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贸《秦王饮酒》一诗中的“秦王”指谁?说法不一。兹将各种意见列举如下:1.指秦始皇。清以前,李贺集的注家,多以此诗中的“秦王”指秦始皇。2.指唐德宗。清·姚文燮以唐史证贺诗,以为诗中“秦王”指唐德宗李适(音括)。他说:“德宗性刚暴,好宴避。常幸鱼藻池,使宫人张水嬉,彩服雕靡,丝竹间发,饮酒为乐。故以秦王追诮之。……诚使雄武如秦王尽平六国,犹为不可;而况主非其主,时非其时  相似文献   

2.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统编教材“间”注为:“间道,小路.这里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来看,似乎不妥.秦王延请相如的目的,是骗取和氏璧,相如见了秦王,告诉秦王的应是和氏璧的去向——归赵,以绝秦望;以及送走和氏璧的正当理由,达到揭露秦王、使秦“负曲”的目的,用不到告诉秦王和氏璧是从大道还是小道送走的详情.说详细了,显得太直,有损于相如善于外交辞令的形象.而且上文明白交代“乃使其从  相似文献   

3.
《谏逐客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是李斯上给秦王的奏章。这年,秦国发生了一起有名的“郑国事件”——首当强秦威胁的韩国为遏止秦的威胁,派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王,劝秦王修筑郑国渠,以企图消耗秦国的民力财力。这一阴谋被发觉后,秦国的宗室大臣借机建议驱逐在秦国任事的所有别的诸侯国的人,“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秦王接受了这个建议,遂下了逐客令。此时的李斯在秦做客卿,也在被逐之列,由此,他写了《谏逐客书》以劝谏秦王。秦王看后,马上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职务。 众所周知,当时的秦王(秦始皇)是个具有雄才大略  相似文献   

4.
从“奏瑟”的误注说到“婉言曲达”法高中语文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对文中的“奏瑟”注解为“弹瑟”(见课本234页注),这是欠妥的。因为“奏”字在这里不是“弹奏”的意思,而是“进献“,“呈献”的意思,与文中“相如奉璧奏秦王”的“奏”字用法相同。况在先秦“弹瑟”多言“鼓瑟”,而言“奏瑟”者盖少见。文中秦王说:“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这里说的“请奏瑟”不能理解为“请(您)弹瑟”,而应理解为“请(允许我)呈献瑟(给您)”。以上两种解释虽同样是秦王要赵王鼓瑟相乐的意思,但照前者理解则是直陈的命令语气,那样说  相似文献   

5.
秦始皇“焚书”确有其事,“阬儒”则是“阬方士”之讹。秦王朝不仅不反儒,而且率先把儒家大规模地引入“庙堂”,为儒家走向“独尊”开辟了门径。  相似文献   

6.
秦代“孝治天下”的政治实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西周以来政治制度的继承与演变。自春秋以降,周代宗统与君统混而为一的局面被打破,呈现出“君统”与“宗统”合一的伦理政治体制及宗族系统与政治体制二元分立的态势,秦王朝定法家为一尊,将孝道伦理直接纳入到政治与法律体系之中,确立了孝道伦理法律化的单纯尚法为治的统治策略,并开始了“孝治天下”的政治尝试。秦王朝重视孝道,但其对孝道的推行有别于儒家。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六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秦王色挠”句,书中注:“秦王变了脸色。挠,屈。”这是值得商榷的。 案:“变了脸色”,既可理解为“勃然震怒”,也可以理解为“神色仓惶”。这里即使作为“神色仓惶”来解,也是不够确切的。“挠”注为“屈”,应是从“不屈不挠”之义而来。这一由“挠”而来的“屈”字应怎样解释呢?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五中有“白杨性甚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终不曲挠”句(“曲”与“屈”通)。  相似文献   

8.
喋血玄武门     
夜已深,无月。街上静得可怕,像是在昭示着什么。街上只有两人快速地走着,不时交谈两句。“秦王深夜召见不知所谓何事?”“听无忌兄说太子即将有变。”“唉,秦王为人太过仁厚,对太子也太过谦让了。”“对,今夜无论如何,也要让秦王争他一争。”……三更,秦王府,灯火通明,阁内坐着数人。首座那人正看着阁外的黑夜及那黑夜下的长安城。“殿下,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人马最近调动频繁,像是有大动作。”“殿下,太子、齐王向来想谋害与你,近日动向,十分不妙。”“他奶奶的,太子、齐王怕他个熊!殿下,我老程出马,定要让他们看看板斧的厉害。”程咬金是急性…  相似文献   

9.
李贺是唐代具有独特成就的诗人。“四人帮”强迫李贺戴一顶“法家”的帽子,他们的主要根据之一是李贺写了一首《秦王饮酒》,歌颂了秦始皇,秦始皇是法家,李贺自然也是“法家诗人”了。这个论证是荒唐可笑的。  相似文献   

