‘潭  相似文献   

6.
关于李清照母系亲属,人们或按《宋史》卷444《李格非传》所载:“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 王拱辰为开封咸平人,是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大臣,死于宋哲宗即位之初的元丰八年(1085)七月,时年七十四岁。他以反对范仲淹庆历新政而著称。今存有关他的传记资料,包括《宋史》卷318《王拱辰传》、《琬琰集删存》卷3《王懿恪公拱辰传》、《忠肃集》拾遗《王开府行状》等,其孙女婿都未见记载。  相似文献   

7.
萧贯生卒年,《宋史》卷四四二本传失载。《全宋诗》小传定其卒在景祐四年(1037),所据乃孔武仲《萧贯之挂冠亭记》(《清江三孔集》卷一四)。《挂冠亭记》云:"贯之之没,今五十年。天下之人皆知其可用之材,而未必知其高尚之志,非有子,其能追迹而显扬之欤?于是又知潜夫之贤也已。元祐元年七月二十七日,鲁国孔武仲记。"《挂  相似文献   

8.
傅自得字安道,生平与南宋初某些政治社会重大事件有涉,《宋史翼》卷十二有传。其生平事迹之详载,莫过于朱熹为其所写的行状(《朱文公文集》卷九十八)。近得见傅自得撰文、其弟傅自修书写的《先太夫人墓志》,即傅氏兄弟为其母撰写的墓志铭,从中可进一步考查出傅自得的家世及生年。《先太夫人墓志》记:“先太夫人姓赵氏,崇宁宰相清宪公挺之之幼女,年十九归先待制府君。”《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李格非传》云:格非之“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由此并参考诸人生活的年代可见,傅自得乃赵明诚,李清照的外甥。由于傅自得的父亲傅察早在宣和末年抗金殉国,其母亲“携诸孤南度(渡)”,从今存诸多地方史料中,未见与赵明诚、李清照有什么联系。《先太夫人墓志》还可补《宋史》卷四百四十六《傅察传》有关婚姻问题记载之不足。其传文中说,傅察中进士时,蔡京“在相位,闻其名,遣子鯈往见,将妻以女,拒弗答”。赵挺之与蔡京是政敌,《宋史》卷三百五十一《赵挺之传》云;挺之“既相,与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对于蔡京“将妻以女”,傅察“拒弗答”,而娶赵氏女为妻,我们可透过联姻关系,窥见政治斗争之一斑。  相似文献   

9.
朱郑勇 《理论界》2013,(8):137-139
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417《赵葵传》校勘记认为:《赵葵传》"时金人陷蕲州者至久长,数十骑出山椒"之"久长"为"天长"之误,"山椒"为"全椒"之误。然细考当时宋金战争之形势,及《宋史》、《金史》其他相关纪传,可知《宋史·赵葵传》之"久长"、"山椒"不误,"久长"即《元丰九域志》所载之久长镇,此镇至南宋犹存。久长镇方位的确认,有助于澄清《宋史·赵葵传》及《扈再兴传》关于嘉定十四年宋金战争纪事含混不明及错误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一、据《提要》卷一一《书类一》载: 《尚书讲义》二十卷。宋史浩撰,浩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十四年进士。 今案:《宋史·史浩传》于浩登科年代不系年。 考《宋会要辑稿·选举》、《文献通考·选举》、《宋史·高宗纪》等书所载,并无绍兴十四年榜,此必误。 考《宋史》卷四○○《汪大猷传》称:“(大猷)登(绍兴)十五年进士……。大猷与丞相史浩同里,又同年进士,未尝附丽以于进。”又《南宋馆阁录》卷七称:“史浩字直翁,四明人,刘章榜进士出身。”案刘章为绍兴十五年状元(参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五年四月纪事),是史浩实十五年进士。  相似文献   

11.
《学林漫录》第八集149页《说辛弃疾卒前三、四年中的情绪波动》一文,引辛弃疾词《六州歌头》:“千载传忠献,两定策,记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然后说:“词中以韩世忠、韩侂胄两世扶盞问?极尽颂扬之能事。”这是以“忠献”为韩世忠,以韩侂胃为韩世忠后人,均误。按《宋史》卷474《韩侂胃传》,开首即言:“魏忠献王琦曾孙也。”卷312《韩琦传》载:“嘉祐、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其碑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曰忠  相似文献   

12.
包公人也,而经传奇、戏剧之涂饰渲染则几于神。当时京师“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语(见《宋史》本传)因其面黑而峭严也,后世遂传为实任阎罗。戏剧如《游五殿》、《探阴山》、《铡美案》则大显神威于阴曹地府,又传曾主东岳速报司(见元好问《续夷坚志》)。更有以讹传讹者则包字希仁与范仲淹之字希文相混,戏文中往往自称“名拯字希文”,又自称“包文正”,则并连范谥,实则包谥孝肃不谥文正也。范之宦历,知开封府、龙图(《宋史》本传称以龙图阁直学士副夏  相似文献   

