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0年,在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小女孩出生了,取名叫沙莉。她逐渐懂事之后,知道自己与其他孩子的身世不一样:没有爸爸,是个私生子。沙莉时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听到冷言冷语:"这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有人甚至说她是"孽种"。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她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郁郁寡欢,越来越逃避现实。沙莉13岁那年,镇上来了一个牧师。她听大人议论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牧  相似文献   

2.
壹多年前,杨绛读到一位英国作家概括的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她将这段话念给钱钟书听。他说:"我和他一样。"她答:"我也一样。"相视一笑后,他们在彼此的眼中看到了爱情最初的模样和光芒。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父亲钱基博是近代著名的古文家,钱钟书自幼钟情于书,恰恰应和了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3.
聂宝 《金色年华》2009,(6):42-43
那年冬天,他用自己的棉衣把那个女娃裹回家里时,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怒骂。这个家本就不富裕,而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一家4口靠着他在镇上做临时电工的那点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她指着他的鼻子喊.要么你在哪里捡的还送回哪里去,要么你就别回来了.  相似文献   

4.
俏然 《老人天地》2008,(12):18-20
丁嘉丽质朴大方的表演风格为她赢得了"平民影后"的美誉。鲜为人知的是,丁嘉丽却有着《红灯记》中李铁梅一样的特殊家庭:她是被母亲收养的,而母亲也是被外婆、外公收养的,一家三代人完全没有血缘关系,是命运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然而,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却不缺乏世界上最深沉的爱。丁嘉丽动情地说:"我们这个家庭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家人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爱,他们的爱是那么博大厚重,我这一生都报答不了。"  相似文献   

5.
该干嘛干嘛,天塌不下来 李一诺1978年出生在山东济南.在她的记忆中,父母平时都忙着自己的事,不见面倒也相安无事,但只要回到家,就会因观念上的不合发生无休止的争吵.一次次争吵,疏离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李一诺12岁那年,有一天,妈妈李莲娜忽然对她说:"你要是长大了该多好,妈妈有很多话可以跟你说,跟你商量."没想到一诺却斩钉截铁地说:"妈妈,我知道你不幸福,你跟爸爸离婚吧,我俩一起过."  相似文献   

6.
正有很多子女,每年回家见父母的次数、关心和惦念父母的频率,往往还不如一个旁人多……几年前,家里的窗帘罗马杆被孩子扯坏了,我打电话给当初装窗帘的裁缝店,让他们派人来修。接电话的是女裁缝,她问我能不能下班时顺便去她店里帮拿梯子?我想着她还有老公呢,就谎称下班时要扛一袋子东西回家,没有工夫搬梯子。她就笑着说:"没关系,我自己搬。"我刚下班回到家,她就扛着梯子来了,一脸的汗,笑眯眯的。我问她:"怎么不让你家男人搬呢?"她喘着粗气说:"不在了。"见我惊讶,她说:"命苦!给人装防盗网时掉下去了……"她顿了顿,  相似文献   

7.
巴山  石子强 《女性天地》2012,(12):21-23
镜子,告诉我未来是不是梦?1989年7月,于文霞出生在中国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她在家里排行老幺,上面有个—姐姐,加上爷爷奶奶,一家六口,就靠几亩薄田过活。后来他们全家搬到镇上,靠做小生意糊口。贫困的生活并没影响又爱唱又爱跳的小文霞快乐成长,小学还  相似文献   

8.
正很多人在步入婚姻殿堂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害怕婚姻能否持久,害怕生不了孩子,害怕丈夫会不会很快有外遇,因而耽误了结婚的最好时机,最终成为了"剩男剩女"。"宁缺毋滥"求完美33岁的小华(化名)是北京一家跨国企业的白领,研究生毕业后没几年,她就已跻身公司的中层。但事业有成的她却一直没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这些年,追求她的人从没断过,但却始终没有碰上合适的。在小华看来,不是学历不够,就是长得不帅;不是不够体贴,就是缺少男人气概。一来二去就拖了下来,成了一个实力派"剩女"。小华可以说是一个典型,她有着绝大多数剩男剩女都有的共同问题:过度追求完美。他们的理念是:宁缺毋滥。这部分人大都有较好的学历、工作、家庭、外貌等条件,可以说是相对"完美一族"。因此,他们对"梦中情人"的要求也更高。  相似文献   

9.
我在加拿大读大学的时候,课余在一个加拿大人家里帮佣。他们家四口人,拉夫特夫妇以及他们的女儿芭芭拉和儿子彼特。一天下午,我正在熨衣服,芭芭拉回来了。一进门,她就拿出一个本子对我说:"这是我的写作作业,请你替我做好。"  相似文献   

10.
正举债50万元,对吴云梅一家来说痛并快乐着。纵然沉重的债务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但一家老小总算有了一个像样的家。可就在他们满心欢喜搬进新房后,房价一天一个价地暴涨,紧接着,房主毁约,过户无望,还没有焐热的"家"自此与他们再无关系。绝望的吴云梅彻底崩溃了,争吵、哀求统统无用,她竟当着房东的面从9层高的"家"一跃而下……  相似文献   

