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强 《晋阳学刊》2014,(3):3-10
正导语:诠释学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哲学传统,在整个哲学思想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一传统中,诠释学经由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伽达默尔、利科等哲学家的发展,从一种哲学方法论渐渐成为一种包含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乃至实践论的一整套哲学系统。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以成中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当代哲学家,将诠释学引入中国,并将之与中国哲学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在这一系列思想成果中,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先生,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基础上所创立的本体诠释学,可以说是诠释学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它进一  相似文献   

2.
自创建“中国诠释学”的问题提出,迄今为止这一概念仍然处在内涵模糊、所指不清的状态,因而我们有必要追问何谓“中国诠释学”。“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诠释是把过去的语言意义融入现在的语境之中,或把现在的感受融入过去的语言之中。诠释离不开本体,本体也不能离开诠释,诠释是一种本体性的认知。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的真正形态,本质上表现为以《易经》的本体宇宙论及其演化为范型的理解理论和诠释方法。当代学者的中国诠释学构想有其理论贡献亦存在不足,“本体诠释”具有原初的中国哲学性、普遍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3.
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家的“经典诠释”实践,而且开创了儒家的“经典诠释学”理论。它不仅不同于西方诠释学,也不同于中国“汉学”与“宋学”的诠释学。它不仅回答了被诠释文本的新的意义怎样在诠释中生成的问题,还回答了诠释者的新的主体性怎样在诠释中生成的问题,即阐明了经典诠释怎样生成道德主体和知识主体。因此,通过揭示“存在者变易”,即作为存在者的主客双方都会在诠释中发生改变的事实,孔子的经典诠释学思想具有“前存在者”的存在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体诠释学是在中西哲学的互释中创发而来,其中就包括吸收了蒯因哲学中的合理洞见。本体论承诺是蒯因的代表学说之一,反应了他整体的哲学观,但却被认为面临困难而遭到批评。从本体诠释学的立场分析本体论承诺,能够更清楚地表明其局限,并导向更全面的深层的具有根源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西方诠释学是一个统称,它己分化为旨趣不同的诸诠释学流派,因而也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从诠释学的观点看"。我们所看到的是各种"主义"——如存在论的、唯物主义的、解构主义的、现象学的、神学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诠释学。就思维进路而言,在西方诠释学中可以划分成本体论的与方法论的诠释学。它们的诠释理念每每大异其趣,不可一概而论。若以一种简洁的方式回答什么是"从诠释学的观点看",答案有三:立足于方法论诠释学,"从诠释学的观点看"意指必须客观地理解被诠释对象的原义或原意;自本体论诠释学视之,乃是对存在于意识之中的那个被意识到了的存在的重新辨认与反思;从神学诠释学的角度来说,《圣经》是上帝的话语,是"道",诠释《圣经》的本身意味着宣示某种不可违背的真理。近年来有学者倡言建构中国诠释学,若能成功,"从诠释学的观点看"又将增添一种乃至多种视角。  相似文献   

6.
自然科学的解释模式,推进了现代诠释学方法论体系的建构,但并未直接催生现代诠释学。其间经历了新教神学诠释学与浪漫主义诠释学两次理论转折。在新教神学那里,科学方法理念与新教神学倡导的文本原则所内含的解经方法论要求相互激荡,萌生了方法论意识的自觉,建构起一种普遍的诠释规则体系;而浪漫主义诠释学逐渐形成的诠释方法论意识之反思,使来自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推动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并基于不同的立场对诠释学的诸要素进行划分和哲理阐发;从不同的角度对诠释学的学科性质、理解与解释的类型及其理论依据做出了深入探索。正是在此基础上,施莱尔马赫才有可能建立作为现代诠释学最初形态的一般诠释学。  相似文献   