13.
一、据《四库提要》卷五一《杂史类》载: 《燕翼诒谋录》五卷。宋王栐撰……。今考书中有记绍兴庚戌仲父轩山公以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一条。庚戌为绍兴元年,核之《宋史》,是年正月甲午,王蔺知枢密院。是株当蔺之犹子。蔺,《宋史》无传。据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载:蔺,无为军人。  相似文献   

14.
吴芮,秦时番阳令也,甚得江湖间民心,号曰番君。天下之初叛秦也,黥布归芮,芮妻之,因率越人举兵以应诸侯。沛公攻南阳,乃遇芮之将梅钅肙,与偕攻析、郦,降之。及项羽相王,以芮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其将梅钅肙功多,封十万户,为列侯。项籍死,上以钅肙有功,从入武关,故德芮,徙为长沙王,都临湘。一年薨,谥曰文王,子成王臣嗣。薨,子哀王回嗣。薨,子共王右嗣。薨,子靖王至孝惠、高后时,封芮蔗子二人为列侯,传国数世绝。赞曰: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茶、卢绾…  相似文献   

15.
《剑南诗稿》卷3有《次韵子长题吴太尉云山亭》一诗,反映了陆游在四川与“吴太尉’交游的情况。但是,陆游在诗中却并未说明“吴太尉”到底是何人。朱东润先生作《陆游传》时,依据《宋史·陆游传》,将“吴太尉”定为“吴挺”。《宋史·陆游传》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吴磷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  相似文献   

16.
《宋史》卷471《吕惠卿传》载:“始,惠卿逢合安石,骤致执政,安石去位,遂极力排之,至发其私书于上。安石退处金陵,往往写‘福建子’三字,盖深悔为惠卿所误也。”这条记载是否可靠,后人颇有疑问。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认为这是“邵氏造谤者(指邵伯温《闻见前录》)为之。“但此事《宋史》言之凿凿,又无伤于王安石气节,未必是诬网之词。王安石在这里所谓的“福建子”,我认为应把它理解为泛指当时的福建籍人士。在  相似文献   

17.
僧叡,北朝著名佛学家。鸠摩罗什八名入室弟子之一,与道融、僧肇、道生齐名,世称“关中四子”。由于《高僧传》载录语焉不详,他的生卒年迄未确定。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未作考订,石峻等主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迳称生卒年不详。唯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作了研究,云: 《高僧传》对僧叡的评价很高,但传记却写得语焉不详。从僧叡自己写的《喻疑》推算,他可能  相似文献   

18.
岳飞“尽忠报国”,出自元人编撰《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明嘉靖平话《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武穆精忠传》,也有作岳飞出钱请工匠在背上涅刺“尽忠报国”四字。按.“精忠”见于《宋史》岳飞本传,“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但见有“精忠报国”,初始于明末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杂剧《精忠旗》,“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此或为作者误识.不作为凭;但后来重蹈此误,而影响于它者,当出自清乾隆帝。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帝所写与汤阴岳庙…  相似文献   

19.
一、据《四库提要》卷三五《四书类一》载:“《四书集编》二十六卷。宋真德秀撰。德秀字景元,浦城人。庆元五年进士,中词科,绍定中拜参知政事。”今案:真德秀拜参政在端平二年,非绍定中,《提要》误。 考《宋史》卷四三七《真德秀传》称:“绍定四年,改职与祠。五年,进徽猷阁待制知泉州……。逾年,知贡举。已得疾,拜参知政事。”案绍定凡六年,次年改为端平纪元,《提要》之说本  相似文献   

20.
释“子衿”     
一章曰“青青于衿”,二章曰“青青子佩”,《传》云:“青衿,青领也”,“佩,佩玉也。”案以佩为佩玉,诚是;然以衿为衣之交领,则与“青青子佩”殊不类。衿乃古人腰间所系大带。《豳风·东山传》“施衿结帨”,《释文》曰:“衿,系带”。《汉书·杨雄传》“衿芰茄之绿衣兮”,注引应劭曰:“衿音衿系之衿。衿,带也”。《后汉书·杜笃传》注曰:“衿带,衣服之要”,字又作紟。《说文·系部》云;“紟,衣系也。”《释名·释衣服》云:“妗亦禁也,禁使不得解散也。”上举数例足证衿当训为带。大带亦有装饰作用,《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邢昺疏曰:“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饰物佩玉,以丝绳系大带之上。诗言衿、佩,衿也佩也皆为饰物。闻一多《风诗类钞》云衿作给,“紟是系佩玉的带子”,非是。《方言》卷四“佩紟谓之裎”,郭璞注云“所以系玉佩带也”,当为闻氏所本。知此诗“衿”非系玉绶带而为束腰大带者,先秦典籍绝无称举系玉绶带以美人服饰之例,称举束腰大带以美人服饰之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