11.
正三年前,他给了她一个承诺:在恰当的时候,他会带她到他的家乡看海。那时,他们正处于热恋之中。她说:"好啊。"但是三年后,一切物是人非,他移情别恋,爱上了另外一个女子,而她正在别处和一个少年若即若离。她一直想看海。她说:"什么时候,去看一下海吧。"少年说:"好啊,选一个恰当的时候。"她突然恼了,追问:"什么才是恰当的时候?现在不是吗?"少年呆在那里,不明白她为什么会突然发火。她突然发现,这么多年了,自己还记着以前那个他,还在乎他说的"最恰当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那年,她知道他出轨了。和他的女下属,她亲眼所见,他的车停在一个陌生小区,然后一起出来的两个人牵着手,那时,她正在和女友站在露台上说化妆术。她的心,刹那间就碎裂,仿佛天崩与地裂,他是说过和她牵手一生一世的,说一辈子只爱她这一个,怎么转眼,他们的爱情就变得如此薄凉?但她却舍不得离开他,纵然知道他有了外遇,真的是舍不得,十年的婚姻,还有孩子,还有他的面子,总之,她要这个家,装作不知吧。她选择的方式,居然是自己掩埋好伤口,然后过一种隐忍的生活。过了一年,他和那个女人散了,这,从他的表现就能看出来,因为他又像从前那样爱着她,在意她,…  相似文献   

13.
她是大山深处的独行者,瘦小的身躯,几十斤重的邮包,每次送信都要走上300多公里的山路。她说:"很难的。但必须送给老百姓,叫他们开心多一点。我背的多,他们高兴的多。"每次送信,她都冒着生命危险滑过澜沧江上那处危险的溜索。怀孕9个月时,她还在送邮件的路上奔波。她说:"再苦、再累也不能不去,因为农民需要这封信,必须要送出去。"她就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的邮递员--尼玛拉木。  相似文献   

14.
<正>对于"黄色"父母来说,他们认为严格是为孩子好,如果遇到"蓝色"或者"绿色"的孩子也就罢了,可偏偏"红色"孩子,却是最热爱自由浪漫的那一群……有一个女孩,不仅成绩优秀、外表靓丽,还爱好广泛、性格温和,这样的女孩不仅男生喜欢,女生也羡慕。但她却跟我说,那只是表象,她内心有数不清的烦恼。细问之下,才知道和她的父母有关。她已经老大不小、谈了恋爱,却不敢跟父母讲。她说,自己也  相似文献   

15.
<正>在她的婚姻生活里,大姑子如阴霾般如影随形:出主意让她未婚先孕、大包大揽帮她带孩子……他们两口子的生活和一举一动,她事无巨细,统统都要来掺和。丽华当初决定嫁给周永新时,她妈是不同意的。周永新来自农村,比丽华大8岁,个头不足1.6米。丽华使出"杀手锏"——"我怀孕了"。得,奉子成婚。周永新的母亲早逝、父亲多病,很多事都是姐姐周永红说了算。姐姐陪他去丽华家提亲时对丽华妈说:"我娘死得早,长姐如  相似文献   

16.
正她来找我倾诉的时候,一直在说:"我和他走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只怪自己当初太傻太天真……"他们相识时,正值二十一二岁的青春年华,情窦初开的年纪。她双眼皮、高鼻梁、唇红齿白,模样清纯。他的家庭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性格活泼开朗,很懂得讨女孩子欢心。当时追求她的男生挺多,但她还是选择了他。她是家里的独生女,爸妈不同意他们交往。她脾气倔强,偷走了户口簿,直接去登记,来一个先斩后奏,生米煮成熟饭。爸妈只好妥协,偷偷塞给她一  相似文献   

17.
两个人的圆     
她想她是爱他的,他是一名心理医生,她是一位瑜伽老师,他们还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在美国读大学。那晚,她早早回了家,做好一桌菜,她以为他会早点回来,她以为他就是再忙也不会忘记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可是他还是忘了,深夜,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也没洗澡,一下就躺在床上。她说,今天女儿打电话回来了。他迷迷糊糊地"嗯"了声。她把身子侧过来,说,女儿打电话回来,问我们今天是怎么过的?难道你真的忘了,今天是我们的结婚纪念日啊。  相似文献   

18.
"您去哪了?我连着打了3天的电话都没人接,你知不知道我很担心?"我笑而不语。当父母能够从子女的世界中剥离开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超脱地看待他们的得失,并耸耸肩不在乎地说:"这是他们的生活"时,我不知道这对父母来说算不算是一段美妙的时光。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焦虑地徘徊在医院的走廊里,忧心忡忡地等待医生为儿子把头上的伤口缝好。我问比我年长的护士:"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再为孩子操心?"她回答:"等他们过了调皮捣蛋的年龄。"一旁陪着我的母亲微笑不语。  相似文献   

19.
韩亚金 《金色年华》2011,(11):36-36
那一年,她病了,他用板车拉着她去镇上找诊所看病。说了一箩筐的好话,掏出口袋里所有的硬币,郎中终于给她打了针,再塞给她两服黄竹纸包着的中药。  相似文献   

20.
小米 《现代妇女》2007,(12):24-24
那一年,她病了,他用板车拉着她去镇上找诊所看病。说了一箩筐的好话,掏出口袋里所有的硬币,郎中终于给她打了针,再塞给她两服黄竹纸包着的中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