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迁——基于湖南省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峰  廖进中 《西北人口》2009,30(2):1-6,10
本文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出发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动态计量经济方法对湖南省人口城市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化对于产业结构具有长期效应。产值结构上表现为城市化对第一产业具有持久的负向影响,但对第二产业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影响,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就业结构上表现为对第一产业有着长期的负向效应,对第三产业具有持久的正向效应,但与第二产业长期关系不显著。整体来看,城市化在促进湖南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韩燕  胡强 《西北人口》2012,33(3):121-123,129
本文从人口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及城市化水平的演进趋势入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人口就业结构与城市化水平、人口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对于我国人口就业结构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协调我国人口就业与不同产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对1978~2005年期间我国的人口就业与不同产业经济增长之间进行了协整分析,得出我国人口就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构建模型对我国不同产业的GDP与就业人数进行了回归分析,利用我国不同产业的GDP就业弹性,比较分析了我国不同产业对就业吸纳作用的差异;以及利用得出的结论提出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劳务输出等政策建议是缓解和扩大我国人口就业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能源消费与人口、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环境负荷模型,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理论,实证研究我国能源消费和人口、经济、技术三大人文因素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再利用误差修正模型来拟合能源消费与它们之间的短期调整过程,测算出在短期它们各自对能源消费的贡献份额,并从生产节能、生活节能以及控制人口增长三个方面提出节能降耗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运用台湾地区1952~1999年的经验数据和向量误差修正计量模型检验了人口、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三者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总人口、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经济发展是总人口和技术进步的函数;同时总人口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负效果和间接的正效果,但是总体来看人口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因此从长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将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并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理论试图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致力于区分是第三产业的拓展性发展推动了就业的增长,还是由于大量劳动力涌入第三产业,促使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口学刊》2018,(6):75-85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东北人口流动和空间分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发展特点,利用1987-2015年的相关城市数据,运用PVAR模型,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研究工业化、城市化和东北人口集聚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强化了"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个中心城市的影响力,有利于全省人口向四个中心城市集聚。以重工业发展模式和资本密集型投资倾向为特征的东北工业化发展不利于人口的集聚,另外市场化进程缓慢和指令性经济的影响弱化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循环累积效应,导致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影响较弱且持续时间不长。在进一步讨论中,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结论与PVAR模型一致。目前在东北人口流失的背景下,东北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资源集聚优势,合理安排产业比例,完善产业布局,确定好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关系,促使工业化向更高级阶段发展。此外,还要减少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摩擦成本和协调成本,实现两者的互动协调发展,以便更好发挥人口集聚优势,带动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文芳  王唯薇 《西北人口》2012,33(4):67-70,77
基于1978—2007中国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回归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实证分析了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对CO2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总量、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和能源强度与CO2排放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长期来看,人口总量对CO2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城市化水平其次,人均GDP最小。短期来看,能源强度和人均GDP对CO2排放波动影响较大,而人口总量和城市化水平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未来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城市化过程,含碳能源的消费带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值得权衡。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采用1978~200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中国城市化与含碳能源消费发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协整分析,同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规律性变化。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二期滞后时,具有协整关系。同时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工业化国家,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不具有理论上的双向因果关系。二期滞后时,城市化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Granger原因,但后者不是前者的原因,对其不具有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0.
《人口学刊》2015,(6):5-13
人口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一直是困扰北京的一个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利用2006~2013年北京16个区县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视角分析产业对北京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研究认为,第二产业集聚对北京人口规模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第三产业集聚对北京人口规模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对北京人口规模增长的抑制作用更大;产业结构高度化对北京人口规模增长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在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条件下,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对人口规模增长的抑制作用将强于第二产业集聚带来的促进作用,两者共同作用下北京人口规模将趋于收敛。本文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已有研究对该问题的定性分析结果,为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调控人口规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调控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