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45年8月6日、8月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震惊了日本国。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即出兵中国东北,苏联红军向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进攻。白天苏军飞机狂轰滥炸,晚上苏军坦  相似文献   

2.
1968-1972年的国际大环境依然是美苏冷战在继续。在远东,1968年1月,苏联坦克部队进驻蒙古。1969年3月,苏军入侵中国珍宝岛。苏、日继续为“北方领土”问题争执,苏联称日、苏“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日本的当权者一再要求苏联归还“北方领土”。影响日苏关系的因素错综复杂,1972年1月,苏联外长访日表现出的对日友善是为了在外交上牵制中国,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1972.2)与日中关系正常化(1972.9)表明苏联未达到联日孤立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海雷丁 《社区》2009,(8):40-41
二战结束后,战败国德国被美英法盟军和苏联分头管辖,柏林在苏联辖区内,但东西柏林分别由苏联和盟军占领。1948年,苏军突然切断西柏林的运输线,由此引发了一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空运”。  相似文献   

4.
苏联的卫国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总体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为了战胜法西 斯建立了苏军最高统帅部,它是当时苏联转向战争体制中各机关的中枢。最高统帅部富有权威和成效的组织 和指挥,对于苏联军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罗山爱 《可乐》2008,(4):54-54
德国武器家族可谓"鼠辈横行",其中以"鼠"(MAUS)命名的坦克是世界上分量最重的陆战武器。它的诞生和希特勒的妄想症脱不开干系。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命令德军向苏军发动进攻,叫嚣六个月灭亡苏联。苏军的顽强抵抗  相似文献   

6.
抗战胜利后,东北的交收问题成为中苏间重要议题之一,但国民政府的多次对苏交涉均处于下风。而苏联为着自己的政治目的,一再延迟撤军,加上苏军的一些违纪行为,终于激起中国民众的不满。1946年2月爆发了蔓延全国的民众抗议示威,国民政府由最初的始料不及到被动应付,并引起国际的关注。在民众运动和国际压力下,苏联最终被迫撤出东北。  相似文献   

7.
<正>与历史教科书所讲的不同,1945年苏联杀入中国东北并非是压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苏军杀入东北,虽然也有战略上的象征性意义,但更主要的目的是"趁火打劫"。关东军主力调回本土防守1945年8月9日,在德国法西斯失败3个月以后,苏联红军杀入中国东北。不过,150万精锐苏军面对的,并非传说中的日本关东军主力。到了开战前,关东军纸面上拥有24个师团又9个独立混成旅团以及部分边境守备队等。算上在远东  相似文献   

8.
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后,苏军于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就其宣战的原因而言,绝非是出于国际主义的崇高目标,而是为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切身利益。就其选择宣战的时间而言,也是苏联领导层煞费苦心谋求苏联在远东政治舞台上的根本利益的一种刻意安排。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苏联对日宣战及其后的苏军进驻东北,对于中苏两国的战后因应具有不同的意义。苏联通过进军东北,可以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扩张其势力范围,驻留时间越长对其越有利,而即便是如期撤离也并不妨碍其已经获得的权益。国民党则对于苏美两强相争的国际环境和国共两党相争的国内环境,一直缺乏明晰的判断和清醒的认识以及相应的战略战术,从而使其在因应苏军撤离问题时进退失据,缺乏明确的对策,前恭后倨,不断摇摆,最终的结果,不仅苏军未能按期撤离,而且国民党也没有因此而有何收益,这样的结果预示着其后国民党在东北争夺中败于共产党的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10.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歼灭日军精锐机动部队关东军,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协定》,苏军所需的军费,由苏联红军司令部在东北地区发行红军票解决,战后由国民党政府负责收回,送往苏联远东银行销毁。苏军进入东北之初,因伪满印钞设备及油墨损毁,并未根据协定  相似文献   

11.
一样的热血     
黎耘 《可乐》2008,(6):29-29
1934年7月,德军投入90万兵力,在苏联西部的库尔斯克发起代号为"堡垒"的进攻。苏联调集了133万兵力进行防御。战斗越打越激烈,离战场六公里的罗霍廖夫卡村庄,都可以听到前线密集的炮声。苏军的伤员源源不断地运到设在村里的临时战地医院,经过一番包扎后,又匆匆运往后方医院。  相似文献   

