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体诗作了概括分类和解说,并且辨析了寓言诗在汉乐府民歌中保存较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论述汉乐府民歌的审美特色和艺术成就。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诗经》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出较,探讨了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独创性及其社会文化根源,从而指出汉乐府民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于。把人物形象作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对象塑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着重表现人物直面现实的浪浸精神.达到了绘形和传神,现实意义和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建安诗歌的发展,是汉乐府民歌和汉末文人诗这两大源头交汇融合而高潮迭起的过程,是汉乐府民歌向文人诗转化的过程。学术界对曹操在这转化过程中的贡献,有些漠视甚至无视,我们应重视曹操对汉乐府民歌文人化的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诗经》所表现的抒情性特征,久为人们重视。由于《诗经》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叙事诗,这种特征更加引人注目。《诗经》中的一部分是民歌,而在后来的同为采自民间的汉乐府歌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叙事篇章,两相比较,令人疑惑,难道作为人民现实生活的及时而即事的创作,先秦民间竟会完全没有叙事的歌唱?《诗经》与汉乐府都是经过官方编纂的乐歌。其篇章既有采自民间者,也有乐官的创作和朝士所献,但最终都经过了乐官的选择、整理与配乐,而一重抒情,一多叙事,这一现象应与执掌者的主观倾向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与《诗经》、楚辞相比,汉乐府民歌无论在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有重大变化,其中对“家”这一社会现象的表现在汉乐府民歌中尤为突出。此种现象与两汉的社会结构、统治思想和诗歌理念无疑都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建安诗歌一代繁盛,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汉乐府民歌美化、雅化、情志化、个人化,即文人化的结果.在这文人化的过程中,曹操有开创之功,曹丕继而从量变到质变,作出发展性贡献,曹植则完成了汉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历史性转化.本文从六个方面论证曹丕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汉乐府民歌现存40首左右,其中有不少篇章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优秀之作,都是以妇女作为描写和歌颂的主要对象的。因而,研究汉乐府民歌中的妇女形象,研究汉乐府民歌对妇女形象的塑造,也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乐府民歌中的妇女形象是众多的,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正面形象。她们勤劳善良,勇敢智慧,忠于爱情,坚贞自守,具有我们中国妇女的许多传统美德。但是在汉代,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加重了。在“三从”、“四德”、“七出”等一系列封建条文的束缚下,妇女的命运日益悲惨。因而汉乐府民歌中的妇女大都处在被损害被污辱的地位,她们的事迹显得分外感人,她们的形象也显得光彩照人。现选择汉乐府民歌中的一些主要妇女形象,略述如下: 1.《上邪》的抒情主人公:一位胸中燃烧着火热爱情的刚强少女。 《上邪》是一首西汉民歌。它是一位女子对爱情无比坚贞、执着的誓言。全诗云: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相似文献   

8.
试论乐府民歌与建安文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汉乐府民歌“感于衰乐,缘事而发”,继承了周代民歌的优良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现实。郭沫若认为,乐府民歌是研究两汉社会的第一把手的材料。这话,阐明了乐府民歌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余冠英说:“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早就表现在《诗经》,但是发展成为一个延续不断的,更丰富,更有力的现实主义传统,不能不归功于汉乐府。这要从建安黄初所受汉乐府的影响来看。”(《乐府诗选序》) 建安,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是一个“俊才云蒸”,创作  相似文献   

9.
汉乐府诗歌叙事的目的是为整个作品的抒情发挥铺垫存托与渲染深化的作用。其叙事的戏剧化特征,使汉乐府叙事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而文人特别是魏晋诗人对汉乐府的借鉴与创新正是首先基于其抒情性。  相似文献   

