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关系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国家安全,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法律内涵的分析,指出了资源的范畴主要是指物质资源,核心在于自然资源.社会目的的实现,需要综合各种调整手段,法律手段是最根本的首要方式.文章通过对法律功能的理论分析,梳理了我国法制建设的现状,指出了影响法律功能实现的立法缺失,阐明了进行宏观的制度创新,需要构建静态和动态两种社会法律保障机制.以静态机制为基础,动静结合,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充分发挥法律功能的优势,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既是缓解我国当前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本文在阐释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指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面临的障碍,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时期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根本要靠法律保障。要完善法律法规,推动资源节约的法制化规范化;要加大执法力度,将资源节约落到实处;要加强法制宣传,使全体公民知法守法。  相似文献   

4.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全民节约观念的形成密不可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厉行节约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而必须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浪费风气和行为,协调个人观念中知、情、意三者关系,在全社会树立新的生产观、新的消费观、新的环境观,公平正义观以及正确的道德观,构筑全民节约的观念系统。  相似文献   

5.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全民节约观念的形成密不可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厉行节约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而必须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浪费风气和行为,协调个人观念中知、情、意三者关系,在全社会树立新的生产观、新的消费观、新的环境观,公平正义观以及正确的道德观,构筑全民节约的观念系统。  相似文献   

6.
法律秩序的功能限度与社会拒绝之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法律秩序功能实现中的外在强制与内在制约、资源稀缺与秩序公正以及规则适用与自由裁量的探讨,一方面,展现一种由于法律秩序的内部冲突和关系紧张引发的社会拒绝;另方面,更本质地意义在于两个极点间中寻求一种必要张力,以降低法律秩序功能实现所必需付出的代价,实现社会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7.
张传国 《东方论坛》2013,(6):128-128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将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和国家的诸多举措,反映了我国已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陈东景教授等人在此背景下所著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评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研究增添了一个重要的新成果。就笔者所见,该研究成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全面实施节能减排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节能减排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笔者系统阐述了我国在大力发展新型清洁能源,建立节能减排激励机制,运用金融市场功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从六个方面对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目标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贵州当前的农业、工业等产业都具有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特征。因此,贵州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应当发展节约型的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积极的参与区域经济分工,避免重复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卢曼社会系统论视野下,法律是一种规范性期望,采取"不学习"的反事实性态度,从而反向达到对全社会的时间拘束的功能.为了稳定规范性期望,法律系统的功能分化,有赖于组织化的法律决断系统,决断系统通过规范的双重模式化,推动了法/不法二元代码的正式确立,使规范性期望在法律系统内获得稳定的实现,从而克服了一般社会层面的规范性期望的不足.法律系统与政治系统由此形成特定的结构耦合.法律的功能不是促成社会整合或社会控制,而是使规范性期望在时间上获得稳定的确保.法律的功能模式既不取决于主权者,也不取决于社会,而是在法律系统中被反身性地给定.法律在"二阶观察"的层次上调控自身,从而实现其运作的封闭和系统的分出.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塑造,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对中国社会法治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主体,他们现代法律意识的生成,可以提高和形成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法律意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基本方略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和内在支柱之一。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国家现代法治建设的需要,是法治国家对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尚存在一定的滞后和不足。为此,应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与节约型社会相适应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同时强化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执法监督。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理想途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须有法治的保障和推动。日本是公认的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日本不仅在全社会真正确立了循环经济乃至循环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而且从法律体系构建到具体制度建设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比较成熟的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法制新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起着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公正有力的法治环境等作用。本文从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对法制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客观上要求完善的民族法制作保障。现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相对滞后且过于政策化和原则化,相关的配套法规极不完善,民族法制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国家应当根据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对《民族区域自治法》做适时的修改,加快相关配套法规的立法步伐,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法律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它是关于人类世俗社会生活秩序与规则的信仰,其核心信念是公平正义。法律信仰具有物质利益性、普适性、公开性的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是法治和谐,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契约文化得到高度统一的集中表现。法律信仰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在确立法律信仰的过程中,需要正确把握好三大关系;相信与怀疑的关系;希望与失望的关系以及爱与理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和谐就意味着安定、有序、各种因素相互协调.而这一切的实现都要依赖于统一、明确、合理的社会规则的确立,因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从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法治社会,法制建设是实现 "法治" 这一总要求的具体途径和基础性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法制建设的途径;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法制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等方面论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法制建设必须先行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18.
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弱势群体提供法律保护,既是人道主义和法律正义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在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性法律制度、发展性法律制度以及行使权利法律制度,是改善我国弱势群体保护现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论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功能与功能目标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模式,是对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革命性继承和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创造性发展,它的确立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目标功能,同时又赋予了其新型系统的功能目标。和谐社会的目标功能在于它对现代化发展所具有的定向、定性、激励、规范和评价作用,而其功能目标则主要是追求全面协调、实现共同富裕、提升文明水准、扩大社会自由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