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小国寡民"是老子哲学在治国方略上的具体化,是本源的道的具体诠释.在老子的治国思想里,国之大小与民之寡众皆为相对的,其中似乎原始落后的现象,实为表明他对"无为而治"的向往.因此,我们不能用绝对的眼光来透视其内涵,而应进行系统辩证地分析;更不能用今天的国家概念来解释"国"的意义,其实它是指自给自足淳朴和谐的小农社会,是一首静中有动的田园诗.  相似文献   

2.
老子本是礼学专家,其人其学与礼学不无关系,在讨论老子政治思想时,不能忽视这个实实在在的文化背景事实。老子贵身论与礼教孝道中的重身思想积淀有相同之处;老子“以正治国”、推身及政思想与礼学治国以礼的人治内涵实有汇通之处。老子政治纲领体系以祭祀为支点,这是三代礼制传统的意识形态反映,与各路礼家都以祭祀为治天下的意识形态论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3.
《老子》书中揭示了事物普遍存在的矛盾、相互依存和转化现象,其中也包括“正、奇”这一对矛盾,它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五十八章》)人们一般肯定“正”,而否定“奇”,但《老子》并不绝对化,它强调“奇”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它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五十七章》)指出必须按照正道治理国家,但作战却可以,也应该变幻莫测,出“奇”制胜,即所谓“兵不厌诈”者是。“以正制国,以奇用兵”这八个字的概括,区分出“治国”和“用兵”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矛盾,并强调要用不同  相似文献   

4.
在《老子》一书中,老子首先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道”。“道”的运动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实际上也是老子的处世方法。《老子》中所论及的“无为”、“不争”等,均是“弱者道之用”方法在治国、国际关系领域的具体运用。老子的方法论,基于哲学的分析,落实于具体的实践,实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唯物史观的考察方法探讨了历史上道、儒两家“无为”论的相互关系,认为儒家“无为”说只是“援道入儒”,为儒所用而将老子“无为”儒化的结果。并引证《庄子》、《墨子》、《淮南子》及《老子》原著,证明老子“无为”原义是要求排除经世治国中的个人目的与私欲,而并非主张无所作为。“无所作为”说只是历代经学家们对“无为”范畴的曲解。  相似文献   

6.
先秦诸子百家皆欲以其学说影响于政治,而当时政治的集中表现就是“帝王治道”。在古代,“帝王治道”是一个治国理政的大概念,它可以包含很多内容,并非为孔儒一家学说所包揽,而需要诸子百家对之加以补充和丰富。《老子》一书是先秦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作,从思想的倾向性来说,《老子》的立场常常与儒家相对立。《老子》主张“反者道之动”,其反向思维恰恰可以弥补儒家的缺失和盲点。本文从“以道修身、以道治国、权谋思想”三方面论述《老子》一书中的帝王治道思想。  相似文献   

7.
老子“婴儿”说主要是用“婴儿”这个意象来进行阐发。本文拟从三方面来把握老子的“婴儿说婴儿”意象的 溯源,内涵及影响等,以期从中国道家哲学源头来把握这个意象,以此把握老子“婴儿”之说。  相似文献   

8.
要正确解读老子,就要有“我即老子”的观念,做到“知行合一”,并注意调动软知识,用实际体验来理解老子。《道德经》讲的是一种领导哲学,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和精神,这种领导思想的核心就是“借人之力,柔顺进取”。道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其发展靠的就是自己的软实力;道是无名的,它通过“有”和“无”来表现自己;道必须与具体事物相结合但又不能拘泥于具体事物;道善假于物,它作为激活整体的机制,必须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道永具生命力,它能够以弱胜强并敢于退让,能灵活变换自己的形态,且最大公无私。老子不反道德,也不反社会,我们对老子的态度应该是“同情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道物关系论有四个层面:道生物,道成物,道统物,道通物。道生物,即道是万物的创造者,老子又用“无名”来指称;道成物,即道成就了万物的本性,是万物是其所是的根据,老子又用“一”来表示;道统物,即道是统合万物的法则,老子又用“道纪”来表示;道通物,即道是贯通万物的共性,老子用“门”来比喻。这四层关系的核心是:道在物中。道既是万物展开其本性的原动力,也是万物自行展开的整体状态。这是《老子》潜在的思想,经由庄子、王弼的诠释而大开其境。对中国哲学真实性之建立的启示在于:避免套用西方哲学的范畴,避免掉进历史的还原论中,“诠释的还元”是一条可尝试的进路。  相似文献   