7.
成中英创发的本体诠释学经过了三十余载的持续发展已于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这源于其深刻的理论动机与长期的实践坚持。融贯古今中西的本体诠释学从整体的层面对中西哲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反思和相互理解,从本体学的视角透视中西哲学各自的本体发展规律和特点。聚焦于西方围绕ontology发展出的实体哲学的演化轨迹及其在当代突显的知识与自知、科学与道德的割裂问题,本体诠释学强调根源性的重要,提出了动态的生成着的具有根源性的"本体"以补足实体论式的本体论。同样,在植根于东方传统哲学的深刻内在体验同时,本体诠释学也指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需要在外在性与分析性上的开拓。从观、感动态循环和人的四个性向出发的本体学、本体诠释不仅促使中西哲学各自反思自省,而且为两者在当代展开深层次的对话找到一条途径,进而在互释的实践和本体的生长中寻求人类的相互理解,共同面对知识、自知和价值在当代造成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林维杰 《学术界》2012,(12):26-37
诠释学真正成为独立且重要的哲学学科是在伽达默尔的手中完成的。他在《真理与方法》中不仅考察了诠释学相关问题的始末,还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到伽氏自己的诠释学建立了发展系谱。在伽达默尔看来,德国诠释学的发展在施莱尔马赫是一个转折,在海德格尔又是另一个转折,这两个转折标志着"方法论诠释学"与"存有论诠释学"的距离意义。伽达默尔如此以"技艺学"解读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背后是出于"人文主义传统"对"自然科学统治"的批判;而后之继承海德格尔,则可看出伽达默尔对人文主义深化的切入点。然而我们也可以从伽达默尔继承的人文主义传统对技术、方法的批判看出其理论的角色,也可以从他对理解的前行性看出他如何响应现代性的主体问题。问题不在于他的尊重传统,而是他如何在诠释学任务与人文学关怀的角度中联系上传统。  相似文献   

9.
朱熹经典诠释学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方鹿 《文史哲》2003,(2):42-47
朱熹以其毕生的精力诠释儒家经典 ,通过释经进行哲学理论的创造 ,同时也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经典诠释学。朱熹的经典诠释学融合经学诠释和哲学诠释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本体论诠释学体系。他认为经典诠释应以经典原文和原义作为经典诠释的依据 ,以义理为经典诠释的标准 ,并且提出了系统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原则。朱熹为中国诠释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出了创发性的贡献 ,达到了中国诠释思想发展的高峰 ,也为当代中国诠释学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一、诠释学在中国 孙义文:潘老师,您好!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从2008年到2010年,明确以“诠释”、“解释”、“释义”作为文章标题的期刊论文每年都超过3000篇,每年又有30多位不同专业的博士所写的毕业论文标题中用这些词语,其中竟然还有很多是自然科学的.甚至,我们去搜索引擎上搜索词语“诠释”,可以得到超过一亿的相关结果;在日常生活中,“诠释”已经成为一个日常用语,有关诠释的学问成为一门显学.但我们也看到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甚至是任意、荒诞地解说文本,特别是一些经典著作,并用“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总是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这样的话语作为自己回应批评的武器.这种随意性解说不免最终走向相对主义,您认为诠释学是否应该为此负责?  相似文献   

11.
施莱尔马赫和伯艾克对诠释学方法论的不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莱尔马赫被认为是近代方法论诠释学之父,他对诠释学有两大贡献:一是创立了普遍诠释学;二是引进了心理学诠释方法,这种心理学取向使得其诠释学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弟子,伯艾克虽然也致力于诠释学方法论的普遍化,但他对语文学领域的固守使得其诠释学以语文学为基本取向,具有更强的知识论色彩和理性主义特征。施莱尔马赫的心理学诠释学和伯艾克的语文学诠释学构成近代方法论诠释学的两种重要路向。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博学的学者、政治活动家、伟大的教育家。中年以后,孔子以全部精力从事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有学识、有才干的学生。因孔子青年时期曾从事过“儒”这种职业,人们便把由孔子所刨立的“以六艺为法”的学派称为儒家。儒家成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今天进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就非常有必要先考察古代哲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取其精华,去期糟粕,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3.
本体诠释学应阐释为对本体发生的一种诠释,以区别于实体化的本体论。古希腊和中国从不同的进路来讨论存在,此差异表现为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和作为发生与创造的存在(being as generative or creative)。通过界定本体诠释学的本体和追溯中西哲学的Logos与道,能够进一步展现出本体诠释学的四个核心范畴、五个命题。在此基础上可以探求如何实现超融、如何从诠释的方法看待本体诠释学。  相似文献   

