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诗品》     
钟嵘《诗品》,晦于宋以前而显于明以后,明后见诸丛书者有二十余种。最早的注本是明朝冯唯讷的《诗纪别集》,以后又有黄侃的《诗品讲疏》、张陈卿的《诗品疏释》、陈延杰的《诗品注》、许文雨的《诗品讲疏》、古直的《诗品笺》。数家注本,详略不一,难以备说。冷落了几十载,近年始有注译本问世,计有:萧华荣《诗品注译》、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向长青《诗品注释》、赵仲邑《钟嵘诗品译注》和拙  相似文献   

2.
《续诗品》版本较多,今据乾隆刻本及《昭代丛书》、丁福保辑《清诗话》、郭绍虞注《诗品集注·续诗品注》等主要版本校勘(下文先引出者为乾隆本,其它以辑、注者姓氏简称),其余诸本无特异处,不拟胪列。至于异体字,如“(?)”作“(石臣又土)”、“(艹夸)”作“华”等,则不备举。  相似文献   

3.
产生于南朝萧梁时代的钟嵘《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专著。它与刘勰的《文心雕龙》一样,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影响扩及中外。然而,与《文心雕龙》不同,为《诗品》作注的却寥寥无几。其中,影响较广的要算陈延杰《诗品注》了。陈注完成于一九二五年,一九五八年六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据开明书店本增订出版,一九六一年十月又出版了补订本,一九八○二月第四次印刷。陈注的学术贡献勿庸置疑,  相似文献   

4.
钟嵘《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自觉的文学批评著作” ,与刘勰《文心雕龙》齐名 ,代表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最高成就 ,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研究者、注释者甚多 ,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本。其特点是 :考据精约 ,论证严谨 ;阐发义理 ,妙解文心 ;引述宏富 ,材料齐备。虽然在人事考证上存在一些值得再商榷研究的问题。但瑕不掩玉 ,吕校的精约详实还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5.
裴骃《史记集解》的注文散入《史记》本书,是六朝后期《史记》版本的一次重大变化,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史记》版本形式———百三十卷夹注本。六朝写本裴注《史记》残卷《张丞相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是最早的夹注本实物遗存。考察两残卷中散置的注文,可知原本八十卷的《集解》注释体例为“标字列注”,变为六朝写本“散注入篇”之后,不仅于裴注原文有所增损改易,而且注文散置混乱,无规范。但由于散注者的目的在于方便阅读,尽管被分拆散置后的注文已非《集解》之原本旧式,然裴注的内容仍基本保存。从裴注的散置状况来看,六朝写本与宋刊本及今本并无大的变化,传世《史记》版本之源,殆可追溯至此。  相似文献   

6.
本文同意陈尚君、汪涌豪所提出的《二十四诗品》非司空图所作及《二十四诗品》出自《诗家一指》的观点,但认为其所提出的明怀悦作《诗家一指》包括《二十四诗品》的观点是错误的。明初赵谦《学范》引用过《一指》,较怀悦的时代早七十余年。《天一阁书目》著录怀悦编集《诗家一指》,并录怀悦叙,可证《诗家一指》非其所作。本文考察了《诗家一指》的不同版本系统,认为史潜刊《新编名贤诗法》本题名为《虞侍书诗法》的本子更接近原貌,从而根据版本及有关材料认为《诗家一指》包括《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有可能是元代的虞集。  相似文献   

7.
现藏日本足利学校的宋明州本五臣-李善注《文选》,是国内不传的南宋早期刻本,也是现知最早的《文选》完帙刻本。《文选》刻本中李善注系统、本善-五臣注系统均有通告本问世,现在迫切需要的就是五臣-李善注版本。此中秀州本已不传,翻刻本以明州本时间最早,明州本又以足利藏本为最早、最善,无一叶补版,1962年被定为"日本国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影印该本,正补《文选》研究之急需。本文梳理了《文选》版刻、注释与流传中的历史文化变迁,并讨论了足利藏明州本的重要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8.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七○四期刊登的曹旭同志的文章《<诗品>评语与张华诗风》,从六十余种《诗品》版本文字的校勘入手,通过几方面的论证,认为应“将张华等第提高一品”,即将今本的中品(或中下之间)提升到上品(或上中之间)的位置。这一意见的提出,不仅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确实可以纠正以往古典文学研究界是张华诗作评价偏低的做法。本文旨在通过对钟蝾《诗品》品第历代作家、作品“准的”的揭示论证,对曹旭同志的意见作些许补充。  相似文献   