10.
《大唐秦王词话》重视空间叙事的展开,相对忽视时间的具体化,在空间转换过程中,突出了作为大唐国都的长安城的绝对政治地位,而且在叙事过程中采取“总叙——分叙”的叙事策略,这与三礼叙事以“惟王建国”为绝对中心引领全书间架、层层分级、从总到分的叙事程序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叙事结构体现了作者尤其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文人修订者在对《大唐秦王词话》斟酌损益过程中的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贾谊:《过秦论》),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可是,秦王朝自秦始皇统一继二世胡亥(子婴为秦王仅四十六天),仅仅维持了十五年的短暂统治,最后复灭于农民大起义的汹湧怒涛之中。  相似文献   

12.
一、由于不知标点停顿,导致文义不明甚至史实错乱者 1.《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文选》”)节录《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十年……齐,赵来置酒”(82页)的标点,意思是“齐,赵的国王(也可以是使臣)在秦始皇十年到秦国来置酒,招待了某某人。”我们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王建)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阳。”齐王建二十八年,正是秦王政十年  相似文献   

13.
一个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重庆青年,回国后做了名村官,有人说这是“中国梦”。也有人说,这或许是场作秀。但27岁的秦王月飞不理会这些,他努力摆脱掉“耶鲁”的光环,融入乡村生活。  相似文献   

14.
战国以降,秦遭遇发展困局,寻求变制之计。借由秦孝公“尊官分土”的政治诚意,秦国顺利展开东方引智计划,援济国家建设。“客籍”与“主籍”两大势力集团推动秦国耕战事业不断取得进展,但秦国王权建设接连出现援济与掣制之轮转局面,秦国传统权力格局因之发生深刻变革。秦昭襄、庄襄两代秦王,属于“质子就国”,不得不依赖“客籍”势力巩固自身统治。“两籍”斗争由此加剧,遂引发秦国政坛盲目的排外风潮。秦王政即位后,采用“灭吕、抑王、扶蒙、联李”方针化解统治危机。其背后实则隐伏着王权建设意图摆脱“两籍”军政精英掣肘、走向集权这一深刻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15.
提起荆轲,人们眼前或许会浮现出一个青面獠牙、怒目狰狞的“刺客”形象。人们都很熟悉“图穷匕现”这个成语,而且大多将它用于贬意的场合。自《战国策·燕策》始,二千多年来,对荆轲刺杀秦王一事的记载和评价几乎是史不绝书,旧式史学家不免会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建国以来,史学界对荆轲仍未有个客观、公允的评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的《辞海·中国古代史》认为荆轲与燕太子丹“合谋以暗杀秦王政来维持割据局面”;1980年再版时则直述其事,不再臧否人物。对于荆轲刺杀秦王一事的记载,人们都奉《史记·刺客列传》为信史。本文试就如何评价荆轲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赵志军  贝云 《可乐》2010,(12):29-29
秦王赢政当政初年,秦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已渐显露。燕、齐、楚、赵、魏、韩六国惶恐不安,纷纷想办法阻止秦国发展壮大。 在这些战战兢兢的国家中,与秦国相比邻的弱小韩国所感到的威胁最强烈。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阴谋,派出一位名叫“郑国”的高级水利工程师到秦国,说服秦王在关中平原上横向开凿一条长约150公里的大水渠,连通渭河的两大支流——泾水和洛水。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作文》2007,(2):33-36
公元前233年初的一天晚上,秦王赢政在自己的寝宫秉烛夜读,当他翻阅到刚刚送来的两册书《孤愤》、《说难》后,不禁拍案叫绝,说:“啊,寡人要是能见到此书的作者,与他畅谈,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第二天,他让人叫来当时任廷尉的李斯,让他看自己刚读过的这两册书,询问是何人所作。李斯阅后马上禀告:“此人是臣的同窗。”没想到,一心想征服天下的秦王为了得到此人,竟然要下令攻打韩国。这个人就是韩非子。  相似文献   

18.
太宗皇后长孙氏,长安人,是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她少小的时候就喜爱读书,并深识礼法。十三岁时就入宫为太宗之嫔。武德元年(公元618)封为秦王妃。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她被封为皇太子妃。不久,李世民即皇帝位,她被立为皇后。  相似文献   

19.
《燕丹子》以行刺秦王为题材,意在展现一群仁人志士的精神力量,当燕国国势迫急之际,他们为信义而轻生死.这一主题,渗透了公羊学“以直报怨”思想的影响.历代评论,对作品主题多有误解.  相似文献   

20.
李斯的悲剧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一传之千古的名句,出自秦李斯《谏逐客书》。这篇饱含激情、文采飞扬的文章,倾倒了从古至今的无数读者,秦王嬴政也从这篇才华横溢的佳作中发现了人才。于是,转瞬之间,李斯便由被逐之人成为秦王的座上客。自此,李斯竭尽全力,为秦王出谋划策,最终兼并了六国,一统天下。李斯也由此平步青云、节节升迁,直至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宝座,实现了他要做人上人的夙愿。李斯对秦国,可谓功莫大焉:上《谏逐客书》,不使人才外流,此其功一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