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对2005年前5个月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阐述,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2005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最后对下阶段宏观经济调控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GDP时间序列的模型建立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统计软件对我国1952年到2005年的实际GDP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分析,分别建立了ARMA模型和Holter-Winter非季节短期预测模型,并对2006年到2010年的全国GDP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两个模型都有很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1985~2005年31个省区的时空数据,分析了我国钢材消费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地域需求模型,结果发现:近21年来我国钢材的消费量的变化与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呈非线性特征;文章着重对1996年、2000年、2005年三个时段截面数据的分析,发现31个省区钢材的消费量与GDP、人口总量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Cobb-Douglas函数双因素驱动特征,给出了3个时段的模拟结果,并进行了有关弹性特征的分析,为我国钢材的生产和地区布局规划提供了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强 《统计与决策》2008,(8):117-119
文章利用1978-2005年的公路运输数据,从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4个方面,对我国公路运输的重心变化进行了测定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1998-200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统计资料,分东、中、西及东北四个区域,建立GM(1,1)灰色预测模型并对"十一五"期间各区域制造业增加值进行了动态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各区域2010年将比2005年增加值翻一番。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周期测量—基于IC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独立成份分析(简称ICA)方法,利用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三个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对我国经济周期进行了测量,发现1978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四个完整的周期,从2005年起进入第五个周期。论文还对多变量经济周期测量方法与单变量测量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多变量测量方法优于单变量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DEA的我国各地区经济相对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DEA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经济相对效率进行了分析,测算了2000年和2005年我国30个省市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找出各地区经济存在的问题和两个年份间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对影响其非DEA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日.国家统计局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全国2070个县(市)的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综合测评.并对地区生产总值高于50亿元的县排序。在此基础上.确定公布了2005年度全国百强县。山东有22个县(市)进入百强,比上年增加2个.总量居全国第二位。  相似文献   

9.
从2005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调查队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2005年完成了省一级调查队改革,目前已进入地市县调查队改革的攻关阶段。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也千差万别,调查队改革发展不平衡。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那是前进中的曲折问题,是暂时的和可以克服的。改革是个艰辛的过程、是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加强调查队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日,省文明委对2005年度省级文明机关(单位)进行了命名表彰,省局和济南等7个市局榜上有名,省统计局和青岛、枣庄市统计局连续两年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短期利率跳跃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容提要:通过在Vasicek模型中引入跳跃强度与宏观经济变量相关的跳跃成分,本文建立了一个更具一般性的跳跃-扩散动态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并对该模型的五种不同形式进行了实证比较与分析。借助于新模型和比较结果,本文对中国短期利率的跳跃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短期利率不仅存在均值回复和扩散行为,还存在显著的跳跃行为;(2)短期利率的跳跃强度存在显著的正向水平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 ,但水平效应比宏观经济效应更显著;(3)跳跃行为、跳跃强度的水平效应以及宏观经济效应在刻画利率动态行为时都是必要的,现有的跳跃-扩散模型不足以描述中国短期利率的动态行为特征;(4)随着跳跃、跳跃强度的宏观经济效应和水平效应的逐步引入,模型的拟合优度和预测能力逐步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宋保庆 《统计教育》2009,(9):38-41,48
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出口品价格,改变产品国际竞争力,从而影响出口企业的规模和发展,进而对宏观经济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式解释了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宏观经济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际汇率变动与宏观经济劳动需求存在显著负相关。文章最后就如何减轻实际有效汇率对就业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和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本文首先从理论机制上分析金融危机发生前石油价格、人民币汇率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影响。再通过建立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石油价格上涨会推动我国的通货膨胀上升;美元贬值会使得石油价格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石油价格与工业经济三者保持长期稳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货币政策转型背景下研究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通过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开放经济DSGE模型,对比分析数量型和价格型的货币政策规则对烫平人民币汇率调整导致的宏观经济波动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人民币汇率冲击导致经济波动时,数量型规则比价格型规则对烫平经济波动的作用更有效,且能够更好地减小社会福利损失。因此,在货币政策逐渐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的过程中,仍然不能放弃数量型工具的使用,综合运用数量和价格两种调控手段对于转型中的中国而言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通过扩展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对名义汇率升值和通胀的相互替代作用进行了理论解释。使用马尔科夫状态转换模型研究了1983年1月至2010年11月间人民币/美元汇率和中国通胀率的时间序列行为。研究显示:在缩小中美两国价格差距的过程中,结构性通胀与名义汇率升值有着相同的作用。人民币外在升值压力与国内通胀并存的问题,对于宏观经济平衡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来说,既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所以,通胀与名义汇率升值的合适政策搭配会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并逐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16.
在充分考虑结构变化现象的情况下,本文首先利用结构变化协整分析了我国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物价水平的传递,而后运用递归估计的方法进一步考察了汇率传递的动态运行,最后采用边限协整研究了包括汇率制度在内的人民币汇率传递的宏观决定。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对物价水平的传递在1998年8月发生了结构变化。在此之前,传递程度较高且显著;结构变化之后,传递程度急速下降。从物价传递的动态运行来看,在1998年8月以前,基本呈上升趋势,之后则不断下降,并有进一步下降之趋势。宏观决定因素分析表明,长期内,通货膨胀率、贸易开放度、汇率制度及亚洲金融危机对物价传递具有显著正影响,而汇率波动的作用显著为负;短期上,人民币汇率传递具有一定的惯性,只有贸易开放度具有明显正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美的双边数据,在HS细分商品层面上研究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水平变动和波动对中国向美国出口价格的影响。结果显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水平变动对不同类别商品出口价格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人民币汇率水平升值对占中美贸易不平衡85%以上的HS16、HS20和HS11等三大类商品出口的调节作用非常有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对多数商品出口价格的影响为负,不过影响都比较小,因此,可以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增加汇率弹性,培养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提高宏观经济运行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消费率长期偏低且近年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在中国消费社会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投资和消费的失衡是当前宏观经济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在对中国消费率偏低原因的静态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首先从消费结构的视角构建了中国1992年1季度至2010年4季度的商品货物消费率。其次,在状态空间季节调整模型中引入均方根信息滤波方法,对原有Kalman滤波模型予以改进,用R软件中DECOMP程序将中国商品货物消费率非平稳序列进行分解,得到变动趋势。再将其与总消费率的走势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走势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建立总消费率与商品货物消费率及消费结构之间的合理函数关系,对前两者差异以及近年中国消费率持续走低进行了合理解释,并从消费结构视角提出提高中国消费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焦武 《统计研究》2010,27(12):78-85
 本文针对中国国际收支多年来“双顺差”的事实,利用1981~2007年度中国国际收支时序数据和我们认为与之相关的最重要的两个宏观经济变量:中国的对外开放度指标和实际GDP的增长率数据,构建了多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及其子账户与资本金融账户之间,各账户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动态冲击响应和变量间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