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晏辉 《河北学刊》2023,(5):48-62
现代政治结构之根本不同于过往社会形态的方面,就在于它从本质主义出发界定和规定自身,将政治等同于权术、权谋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改造成朝向终极之善的观念、知识和理性。只有将特殊意志置于一般意志之上、将实践理性置于实用理性之前、将公共意志置于个人意志之首,一种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率与公平、正义与平等、自由与幸福等价值原则的制度安排才会产生。现代政治观念的确立只是坚定了信念、确定了方向,只有找寻到实现终极之善的手段之善才能确实找到其始点、要素、环节和道路,这是拥有和分有逻各斯而行动的事情,而这就需要知识、理论和思想,而不是情绪、意见和常识。当把观念和知识统合地运用到政治事务中,一种将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结合到行动中的综合能力和品质就会产生,这就是理性。理智和努斯是实践理性中的两个关键环节,沉思的理智是对不变事物的沉思,实践的理智是对可变事物的考虑,考虑和推理是一回事;努斯则是基于欲求而对某种善的事物的追求,它既要求获得就事物自身而言的真,又要求获得对于人而言像真、似真的事物,即善自身。现代政治结构既是目的性的又是功能性的,一个追求和实现终极之善的政治自身就是善的,其本身就值得追求,因为...  相似文献   

2.
由于鸦片战争及清王朝腐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国家衰败,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文化甚为发达的时代。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初步开始具有现代性政治理念的知识群体。他们用从西方文化借用过来的新兴政治思想重新阐释政治生活,体现了与古人不同的政治参与精神。近代知识分子这种政治理念的变化,对文学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使得政治与文学迅速联姻,在推动文学走向泛政治化的同时,也极大地抬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近代以来文学泛政治化观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把文学作为社会改革利器的夸大性使用。这在当时造成了一种普遍的推崇文学的社会气氛。近代以来对文学之社会作用特别是政治作用的普遍重视,既为文学改革营造了浓厚的舆论环境,也为文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来自社会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陈士部 《船山学刊》2010,(3):170-173
刘勰与姚鼐堪称中国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由于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文坛境况以及各自的学术背景与个性气质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异,两者的文学本原观、文质观、文体观与通变观等既有密切的关联也有明显的疏离。两相比较,便会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演变进程以及中国古代审美精神有着更为深刻的体悟与认知。  相似文献   

4.
徐琳 《北方论丛》2015,(4):15-18
春秋时期,文学进入到了全面发展和成熟阶段,创作思想亦走上了自觉之路。以《诗。鲁颂》观之,《駉》《有駜》《泮水》《閟宫》四篇皆体现了创作的自觉意识,即创作题材选择的多样、文学表现手法的灵活、作者主体意识的增强。然而,针对这一文学自觉状况,研究《鲁颂》缘起的主流仍囿于义理意义上的解析和阐释,片面引证历代笺注,重视内容的章法,轻视文学观的演变。因此,本文从春秋文学自觉观角度考论《鲁颂》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文学观念指我们对文学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文学是文化的重要方面,又是文化多元化的一种反映和表现。文学的价值取向是广阔的,文学观念也是多元、多样性的。  相似文献   

6.
三大宗教时间观念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天文 《社会科学》2004,(9):122-128
通过对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三大宗教时间观念和历法体系进行比较 ,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异同点。本文认为 ,宗教时间观念和历法体系的差异对人类的交往和文化的交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只有克服时间观念的冲突才能最终实现各民族、各文明共存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代卓有影响的作家,方方的创作历程折射了最近30多年来文学观念及其社会效应的演变:当作家自觉规避意识形态权威及其他话语陈规的制约,其理性精神、怀疑态度赋予作品以批判性和反思性;而当作家以"游戏"心态对待创作,拘泥于主流话语、流行趣味而缺乏自省,便会导致文本叙事间距的丧失,使文学失去穿透现实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作为明代阳明学派的重要分支,在传衍心性之学的同时,“江右王门”以心学作为理论基础发表文学见解,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学观念体系。在创作门径方面,他们提倡以“师心”为途径,反对泥古不化;在情感表现方面,他们强调性情之真和性情之正;在文学功用方面,他们不仅重视文学的内在道德修养作用,而且强调其外在的经世为用价值。总体而言,“江右王门”之文学观念对“复古”“师心”“经世”等交织于明代诗文坛坫的理论命题多有关涉,既遵循儒家义理传统,又辅之以现实并发为评议,以经世为鹄的,其学理意识、地域特色以及时代针对性均见突出,对于明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演变脉络的梳理探讨而言,其所具有的参考价值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9.
杨兴华  马婧 《船山学刊》2005,(4):106-108
在汉代,随着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功利文学观、娱乐文学观、抒情文学观呈阶段性发展。三种文学观以文人对政事的积极参与和统治者借文学以资娱乐为桥梁交融互渗。  相似文献   