10.
武汉大学博士后余元洲先生的新著《老子新编》,本人先睹为快,觉得很不错。说它不错,是因为通篇体现了一个“新”字———结构新奇、诠释新意、语言新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结构新奇合理《老子》通行本,又称《道德经》,有“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和“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两种体例。但是,无论是何者在前、何者在后,道经中都有许多德经的内容,德经中也有不少道经的内容。而且,所谓“德”者,在老子那里,是“得道之德”,这又由于“君王用之以治国,百姓用之以行事”而表现为不尽相同的标准或要求。今余元洲先生将其划为“社会之道”和“人生…  相似文献   

11.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语,既寓治国不可扰民之义,也提示统治者要注意各种因素的相济互补、和谐统一,并把握好做好事之"度".而老子用鱼为喻来阐明其"道",更表现了老子之"道"的阴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道德经》包含的是一套"无为无不为"的领导艺术,而且还暗含着一套完整的治国理念。在治国的原则上,老子要求统治者顺应自然而不妄为,把"无为"与"无不为"结合起来;在治国的方式上,老子要求统治者丢弃私欲、顺应民意,达到无为之治。在治国的具体操作中,老子要求统治者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以"道法自然"为切入点,深入理解老子的治国思想的内涵,能使我们更好地的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以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宇宙创生观与现代量子宇宙学杨克忠,沈有根一、“道”的两重性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老子第一个赋予“道”以宇宙本根的含义,①《老子》之简练精深却令人扑朔迷离。误解甚多。我们认为,在《老子》中“道”的本根意义是通过用“无”与“有”这两个概念来确定其理...  相似文献   

14.
“道”是老子政治世界的基础与核心,集中表达了老子对理想政治的憧憬.道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理想的治国之道.自然无为既是宇宙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是国家治理的至高境界.在老子看来,体道圣人是实现理想政治的前提;无为而治是实现理想政治的核心;小国寡民则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玄览”思想是一种超越理性逻辑的非理性思想,是人类最高的认识方法。老子“为道”需要“玄览”,“玄览”是“为道”的哲学方法。“玄览”是一种心境,需要用“直觉”悟性去开启,通过理性“静观”来把握,从而达到超然物外与超然自我的“玄同”境界。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三者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一次比一次更科学、更向人文治国的理念靠拢。发展不能只讲兴国,还要讲治国,“科教兴国”与“人文治国”应当并重。  相似文献   

17.
老子认为,“不善之政”是造成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的根源,他在批判德治、法治、智治及兵治的基础上,以水喻道,提出了“善”的理念,并阐述了“政善治”的主张。将“道统万物”的思想贯彻于国家治理中,形成了“以道治国”的思想。又遵循“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构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设计了“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中“道”的本义近乎对立统一规律,亦即宇宙的根本规律;而“德”是君主或国家领袖(“圣人”)与“道”相合的品格,其内容的诸方面可以用“无为”来概括。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德”的实质与毛泽东晚年所说的“设置对立面”有契合处。因此,毛泽东哲学思想与《老子》的历史智慧一脉相承,实际上是对《老子》“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封建社会对于“君人南面术”,大抵是说不得、看不得、想不得的。今天人们也多诟病它,以为它含有诈术,令人不寒而栗。这种认识并不全面。今天我们有了领导科学,要研究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封建社会治国御臣制民用权,为什么没有它的方法和艺术呢?如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老子的君人南面术,就会承认其中含有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合理的因素。老子的学说固然也不乏糟粕,但若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是一部以论道为主旨的哲学著作,它只是在“论道”的过程中偶尔谈到某些美学见解。因此,谈老子的美学观自然不应离开“道”这个全书的核心哲学命题。“道”在《道德经》中几乎触目可见。但“道”究竟是什么?即使把五千字的《道德经》读得烂熟于心,也很难从中整理出一个明晰的概念来。按理说哲学著作的语言和概念应该是毫不含糊极其精确的,然而《道德经》中关于“道”的解释却偏偏迷离恍惚,就象海上的仙山,常常被神仙用迷蒙的烟雾遮掩着,不许过往的凡夫俗子窥看它钟灵毓秀的面目。老子的“道”本来就是非常玄妙的,本人对它偏又知之甚浅,本文既不能回避它而专谈老子的美学观,又不能离开美学的题目专门对“道”进行阐释,这一切就决定了我只能浮光掠影地谈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