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因为中国书法基于中国文化的根本载体——汉字,它是汉字的艺术。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中国书法,可以从中国草书的意象传统中得到充分的启示。“意象”两仪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理论和审美意象命题的基本方法论,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本体论思维的结果,体现了中国汉字之美和艺术性呈现的基本奥秘。草书在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字的意象化传统,并在其中融入了汉字书写特有的创造性和审美表达路径。具体而言,草书以尽意摹象,减笔连笔,简体通假,浓淡飞白等艺术手段,使得汉字书写达到了意象表达和艺术审美相统一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文字的历史已有五千多年了.在这五千多年中,随着汉字在实用过程中的不断演变和完善,汉字书法也得以产生和发展,成为一门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高雅艺术.书法是以文字为依托的,那么文字又源于何处呢?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提出“文字的起源是从原始图画发展来的”,现在巳被很多学者接受.图画属于艺术的范畴,它是用艺术认识客观现实的一种手段.我们说文字起源于原始图画,但是图画并不等于文字,文字是一种象形的抽象符号.汉字的结构形状,古时取象于万物,从中感知自然之美,而且与自然保持一种微妙的关系.在甲骨文中,“虎”有虎形,“鹿”有鹿形,“鱼”有鱼形,“鸟”有鸟形,各示其特征与美,虎之斑纹,鹿之双角,鱼之出水,鸟之丰羽,反映出各自的自然美.我们提这些,是要从高度抽象中去审察汉字具体内蕴的美,而不是时下有些人搞的向图画方向发展的现代书法.把字写成具象的字,如同小孩子的看图识字一样,那只能让观众觉得幼稚可笑.  相似文献   

3.
有争鸣之势,必有论辩之文。诸子欲“以其道易天下”。遂“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作为中国社会政治影响极大的儒、法学说,《孟子》和《韩非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孟子论辩,服膺于自我精神高度,辩说过程呈现一种向心式回归过程,其论辩艺术依托自己强有力的完善的儒家理论体系,将论辩焦点归结到自设前提上来驳倒对方,“理懿而辞雅”。韩非则秉从功用,论辩艺术呈外向型特征,即将论辩的问题和观点借助独特的逻辑形式和修辞艺术,使其实证化、外在化,风格“峻峭”。二者的艺术风格根源于不同的文化性格,而这又都注入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性格之中,故对其论辩艺术的研究,其意义便远不限于其论辩本身  相似文献   

4.
汉字的力量     
刘汉俊 《中华魂》2013,(22):32-35
文明足迹 一些人认为,汉字之所以叫“汉字”,是因为它是汉族人使用的文字。这个说法不准确,取名“汉字”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汉朝对中国文字的贡献。在秦朝统一义字的基础上,汉朝对文字的整理、规范、检索、革新达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隶、楷、行、草或发轫于斯或勃兴于斯。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包括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还包括像汉字、琴棋书画、京剧、唐装、传统节日……这些国粹、艺术、风俗习惯。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辉煌灿烂,曾为许多国家、民族、人民为之倾倒。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华帝国在古代则是世界的超级大国。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仍具魅力,仍在为社会主义中国提供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6.
也谈简体字     
在政治更迭、文化变迁的大叙事中,小小的文字变化最能体现大时代的风貌。古有始皇帝威权下的“书同文”,今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旨在“汉字拉丁化”的“文字简化运动”。简化字与繁体字争议的背后,是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交锋,或者说是中华历史文化断裂与传承的别一选择。周清泉先生关于“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中的管见,因于当时话语权被肆意剥夺而无处表达,本刊编发该文,一是提供关于汉字简化的反思与总结,二是彰显学人发表独立见解的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7.
董景玲 《21世纪》2007,(2):14-15
早在上世纪的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会长钱伟长教授说“:符号文字最有国际性,汉字是符号文字,汉字有希望成为国际文字。”北京大学文明汉字研究所所长萧启宏先生说“: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汉字在继承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成果使之古为今用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汉字是继承中国文化命脉的载体,它可以让今人得到古人的智慧明灯,更加照亮今天世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书法为世界上独特的一门艺术,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普及面之广、时代之久、影响之深,或许是其它艺术门类所不可企及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饰文字为观美”是我们“华夏所独”。汉字书法积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美学思想,融注着炎黄子孙高尚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常把书法视为展开于空间、表现为静态、诉诸视觉的单一艺术.空间性、静止性、可视性,当然也可以说是书法艺术的特征,但这仅仅是外部特征,远不能解释书法创作和书法欣赏中各种复杂现象.书法是文字(汉字)书写的艺术.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是对中国文字审美特征的简明概括.中国文字意、音、形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综合性.笔者仅就鲁迅先生所说的“文字三美”,略论中国书法艺术的综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鲁迅杂文中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这就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鲁迅之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广阔言说的论题,其中既包括了历史空间又可以联想当下.本文分别从鲁迅语境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进行梳理,从具体层面探究了这两个关键词所囊括的内容,并根据经典文本论述之分析以寻找鲁迅的精神的原点,从而体会一个致力于改造国民精神的思想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宋永培的专著《〈说文〉汉字体系研究法》已由广西教育出版社于 1999年 8月出版 ,全书 2 6万字。该书论证上古汉语字词是成批、成体系地产生的 ,而《说文》是对这种成体系的上古字词的系统整理 ,因而对《说文》所载汉字的形、音、义应作体系性的研究。遵循章太炎提出的“若夫文字之学 ,以十口相授 ,非依据前闻不可得”这一命题 ,按照陈寅恪关于“群经诸史 ,乃古史资料多数之所汇集 ,金文石刻则其少数脱离之片段 ,未有不了解多数汇集之资料 ,而能考释少数脱离之片段不误者”的论断。该书论证汉字古形、古音、古义体系保存在“前闻”与六经中 …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文字神话更生镇江 中国文字之神美,享誉全球,究其根本,或在于其蕴含的“意象”,每个字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而非简单的标识符号。比较之下,现今世界通用的拼音文字则比较简单,主要起注音作用,即直接记录语言语序,线性排列,长长短短一串串,几乎没有意象。而中国文字特别是古文则“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老子&#183;第二十一章》)。——与世界上现存的所有语言文字不同的是有史以来以至史前及今都一直活着;同时,它还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信仰一种崇拜,有中国文化的地方就有其“神迹”。它代表着中华文明和中华智慧,神秘、神奇、神圣、神通、神机、神采,是神州大地中国科学文化的极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说汉字“一”的丰富多彩的词义和词性的灵活运用 ,以它的丰富文化底蕴表明汉字是中华民族璀璨悠久文化的根 ,证明汉字是世界上任何文字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相似文献   

