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涂尔干论述的黑格尔的社会理论为线索,系统考察了涂尔干在其最后岁月对现代国家问题的思考。本文认为,涂尔干在思考现代国家问题时,黑格尔的社会理论始终是作为其国家理论的参照面而存在的,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一战期间对“德意志高于一切”的思考。借助这一线索,本文不但揭示了英法两国个人主义在现代世界所面临的危机,同时还揭示了德国在应对该危机时所形成的国家形态对欧洲的个人主义文明构成的根本性挑战,涂尔干对其国家理论的修正正是出于此原因。最后,本文尝试提炼了涂尔干对现代国家问题诊断的社会病理学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李会功 《职业时空》2008,4(10):129-129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失范”就是“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了”,这就是失范现象。网络道德失范,是指网络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人行为丧失是非善恶标准,由不同道德观、价值观相互;中突所造成的道德混乱和无序现象。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研究》2005,(6):238-242
题目作者期号论文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孙立平(1)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方文(1)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Doxa概念与布迪厄的社会学知识论田耕(1)天使还是魔鬼———转基因大豆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考察郭于华(1)集体产权在中国乡村生活中的实践逻辑———社会学视角下的产权建构过程申静王汉生(1)再访涂尔干———现代经济中道德的社会建构汪和建(1)“关系产权”: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周雪光(2)技术与组织的互构———以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的应用为例邱泽奇(2)“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李…  相似文献   

4.
整合与链合——法人团体在当代社区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社区整合是当代社区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社区理论研究的一个难题。在传统社会理论研究中 ,社区整合是指一个社区道德秩序的自然生成过程 ,社区成员在共同的信仰和情感基础上 ,通过习惯、习俗和自身传统 ,相互之间形成那种涂尔干所谓的“机械团结” ,也就是那种面对面的、建立在共享的规范秩序基础上的“社会整合”。在滕尼斯那里 ,对应的社会“共同体”也是指这种自然生成的社区秩序和天生的和谐状态 ,它是建立在自然情感的一致性基础上的、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的生活方式 ,是一种具有亲密关系 ,守望相助、极富人情味的生活共同…  相似文献   