14.
我的易学与船山的易学联系与差异并存,而此种差异与联系在本体诠释思想上的整合更应予以关注。本文首先回顾了船山的生平及其易学的基本时代背景,阐述了"观"卦的哲学方法与本体含义(对此我曾有专文论述)——我认识"观"卦是基于哲学方法学的认识为易学这个体系如何形成、如何建立找一个经验的、现象学的基础,找一个易学内在的,自觉的方法来说明。其次,对船山易学从整体到部分的本体诠释——船山先写《周易外传》再写《周易内传》,显示出的方法论的观点,就是由大体及于细节。《周易》透露的这个大的宇宙框架怎么建立、如何充实,是从外而内,从大而小的。如此才能够去了解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内涵。再次,在本体易学的层面,本文详细阐述了船山哲学中诸如"道器"、"理气"等一些重要范畴的本质内涵及其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船山讲,"道之枢,德之牖也",人的本质、本性彰显宇宙的"动",于是,从"动静"、"常变"出发,我讨论了船山怎么从本体易学过渡到本体伦理学。综上,我的基本结论是——船山易学承先启后,继承了宋明理气范畴,重视张载,注重"气",但没有减少对"理"的尊重,与朱子的理学仍然有深刻的内在关联。这是一个本体诠释的认识,也是一个方法论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著名的后殖民主义、新女性主义比较文学理论家斯皮瓦克曾坦诚地说自己受德里达与马克思的影响比较大,但又肯定地说自己不是解构论者,也不是基要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她在对解构论深入细致的马克思理论批评与对马克思理论深入细致的解构论批判过程中,尤其在广泛、具体而深入、系统的底层人研究(包括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理论研究)中,逐渐实现了对德里达超越视觉主义性质本体诠释学的解构的实践批评超越,并提出著名的学科终结观点,树立学科之后研究路线。  相似文献   

16.
辩证法必须在诠释学中被恢复,这是伽达默尔的基本信念。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内在地蕴含着一种对话辩证法(亦称问答辩证法)。与其作为实践哲学的哲学诠释学相一致,伽达默尔的对话辩证法并非一种理论哲学意义上的辩证法,而是一种实践哲学模式下的辩证法。其对话辩证法的直接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柏拉图的善、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以及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伽达默尔对话辩证法的基本结构乃是一种文本阅读式的(理解者内在反思性的)、跨时空的历时性问答,如何保障诠释学对话的平等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是伽达默尔对话辩证法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模式下的对话辩证法还包含一种明确的伦理学导向:促进人类生活中的善。为此,它以诠释学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普遍性知识和规范与具体应用之间张力问题的解题思路:诉诸理解的应用性和实践智慧,通过文本理解者在特殊情境下的居间调停,实现普遍性知识和规范的教化和拓新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哲学性、普遍性、对科学理性的批判和实践性的强调,从而表现了哲学诠释学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交织的理论特色,集中反映了西方哲学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8.
19.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这体现在其理论建构中对黑格尔、柏拉图等人的扬弃上,而这种扬弃最终则归结于对话辩证法。也因此,其对话辩证法在其后期的实践哲学转向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的诠释学境遇及其维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引介和传播诠释学的过程中,也引发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联想性反思,中国经典解释传统中的丰厚资源能否得到开发和利用?如何把西方的诠释学和具有现代性的中国思想表达结合起来?能否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诠释系统?这些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思考,不同路向和方式的理论建构工作也悄然展开.本文从西方诠释学的发展理路和当代境况入手,分析了中西"诠释"观念和系统的差异,认为中国传统的资源多半只能划归到"前诠释学"的形态,不能和当代诠释学同日而语.且就诠释的资质而言,因与自身传统的疏离化,使得当代的中国哲学在寻求诠释系统的建构时,资源并不显得丰裕.这种困境,加大了面对西方诠释学时有效理解和吸收的难度,使问题的处理变得复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