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祝西冰 《社会工作》2016,(4):117-123
面对资源分配不均、自身能力不足、问题根本在体制三大基本现实,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必要在拓展社会工作内涵、注重基本社会工作服务、有质量回应政府之所需等原则下进行改革,具体建议有:课程设置上增加MBA课程;生源构成上以在职人员为主;实习安排考虑就近、节约、领域扩展原则;降低社会工作硕士毕业论文的预期;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最终将社会工作硕士培养为社会领域的MBA。  相似文献   

2.
西方话语霸权下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初中国哲学史学科初创以来 ,学者对西方哲学概念范式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哲学的普遍性与民族性关系等问题的反思 ,从未中断。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亦经历了一个由诠释原则的多元到一元再到多元化的转变过程。近年学界对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的质疑与反思 ,表现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思想研究的一种民族性和个性化的要求。借鉴传统学术注重“通”的精神 ,注意体认传统整体性的人文教养 ,强调诠释原则的多元互补性和中西哲学思想诠释的双向互动 ,使中国哲学的研究逐步走向个性化 ,这是我们能够对全球性“普遍哲学”有所贡献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相应地,家庭伦理教育作为社会整体伦理教育有机体的基础部分,在培养和造就新一代道德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家庭伦理教育,是在继承家庭伦理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方面,现代家庭伦理教育以过去的家庭伦理教育的优秀遗产为自身赖以支撑的前提、基础和出发点;另一方面,现代家庭伦理教育又渗入了现代伦理教育的精神或要素,并依据现代社会的生活实践把现代伦理教育的精神或要素和传统伦理教育的优秀遗产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现代伦理教育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一、家庭伦理教育的原则家庭…  相似文献   

4.
武玉林 《唐都学刊》2000,16(4):35-38
道德万能论与道德无用论代表两种对传统道德权威不同的审视结果;政治权威对道德领域的渗透,使道德权威变质为一种权威道德;政治权威树立道德权威的过程,抹杀了个人的理性精神;现时代道德权威的缺失,呼唤树立一种合理的新道德权威。这种道德权威应从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底线出发,注重培养人们的自由观念、民主意识、科学精神,遵循人道原则、公平原则、进取原则。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准确、科学的法律条文,规范了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就是“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法律规范有两个基本点:一是科学界定了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是以稳定币值为单一目标;二是确立了正确处理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将稳定币值作为经济增长的前提、基础和条件;只有稳定币值,才能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以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增长是处理货币政策与国家总体经济政策及两个政策目标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一法律规范的基本精…  相似文献   

6.
传统本体论是运用先验范畴、逻辑地构造出来的哲学原理系统,精神至上是本体论的活动原则。以本体论对马克思的思想予以重构违背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一种非法的任意诠释,不仅抹煞了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伟大意义,而且将马克思哲学的创新引入误区。这种理论倾向暗含着一种逃避现实的思维惰性。  相似文献   

7.
经学与理学之间——朱熹之理学诠释学原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晓东 《唐都学刊》2002,18(3):12-15
朱子的理学诠释学实际上是绾经学诠释与理学诠释为一途。经学诠释是基础 ,理学诠释是核心。朱子的诠释原则受到来自经学立场与理学立场两方面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吴蕴慧 《社科纵横》2014,(6):122-124
《礼记》有关治丧和丧礼的记录是儒家"重死"文化的典型反映,其治丧的繁缛过程以及基本原则又充分诠释着儒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60年代初,日本就提出了其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政策构想,经过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的两次大调整,其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政策已经基本定型:把促成日本可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环太平洋连带构想”的实现作为日本的长期奋斗目标;把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次区域经济圈作为近期的奋斗目标。由于日本经济受其所固有的战略性弱点的制约及其它因素的作用,为实现上述目标,开放的地区主义是日本坚持的基本原则。为了弱化在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所面临的矛盾,日本把“雁行模式”作为其主导模式,并通过投资、贸易、援助来强化这一模式作用的力度,努力构建自己的经济势力范围,迎接区域经济集团化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耿曙 《社会》2019,39(1):129-152
本文尝试对话渠敬东“迈向社会全体的个案研究”一文:一方面通过实证视角,就渠文进行爬梳与理解,盼激发更多跨界对话;另一方面针对方法应用,自该文提炼策略与建议,盼有助催生具体的研究策略。基于上述目的,本文将“从个案到全体”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选择个案、研究个案、推论个案,藉以条理渠文丰富多彩的方法论述。讨论过程中就渠文提示的个案研究途径与传统实证和诠释路径并列对照,帮助说明渠文创新所在。在总的方向上,本文与渠文一致,一方面力图论证个案研究的价值,尝试勾勒出规范、系统的个案方法;另一方面尝试通过个案研究对话,使实证阵营能够理解、欣赏诠释阵营的研究思路与丰厚内涵。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5.
16.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7.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杨中华  林琳 《社科纵横》2010,25(8):36-37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与节能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低碳生活就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能就是应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用能设备或工艺的能量利用效率。低碳生活与节能是人类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0.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