10.
汉乐府诗歌叙事的目的是为整个作品的抒情发挥铺垫存托与渲染深化的作用。其叙事的戏剧化特征,使汉乐府叙事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而文人特别是魏晋诗人对汉乐府的借鉴与创新正是首先基于其抒情性。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中国文学发展的轨迹,我们可捕捉到这样一个现象:民间文学在我们的传统文学中往往起着先导作用,灌溉着整个文苑,影响同一时代的文学家。汉乐府民歌便是这样一朵奇葩,怒放在中国文学的花园里,光彩照耀千年不败。汉乐府民歌中所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构成一个社会的缩影,反映两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各种矛盾斗争,是那个时代的实录和再现,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史学价值。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关于劳动妇女形象的描写几乎使后代文人无法超越而只能尽模仿之能事。尽管汉乐府民歌中反映劳动妇女生活的诗歌不是很多,但是虽少尤精,很…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是古代蒙古族叙事民歌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影响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蒙古民歌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外来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蒙古族民歌的现代化产生了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蒙古族民歌本身的发展。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的兴起,标志着蒙古族民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蒙古族民歌的创作主体、题材、曲调都有了崭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羽林郎》在人物肖像描写上,以华丽衣饰映衬女主人公身体之美,却失之于人物的身份和劳动场景的协调,造成作品内容的缺陷和矛盾。从农耕民族的心理结构、风骚抒情传统的崇德因子、两汉靡丽多夸的社会风尚三个方面尝试分析形成乐府诗中人物肖像"夸饰"描写的思想根源,可以从多角度阅读和欣赏汉乐府民歌。  相似文献   

14.
汉乐府歌诗向叙事之演进,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是缘事而发。歌诗缘事抒情,抒情不离事由,在乐府演唱方式和听众娱乐趣味作用下,开始了向叙事的演进。二是即事而进。歌诗由抒情转为叙事,而形为叙事实为语调抒情,形成场面集中、对话演事、人影粗疏的特点。三是铺事而成。歌诗完成由抒情向叙事的质变,具有场面转接、铺陈夸饰、人物鲜明的特点,显示了汉乐府叙事诗的成熟。四是叙事而极。《焦仲卿妻》标志着汉乐府叙事诗跃升顶峰,这是文人模拟乐府叙事进而创造的结果。其结构严整、叙事出新、写人入心,取得重要艺术成就。而受到乐府演唱的制约,《焦仲卿妻》成为孤篇绝响,后继为难。  相似文献   

15.
沿用乐府古题进行创作是初盛唐乐府诗的一大特色,所借用的古题和作品的数量都十分可观。初盛唐诗人多沿用古乐府的本意,但在因袭中又有所革新,利用这种较为自由的诗体来表现其审美情趣和人格理想。在借鉴前代乐府诗的艺术方面,初盛唐文人有意恢复乐府诗的古貌,积极创作杂言乐府,吸收汉魏乐府的语言特点及民歌口语,并借鉴汉乐府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诗化的民族。在古典诗歌的宝库之中,民歌是其中的瑰宝,而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则是这瑰宝中韵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是古代民间叙事诗中伟大的诗篇,代表了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千百年来以其精辟深遽的思想内涵和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流传不绝,“传乎民间,布在人口”,素有汉乐府双璧之一的誊称。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千多年来它的光彩没有因为历史的风尘而被淹没,  相似文献   

18.
汉乐府民歌上承《诗经·国风》的优良传统,下启魏晋新声,流波余韵一直影响到唐代诗人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民歌所以能够保存、流传,是由于汉代设有乐府机构对民间歌谣进行广泛的采集。乐府采集民歌的目的是文学史必然论  相似文献   

19.
时间与空间构成了叙事的两个基本维度,如果说线性叙事注重的是时间的叙事功能,空间叙事则更加关注空间的叙事功能。《卷耳》、《七月》等篇即以对歌形式或曰对答之体,为我们呈现了《诗经》作为民歌或仿民歌的生成特征——空间叙事性。  相似文献   

20.
科尔沁叙事民歌记录了蒙古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蒙古族口头传统文化的珍品之一。英译科尔沁叙事民歌有助于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本研究基于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英译现状梳理,以《陕北民歌》《阿诗玛》与《玛纳斯》等民族典籍译介成功案例为参照,紧密结合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形式以及歌词特点,探讨科尔沁叙事民歌的翻译策略,提出了从“底本选择”“团队翻译”和“归异结合”的翻译策略,旨在助推更多的蒙古族文学典籍走向世界,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研究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