9.
本文梳理了21世纪初15年以来,钟嵘《诗品》研究的热点及其相关成果,分析了它在版本、校勘、辨伪、诗学术语、理论上的新成果以及出现的若干问题。论文认为未来的《诗品》研究应从版本文献向理论深度拓展,而创新型、稳健型、国际性的学术格局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向长青《诗品注释》由前言、注释、附录组成 ,内容比较丰富 ,注文也时见功力。但由于作者缺乏必要的考证 ,注释出现了不少错误 ,不能算作一个好注本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礼记》经注诸版本间之关系及其价值,认为现存版本可分两系统,一为《唐石经》——宋监本系统,抚州本、八行注疏本属焉;余仁仲本、纂图互注本及十行注疏本、闽、监、毛本属另一系统。清代校勘《礼记》的两部代表性著作《礼记注疏校勘记》、《抚本礼记考异》都未见到余仁仲本及纂图互注本,因而未能辨识十行本众多讹误的由来。今校余仁仲本,知十行本经注文本的底本是余仁仲本或类似余仁仲本的别本,十行本与抚本、八行本之间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至于岳本,应视为这两种系统的混成品,实不足珍重。这种认识也推翻了十行本在经注、疏汇刻本的基础上附入《释文》而成的通俗概念。  相似文献   

12.
《道藏》本《通玄真经》的释音有着很高的语料价值.藏本、宋本、铁华馆丛书本三个版本虽略有出入,实出同源.唐徐灵府《通玄真经》音注内容具有多样性特点.元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在音注方式上是对徐注的继承和改作,明显地带有自身的特点,但又非囿于吴地方音,反映了宋元时期以通语作注的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集众宾客所撰,自名“鸿烈”。刘向父子校书,定名为《淮南》。自《隋书·经籍志》始,以《淮南子》名世。《汉书·艺文志》注录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内篇论道,外篇杂说。”按《汉志》注录形式,内篇、外篇当为两书。...  相似文献   

14.
《汉书》颜师古注是《汉书》流传至今最好、最完备的注本,不仅汇集了唐以前二十三家《汉书》旧注,而且征引了150余部文献古籍,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颜师古注《汉书》征引《道德经》13条文例,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勘发现,颜氏所引《道德经》与今传世本《道德经》及帛书本《老子》虽然个别文辞稍有差异,但内容相合,三个版本的《道德经》内容上具有一致性;从征引的表征上看,老子《道德经》在唐代初年的体例是分《德经》、《道经》两篇的,与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本体例相同。  相似文献   

15.
解析《诗品》疑难,需要细读文本,也需要调整观察角度和更新认知前提。在《诗品》是总集这一前提下认识《诗品》疑难问题,可收涣然冰释之效。此外,陆机拟古诗是十四首,《诗品》今校本的“十二”之易,乃属误改,以《文选》和宋人诗话校改《诗品》本集还应更加审慎。包括《诗品》考订在内的文献研究,第一重要的是坚持有证据和针对证据的论证,并力戒以引证代替论证。  相似文献   

16.
一、《诗品》正名《梁书·钟嵘传》云:“嵘尝评汉、魏、六朝五言诗,名曰《诗评》。”《南史·钟嵘传》则称此著作为《诗品》。《隋书·经籍志》有著录,云:“《诗评》三卷、梁钟嵘撰。”注云:“或作《诗品》。”《新旧唐书·艺文志》则承《隋志》之旧。南宋以还,官私书目著录则仅署《诗品》之名,不复有《诗评》之称。是书名称沿革,大致如此。《梁书》作者姚思廉、《隋书》作者魏征等,均初唐间人,而此两书同时在唐贞观三年  相似文献   

17.
赵仲邑先生撰《钟嵘诗品译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一书,为古代文论之普及读物。其注释、译文堪资商榷之处甚多,现不揣浅陋,摘录数条,述而论之,亦《诗品》所谓“轻欲辨彰清浊,掎摭利病”者也。一、《诗品序》云: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赵注:“平原兄弟:陆机、陆云。陆机曾为西晋平原内史,陆云曾为清河史。”译文:“陆机、陆云,蔚为文学作家中的栋梁。”按:陆机固有陆平原之称,然此处实指陈思王曹植及其兄弟。曹植于建安十六年,封为平原侯。陈延杰《诗品注》初版,亦误注。  相似文献   

18.
宋跋本王仁《刊谬补缺切韵》是现今最为完整且最接近《切韵》原貌的修订本,简称《王三》。《王三》音注对考察陆法言《切韵》原书相当重要。文章参考不同版本及相同或相近时期的不同韵书,试图对音注中的疑难作出解释,并对漏注情况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9.
《荀子·劝学篇》校释订补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先秦名著《荀子》的校释 ,自唐人杨所传注本后 ,明清以来 ,代不乏人 ,然其中疑难未解之处多在。本文仅就《劝学篇》中部分疑难词语 ,在前贤时彦研究基础上深入考究 ,提出新的见解 ,并对旧校释进行订正、补充  相似文献   

20.
元末明初著名医家赵良仁著《金匮方论衍义》,是《金匮要略》现存最早的注本,也是明代唯一的注本,开《金匮要略》注释之先河。此本出现在《金匮要略》现存最早的流传本邓珍序刻本之后,其余流传本(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之前,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经比较研究发现,其篇章结构、卷次分布与邓珍本基本一致,未出后者之范畴;二者存在近二百条差异,邓珍本中的明显错误与缺漏可据其纠正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