5.
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涂尔干作为古典社会学的思想大师,其学说对于西方社会和文化理论的发展,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的学术界,人们理解涂尔干,却往往满足于各种二手资料,鲜少立足于当代去重新解读涂尔干的经典作品,从中深入开掘那些对今天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学术研究中的一个误区。本文着重从涂尔干的社会理论中,抽取失范、法人团体以及以类比与分类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等三个向度,试图对涂尔干有关现代社会分析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和解析。本文认为,涂尔干用社会决定论来建构个体主义的尝试,不仅指明了现代性转变所牵连的核心问题所在,同时也在社会调控和深度自我两方面开启了有别于以往历史的样式。特别是,社会技术和自我技术的双向开展,在自我有限性的基础上,为建构新的社会形式开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论公民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卢梭的政治哲学和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的策略性折返,本文探讨了由贝拉重新诠释的公民宗教概念所隐含的某些基本命题,分析了可欲的公民宗教的性质、功能和建构原则。作者指出,公民宗教是现代社会之神圣性的非宗教表述,它的基础是法治和公民社会,建构公民宗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保卫名副其实的社会,为此必须坚守共和价值,并将民族道德与人类道德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王惠 《现代交际》2011,(5):10-12
本文从社会学经典理论视角分析了当前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存在的劳资冲突问题。对于当前中国日益严重的劳资冲突问题,一些相关的西方社会经典理论值得借鉴。像西方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和科赛在其著作中都有对于社会冲突问题的详细阐述,其理论不仅为理解现代社会的失范及其整合打下了基础,也为解决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劳资冲突等失范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详细阐释分析了相关西方经典社会理论,并根据自己对经典理论的分析就当前中国劳资冲突问题的成因及如何应对劳资冲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陈序 《现代妇女》2013,(11):35-35,40
社会学家三大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奠定了经典社会分层理论的分基本视角和分析框架,对当前的社会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社会分层研究既是社会学的基础研究也是认识我国当前社会结构现状的关键之一,从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出发理解其社会分层思想,有助于更深刻、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涵,指导我们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王小章 《社会学研究》2023,(2):93-114+228
道德社会学将考察对象从道德哲学所思辨的抽象道德律转向由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舆论三个基本层面所构成的经验性道德事实。构成道德事实的三个基本层面也是体现出道德情感性的三个层面。随着社会形态从传统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大社会转变,三个层面的道德情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应这种变化,道德形态也须作出相应调整,包括公德与私德相分立,在日常公德中突出“消极义务”,道德形式向普遍化和正式化转变等。总之,道德须从一种习传、不言而喻的“默认一致”形态向一种“反思性”的自觉形态转变。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使原有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大学生是一个特殊而敏感的群体,其道德表征和演变受经济关系所制约,并与社会相互动。本文试图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道德状况变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进行较为系统的历时分析,力图揭示出大学生道德发展趋势,以开拓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的新视域,这对于重构道德教育观念,变革既往陈旧的高校道德教育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以概括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特点。随着社会的变迁,"差序格局"依旧适用于现代社会,并衍生出地缘关系扩大化和利益关系核心化的新特征。针对某系医院事件,本文以"差序格局"为视角,从社会道德约束与法制治理两个方面对案例反映出的问题展开分析与思考,并发现在社会道德约束方面,存在着行业公约的缺失、道德底线受到利益关系冲击、"双重标准"导致道德失衡等问题;在法制治理方面,存在着社会成员法律维权意识薄弱、多数行业的法律规范不完善、有关身体健康等重要领域的法律惩罚较轻等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本文提出了建立行业公约、提高法律维权意识、完善行业相关法律规范等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社会记忆”往往沦为社会学思想中的细节,不那么引人注目,甚至有时被“遗忘”,尽管这个细节很有社会学的缘分。涂尔干认为各种宗教仪式就是联结集体情感的社会记忆行动;滕尼斯觉得“记忆发挥着感激和忠诚的作用”,因而是联结共同体的纽带;西美尔把感激看做是人类的道德记忆,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于青少年问题的解读是不同的。社会建构论关于“社会问题是一种界定的社会过程”的观点,福柯的权力论关于“权力一自我一知识”的关系框架,为偏差青少年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据此得出的结论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偏差青少年逐步发展形成的罪错行为和边缘性活动,是青少年“群体表达不满和要求尊重某些一致认定的条件的活动”。偏差青少年在其边缘化过程形成的“共认符号”和“协同行动”产生于其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人生经验.构成为他们的生活日常知识,并完成了“身份形成”和“身份认同”,实现了青少年群体内的自我肯定。权力一自我一知识的互动关系不断推动着偏差青少年边缘性的社会化过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陆兵哲 《社会学研究》2023,(2):182-203+230
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影响下,城乡二元分析范式长期主导着国内的城镇化研究。面对日益深化的城乡融合趋势,本文提出城镇化的社会空间分析框架,将城镇化理解为多重城乡社会表征在情境性空间内的辩证过程。在其中,村庄的“空间继替”构成了城镇化的过程性,多种城乡社会表征的交汇共存缔造出具有多元空间意义的农村变迁图景。社会空间视角强调解释的情境性,有助于弥补线性转型预设、城市中心主义等研究局限,丰富城镇化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文化、制度与结构:中国社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莺莺 《社会学研究》2012,(2):60-85,243
非正式关系渗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正式组织和科层体系之中,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本文梳理韦伯以来讨论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研究,归纳出四种讨论中国社会关系的不同路径:"特殊主义"和科层制、庇护主义、儒家社会理论与"关系",以及社会网络研究。这些路径在理论背景、研究主题和写作时间上各有特点,有些路径中还隐藏着不同程度的价值判断。梳理显示出三支讨论社会关系的脉络:侧重特定政治经济背景的制度视角、侧重伦理涵义的文化视角,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所代表的结构视角。本文认为,应当将文化、制度与结构视角相结合,分析社会关系的结构特征与伦理内涵为转型社会的科层制建设以及制度变迁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现有的关于流浪儿童日常生活研究的主要范式进行了评述,揭示并详析了以强调流浪儿童的脆弱性为主要特征的“脆弱性视角”、以关注流浪儿童的能动性为基本特征的“能动性视角”和强调流浪儿童的越轨行为的“越轨性视角”。这三种视角强调的流浪儿童日常生活的不同面向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以内涵广泛并内在地强调动态过程的“社会排斥”可成为流浪儿童日常生活研究的一个更适切的概念工具。  相似文献   

17.
“身体写作”在中国当代文坛掀起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高潮。本文将从“身体写作”的定义入手,通过分析“身体写作”与女性解放、与道德观、与消费性文学的关系,来认识“身体写作”。“身体写作”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信仰缺失、精神世界空虚的必然产物,也是部分作家的一种写作策略。“身体写作”的出现带给我们对文化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广东为例,试图从社会视角宏观描述地方经济与地方经济新闻之间的关系;以此阐释经济新闻由“意识形态意义”向“经济学意义”本色,即由“作为政治的经济新闻”向“作为经济运行指导的经济政策新闻”和“作为经济行为决策依据的经济信息新闻”回归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的问题及处方:涂尔干主义的历史效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引 言涂尔干虽然是 1 9世纪后期的一位社会理论家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他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当代中国 ,由于社会转型而出现的种种“失范”现象 ,使得我们所面临的社会情景与涂尔干当年所面临的社会情景至少在表面上有了几分相似性。人们试图通过参考和借鉴涂尔干当年提出的那一套理论思路 ,来理解和分析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及其所遭遇的一些问题和麻烦 ,涂尔干也因此而成为中国社会学家们格外关注的经典社会学家之一。① 然而 ,迄今为止 ,人们在这方面的大部分努力要么集中在如何应用涂尔干的概念和理论来描述与…  相似文献   

20.
归化与异化之争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理论工作者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而这种争论主要是从传统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的探讨。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翻译被置于更为广泛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之中。后殖民翻译理论可以为我们探讨归化与异化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中国语言在现代化过程中沉淀了一种不平等的中西话语权势关系,这与我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有很大的关系。本文试从后殖民翻译研究的视角探讨在中西不平等的话语权势关系以及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翻译问题上应采取的道德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