14.
一、苏辙“养气”说之渊源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苏辙以“养气”为本的文艺观。而苏辙的“养气”说,其远源是孟轲,其近源则为韩愈。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乃是一种培养理想人格的方法。浩然之气,则为一种理想人格。这种气,是得之于内的,需要长期地以正义的道德观念去培养,它既不能有丝毫伤害,又不能人为地去助长,而根本的方法,在于“志”的培养。因为,“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所以,要“持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汉字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和文字是一个几乎被社会学遗忘的角落,但是,语言和文字毕竟是人类社会的两种最重要的社会现象。语言维系社会的存在,文字则是文化的基础,并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文明的时代。汉字是当今世界上独一的表意文字体系,也是历史最长、最具传承一贯性、影响最为深远的古老文字体系,研究汉字文化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从形体方面说,汉字的方块外形并非自古乃然,而是历史演变之结果,对此,书写的物质材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结构方面说,汉字经历了由理性向非理性的变化,古文字阶段的“六书”系统已经破坏。为其构形性质所决定,汉字成为数量巨大、形体多变、结构复杂的繁难文字。因此,电视系列艺术片《神奇的汉字》关于方块外形是汉字凝聚力本质所在和掌握了“六书”汉字就变得易学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7.
魏晋韵度与二王书法崔延和书法是我国有着古老传统的艺术。书法艺术经过近三千年的发展和创新,已成为祖国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每个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只有中国汉字的书写形成为一门艺术。书法的历史与汉字的历史曾是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8.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凝聚着传统文化的意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整体思维方式、“意象”结构、天人合一”精神)制约和决定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原始初民头脑中反映和创造出来的“意象”转化为具体的形式就是最初的文字。现行汉字与古汉字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发展至今符号的基本类型没有改变。在汉字的未来发展中,将在传统文化的“意象”结构上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1月16日,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国家“十一五”期间重大文化工程——中国文字博物馆在甲骨文发祥地河南安阳开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入藏文物4123件、辅助展品1058件,不仅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多个方面。更反映了中国文字发展史基本脉络,被誉为“一部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文化认同”来描写汉字与汉民族文化的一定关系。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因而文字与文化的认同,实际是民族文化内部结构因素之间的认同。汉字是在民族文化的广阔背景下进行的,每个汉字都成为了一定文化的“镜象”。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文化认同法”就是从文化的视觉,客观、准确、历史地释读每个字的文化镜象,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绘文字产生发展的轨迹。因而“文化认同法”应成为文字学的基本方法。由于文化认同法有主观客观、历史非历史之别,故文字学中出现了一字数解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去仔细甄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