10.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在其深厚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写作实践中产生了独特的文学观念,他的之字形书写方式使得其各个时期的创作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和对立性;在腹语师的文学表演中表达了罗斯严肃的道德关怀。纵观罗斯创作观念的形成、发展和嬗变,反映了具有自觉意识的学者型作家对创作实践的总结和对文学创新的及时回应,体现了罗斯鲜明的时代意识。  相似文献   

11.
李新 《学术探索》2012,(11):21-24
在残酷的历史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社会化、世俗化、大众化作为仁人志士特别是先进知识分子的救国使命,决定了左翼文学突出的政治倾向。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体趋向群体、社会价值疏淡文学价值、"社会化"倾向加重。本文着眼于政治文化,通过文学与政治之关系探讨来解析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因由和影响,力求真实再现其历史本貌和本质。左翼文学作家的政治化倾向客观上限制了对艺术本质探索和审美追求,以及艺术个体自我的个性发挥,但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对于贫穷落后的平民文学,左翼作家却做出了历史性的功绩,对文学的大众化、平民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霍布斯、洛克之自然法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布斯和洛克在构建他们的自然法理论过程中 ,均以理性为基础 ,以个人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在以后的分析中 ,二者就有了不同的趋向 :霍布斯的逻辑一贯的论证将个人由自然状态送入“利维坦”中 ,而洛克的折中与调和却为个人营造了一个“有限政府”。  相似文献   

13.
张宝明 《学术研究》2020,(5):112-121+178
在文化哲学意义上,文化与政治的暧昧很容易形成文化政治与政治文化的纠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模式必然来自一种政治文化的设定,而一种政治文化的产生又源自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在其文化传统与政治文化之间,有一个过渡带,就是文化政治。基于中国现实与历史的双重思考,以陈独秀领衔的五四先驱从思想文化入手,开始了寻绎建构现代性民族国家的文化基石之路,他们以"舆论家"的身份从事文化运动,从知识建构到文化超越,从专注于西学知识的引进,到超越于西学知识进而上升为文化政治的运作与政治文化的建构。十月革命的炮响使得"一战"及巴黎和会后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中国道路有了何去何从的集体面向,文化先驱从对西方文化的追慕与幻想转向俄国,从威尔逊到马克思、列宁的转变,充分预示着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文化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转型的时代即将到来。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引领的先进政治文化在20世纪20年代最终生根开花。  相似文献   

14.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原则阐明了真理性的知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笛卡尔的分析确立了理论的基本原则。但是,他的天赋观念论闪烁的“理性之光”不仅没有事实性的发挥,反而被改造成了为神学服务的理论。随后的洛克、伽桑狄、伏尔泰等哲学家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针对性的批判。这种批判是否卓有成效?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是什么?如何看待哲学家们对夫赋观念论的批判?本文将试图就此给出一定的阐述和澄清。  相似文献   

15.
吕超 《北方论丛》2013,(1):40-43
西方乌托邦文学的时空观念受到了“两希”文化的共同影响.古希腊文学中的乌托邦多呈现空间化特征,关注的时间维度仅限于过去;古希伯来文学则增加了历史进步的线性时间观念.近代之后,乌托邦文学的时空观念随着时代背景不断变化:文艺复兴时期多以航海的空间发现为模式,19世纪则聚焦科技进步的未来,20世纪在经历了“敌托邦”的短暂风靡之后,随着人类更多关注“当今”和“当地”,乌托邦文学最终走向式微.  相似文献   

16.
韩非和马基雅维里虽然处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却洞察到共同的人性观——人的本性是自利的,这导致他们在政治思想观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作为政治思想一部分的政治传播观念,韩非和马氏也有诸多可比之处,对此,前人较少论及。本文对他们在政治传播功用的认识、政治传播的谋略和技巧的使用以及受众观上进行了比较。这与他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新月社和南国社是1920年代的两个重要文学社团,后者以其车硕的戏剧创作、演出实践和戏剧理论推动了当时戏剧运动的发展;前者虽以诗歌、散文以及小说创作著称,但其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的实绩,亦影响深远.由于时代背景与文学境况的相似,二者的戏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在的相通性,同时,由于个人性情气质、审美个性及其所选择接受的美学观念等的方面的不同.又使得二者在戏剧美学追求和理论主张上,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8.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近代文学观念出现了诸多有别于传统文学观念的新质。但带有复古主义特征的旧文学观念仍没有完全退出文坛。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进步,近代复古主义文学观念自身甚至做出了某种程度的调整,尤其是受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近代复古主义文学理论还表现出了力图顺应时代的某些新特点。对近代复古主义文学观念的传统理解是有偏颇的,因此有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评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朱维 《理论界》2006,(5):172-173
在中西文学观念的碰撞和融合过程中,中国文学观念经历了一个从功能论、要素论到本体论、文化论的演化过程,此过程对中国20世纪文学发展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本文试图揭示出这一发展过程,以期对当前及未来文学观念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实践理性问题是当代人类实践活动中凸现出来的重大课题,实践理性的观念运作是实践理性的本质内容。实践理性的观念运作包括三个决定性的环节:选择“是什么”的知识、求解“应如何”的问题、制定“怎么做”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