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工教育收益率较低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劳动力市场化指数,本文运用工资方程的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劳动力市场化及其主要维度(户籍管制和部门分割)对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约为3.19%,明显低于城镇职工的教育收益率;劳动力市场化对农民工教育收益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如果一个城市的劳动力数量配置指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1,则该城市农民工的教育收益率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0%;户籍管制放松是导致农民工教育收益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而部门分割在经过多年的国有经济改革后不再是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劳动力市场化对其教育收益率的促进作用将愈发显著;与女性和体力工作者相比,劳动力市场化对男性和技术工作者教育收益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随着劳动力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户籍开放度的省间差异大幅缩小,劳动力市场化的省间发展差异不再是导致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省间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政府部门应在大力发展农村地区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化改革,这将有助于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的显著提升,进而有助于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2007年武汉市的调研数据,对样本地区农民工收入水平与城市融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农民工城市融合中存在着收入悖论现象:收入水平在融合的初期与中期对融合程度的提高有显著的正效应,但融合后期,收入水平的继续增加并不能带来融合程度的明显增进。样本数据拟合出的融合曲线显示,收入拐点确实存在。研究还发现,受社会比较心理和收入补偿心理的共同作用,农民工收入拐点的限值水平远远高于同期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而与城镇较高收入家庭户的人均收入水平接近。  相似文献   

3.
滕志香  赵书峰 《西北人口》2014,(3):23-26,32
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为了了解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收入的影响因素,本文对山东省17地市的农民工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对479份有效问卷的Logistic分析,发现务工单位所在行业、单位所有制性质、单位距离、务工者的年龄和性别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务工收入,而农民工的婚姻状况、学历和是否有耕地对其收入无显著影响;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深层原因,进而发现农民工自身竞争力不强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建议相关部门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对农民工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工业化建设、搭建和完善农民工求职信息平台,以及给与农民工其他必要的创业帮助以增加农民工收入。  相似文献   

4.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70%以上,务工地点分布广泛。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特点的影响,其收入水平高低的影响因素也各有特点。本研究基于4 268份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收入的调查问卷,对比分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收入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建立其收入的影响因素模型,检验异方差问题,选择最优的回归方式以检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绝对收入差距最大,西部地区最小,中部及东北地区的绝对收入差距处于中间位置。在相对区域差异分析中,东部和中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对收入差距比较大,其次为东北和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本方面,东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收入受到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中部地区主要受到务工年限和拓展性人力资本的影响,西部地区受到人力资本因素的正向影响,东北地区主要受到除学历外的基础性人力资本的正向影响,技能数起到正向影响。在社会资本方面,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收入主要受拜年人数及外地同学亲友数目的影响,而东北地区则主要受拜年人数及本地同学亲友数目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农民工收入偏低的问题,本文应用倾向分匹配法分析了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指出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均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工收入的增加,且职前培训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因此,政府应制定合理的农民工培训政策,有效地促进农民工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民工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以2006-2007年7个城市农民工调查问卷资料为基础,总结农民工收入增长的特征,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模,研究影响农民工收入增长的因素。性别、年龄、工作性质变动、工作持续时间、求职方式变动以及刚进城时收入等因素对农民工收入增长作用显著;而受教育水平、进城时间和地区经济增长等因素对农民工增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劳动力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流动劳动力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影响其收入的因素既具有居民收入的一般规律。又具有其特殊性。现有的研究一般以传统人力资本理论和收入均等化理论等为基础,来分析农村流动劳动力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本文以甘肃省农村流动劳动力的调查数据为样本,试图从流动劳动力的人口学特征、就职行业、流动去向及工作稳定性等四个方面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流动人口留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学刊》2019,(1):80-88
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众多,在流入地打算长期居住的流动人口超过一半以上。本文通过对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教育程度较高、月平均收入较高、月生活支出较高的流动人口具有较强的留城意愿。使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人口学变量对留城意愿的影响显著,女性留城意愿略高于男性;"90后"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较弱,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的留城意愿;初婚、再婚等婚姻状态的留城意愿明显高于未婚;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高中及以上的流动人口留城意愿逐渐增强。经济因素对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影响显著,留城意愿随收入水平的提升而增强,高收入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明显高于中低收入者;而房租、房贷等住房成本与平均收入相互制约,表现为随着住房成本的提高,流动人口居留意愿逐渐提升,但对高收入水平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加入生活成本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流动人口留城意愿随生活成本增加而增强,但生活成本的增加进一步制约了中、高收入水平下的留城意愿,并使各收入水平下留城意愿的差异减弱。  相似文献   

9.
大量农民工处于严重的超时劳动状态,就业质量不容乐观。学界普遍认为农民工超时劳动多为提升收入,因而提升工资率有助于其工作时间的减少。这一结论与劳动供给理论相悖,原因在于能力偏差和工资率计算的除法偏差均导致工作时间和工资率存在负相关关系。本文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应用工具变量方法消除估计偏差,分析工资率提升对农民工超时劳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资率提升使得高技能农民工超时劳动概率增加,工资率提升10%导致男性和女性超时劳动概率分别增加8.41%和13.18%;工资率提升对低技能男性农民工超时劳动具有较小的缓解作用,工资率提升10%导致低技能男性农民工重度超时劳动概率下降1.11%,而使得其超时劳动时间和重度超时劳动时间分别减少0.89%和1.04%;工资率提升使得低技能女性农民工超时劳动增加,工资率提升10%导致低技能女性农民工超时劳动和重度超时劳动概率分别增加9.33%和4.58%,而超时劳动和重度超时劳动时间分别增加1.81%和1.36%。工资率提升对农民工超时劳动的缓解作用是有限的,因此政府部门应保证农民工获得合理加班工资,同时加强对工作时间的限制并为农民工提供更...  相似文献   

10.
夏显力  张华 《西北人口》2011,32(2):43-46,51
论文以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和宁夏30个村的339位新生代农民工为例.对他们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归纳,并用logistic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深入探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及其市民化意愿.研究结果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否愿意实现市民化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出的抉择。家庭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婚姻状况及配偶所在地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重大影响。月收入、性别、家庭抚养的小孩数及城市规模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是否接受培训、家庭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当地经济水平及工龄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