12.
1979年12月,苏军大举入侵阿富汗,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苏联最后一场对外战争。本文根据近年来问世的俄文资料,叙述了二战后苏阿关系的演变,着重阐明自1978年4月政变至1979年12月阿富汗国内的局势,以及苏联所采取的对策。文章强调,由于判断失误,苏共领导在小范围内所作出的决策使必然会给本国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彼得·弗拉基米洛夫曾在延安担任共产国际驻中共区联络员和苏军情报组负责人,在共产国际和苏联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延安日记》是前苏联政治需要的产物,并非弗拉基米洛夫当年著述,其真实性和严肃性都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4.
二战初期,苏军在苏德战场上蒙受重大损失。以中国古代《孙子兵法》所论述的原则简要地分析造成苏军失利的主客观原因,摈弃传统上非理性认识的因素,力求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疑苏反苏情绪,主要体现在1946年春的全国反苏运动和中共对苏政策“一边倒”的异议。中俄两国的历史积怨,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特别是苏军在东北的不义之举,国民党、日本和美国的挑拨以及中国民众特殊的民族自尊心和受辱的“敏感”是其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为了消除民众疑苏反苏情绪,执意推行“一边倒”政策,遂发起成立了中苏友好协会。  相似文献   

16.
在二战时期的苏德战场上,有一个希特勒天天做梦都想摧毁的地方——克里姆林宫。因为,它是俄罗斯民族的象征;是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的司令部,也是苏联中央党政机关的所在地。希特勒断定,这里一旦陷落,攻破苏联指日可待。克里姆林宫在二战炮火中的幸存,是全体苏联人民的胜利,更是人类文明对战争灾难的胜利。今年5月9号,俄罗斯在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驻足凝望这座历尽沧桑的世界文化遗产时,相信会更加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17.
关于苏联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问题上,苏美两家历来互相争功,各自宣扬自己起了“决定作用”。美国说它们的原子弹是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①,苏联则说它们对日参战决定了日本的命运。战后三十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原子弹决定论”受到多方批判和谴责,这种论调已逐渐消声匿迹了。而苏联的“参战决定论”虽亦受到某些驳斥,但苏联著作家们不仅没有接受教训,改变认识,反而更肆无忌惮地加以鼓吹。他们的专著、教科书,某些将军们的回忆录,都不厌其烦地说:“决定日本命运并加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是苏军的行动。”②苏联“对完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作用,加速了它的彻底失败和无条件投降。”③  相似文献   

18.
1941年5月,德军已在苏联边境集结大量兵力,机敏的朱可夫向斯大林提议先发制人,没有被采纳。6月22日,德军发起闪击战,缺乏准备的苏军自然是一片混乱。战后第六天,斯大林到作战室视察,总参谋长朱可夫居然毫不理睬,赌气般地说:"等我了解清楚情况,自然会汇报。"斯大林自讨没趣,只好说了几句鼓励的话,黯然离开。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苏联对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褒贬不一。在个人崇拜时期,持全盘肯定态度,一切功劳都归功于“伟大统帅的天才领导的结果。”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特别是苏共20大以后,开始否定和攻击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在60~70年代又对斯大林部分恢复名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又加以全盘否定。苏联解体后,又把主要功劳归功于朱可夫。那么如何评价斯大林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上,作为联共(布)中央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和最高统帅的斯大林,在战争期间的失误和功绩都是与他分不开的。战争初期苏军的失利毫无疑问他应负主要责任,同样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也是与他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严格的历史性”,实事求是地以他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全面分析,才能作出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20.
在近现代 ,苏联对华外交具有双重色彩。一方面 ,苏联对中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帮助 ,在七七事变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苏联是唯一向中国提供过实际援助的国家。另一方面 ,苏联在给中国援助的同时 ,也做了许多损害中国主权与利益的事情。以往人们对苏联对华援助有较多的论述 ,而本文只打算侧重剖析一下苏联在日本侵华期间损害中国主权的事实。希望对人们认识有关历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