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界对我国媒介产业化的提出和深入研究,一直是跟媒介产业化的现实紧紧相连的.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人对此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1996年来,媒介产业化研究实际上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传媒学界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众说纷纭.其中,黄升民先生于1997年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媒介产业化"的问题.张金海认为,媒介的产业化是在保证切实履行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的重大社会责任的前提下的产业化.喻国明先生认为传媒领域的游戏规则必须为资本的规模化运作提供必要的体制创新空间.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可以析出三个论题"该不该产业化"、"如何产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梳理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提炼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综述了中国大陆对建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学校、媒介和社会这三个层面分析了这些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为中国大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提供一定理论分析基础,为更加有的放矢地推行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成为未来研究可资对比和展开对话的文献平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传播学界对媒介素养的研究日趋重视,结出了累累硕果,其中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就有数十个。文章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众多的媒介素养定义进行分类、比较和分析.并从中总结出适应当今我国特殊社会状况和传播形势的媒介素养定义,力图在众说纷纭中滤清媒介素养的科学内涵。夯实媒介素养的研究基础,以利于相关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4.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的幼儿奶粉事件,汶川地震中学生伤亡、灾后干预与救治、孤儿认领等诸多问题,使得儿童群体一度成为各类媒介报道的焦点。而就儿童成长的媒介环境而言,在2008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以电视、网络、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媒介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交流方式,媒介素养是二十一世纪合格公民必需具备的素养之一。国内外学者对媒介素养的定义、目的、内容以及公民媒介教育的意义和实践路径等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梳理国内外媒介素养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发现当前国内外学界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尚存在着一些缺陷:缺乏对老年人群媒介素养的研究、本土化研究程度不足、将媒介素养教育上升到全民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等。在媒介素养后续研究中,应加强对社会其它群体媒介素养的研究、强化媒介素养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树立全民媒介素养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传播学界对媒介素养的研究日趋重视,结出了累累硕果,其中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就有数十个。文章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众多的媒介素养定义进行分类、比较和分析,并从中总结出适应当今我国特殊社会状况和传播形势的媒介素养定义,力图在众说纷纭中滤清媒介素养的科学内涵,夯实媒介素养的研究基础,以利于相关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7.
比较语境中的媒介身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媒介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媒介身份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其核心观点是将媒介视为一个具有"身份"的类生命体,这个身份受制于多种社会因素,在复杂的互动中形成,并决定着媒体的传播行为.同时,此研究非常注重"身份"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和方法的核心价值.这种构想具有一定的实验色彩和探索性,恰好可以放置于媒介场域研究和媒介生态学的前沿理论语境中,通过比较,确认媒介身份研究的理论位置,见证缺失和优势所在.为媒介研究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女权主义的研究视野里,媒介研究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它是女权主义从理论上将自己关联于文化研究的枢纽;另一方面,它也是女权主义整合其他社会学科的平台。在理论发展上,媒介研究为女权主义研究提供了不竭的活水之源;在社会实践上,媒介研究为女权主义开启了社会权力建构的方便之门。正是借助于媒介研究,女权主义之“女”的视角和“权”的着眼点才得以完美结合并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上建构着新的两性文化。  相似文献   

9.
从“媒介整合社会”角度来阐述媒介功能理论 ,是对媒介功能研究的新发展。本文以“媒介整合社会”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分析模式的原型 ,对传统媒介功能理论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进行参照剖析 ,论述“媒介整合社会”对传统媒介功能理论的三点创新和突破 :其一、构建一个全方位视野来审视媒介功能 ;其二、形成一个真实的互动体系 ,来衡量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其三 ,构建了媒介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在“2004中国传播学论坛”上,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日本、美国的百余名学者、专家、研究生,分传播理论、信息环境与社会发展媒介形象与媒介批评等18个小组进行了两天讨论。“打造学术品牌”是该论坛的长期目标,“建立华人社会主体性”为中国传播学研究指出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学界围绕"媒介融合视角下的出版业发展"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这些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八个核心议题,呈现出"从基本层面的所谓综合性研究到求深度的细分议题研究"、"由对现象的客观陈述上升到对现象的学理性把握"两个基本走向。但相关研究仍有一些欠缺,如缺乏冷静的、批判性的研究,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媒介融合理论与出版研究的结合度不够,研究还不成体系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沟通思想最重要的渠道。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人们对媒体也更加依赖,由此产生的媒介素养成为当代人的重要素养之一。应廓清媒介素养的内涵,追溯媒介素养的产生和发展轨迹,梳理媒介素养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现状,以提高我国新闻传播者的媒介素养水平,最终实现推动我国受众整体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尚缺乏有效整合,未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效率产出。通过创新资源整合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绩效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从创新资源整合、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创新资源整合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结合3个方面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概括,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明确进一步研究方向,为同行研究提供思路、为政府和企业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媒介身份研究受益于现代哲学的身份认知、系统论和角色一功能理论等丰厚的知识传统,试图面对当代社会的种种变化,把媒介作为具有集体自我意识和反思性的"行动者",考察身份形成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此研究方法建立在全景全息视野、规范背景与自组织原则、复杂性思维和以人为本等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当代媒介理解和分析的时空动态架构;其研究范畴可以粗略地分为宏观的媒介状态描述、中观的各类媒介分析和微观的媒介人分析;并尝试结合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同时,如果能够以一种广义"媒介"的视野来深入思考,可以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陈束为嘉靖八才子之一,是八才子交游唱和的领导力量。由于当下学术界对于陈束的研究甚少,论及他的论文和著作不多,各类文学史以及明代宏观诗学研究著作也鲜有提及,更不用说对其做深入而细致的个体专题研究,而已有的学术成果所牵涉到的研究领域及问题又很有限,因此,在此概述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希望为以后陈束研究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16.
程德全一生波澜跌宕、多姿多彩,但因晚年遁入空门,故在其1930年去世时,仅絷友黄炎培在《人文月刊》上发表了《辛亥革命史中之一人---程德全》的文章,对程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做了实事求是的评说。从此,程德全研究尘埋三十年。上世纪60年代,大陆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中,一些文章谈到程德全,但都是众口否定,如“镇压义和团”、“投机革命”等等。改革开放后,程德全研究由此走上新阶段,肯定其黑龙江抗俄的论点开始出现。90年代,其苏州和平光复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肯定。新世纪以来,程德全研究出现高潮,特别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对程在创建民国的元勋地位开始认识。至2013年为止,有关程德全研究论文不足40篇,专著二部,这与其民族英雄、民国元勋的历史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相似文献   

17.
群众路线是党最根本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坚持走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优良工作作风,也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学界对于群众路线理论内涵、意义和实践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度儿童媒介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大众媒介作为提供信息的主要渠道,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青少年所在的学校、家庭等周围环境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媒介的渗透和包围,另一方面,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也和媒介有密切联系。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挥媒介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成为国家、社会和媒介研究者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媒介文化研究与美学的关系中,文化研究中美学思考维度的失落有违文化研究的根本诉求,不利于文化研究的深化发展。从媒介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角度出发,思考在传媒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过程中,美学作为传媒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组成部分的作用发挥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于网络新闻媒介,在对其人力资源政治性、智能性、独特性、敏锐性、流动性特点有所认知基础上,对事业化转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标准、结构与制度问题加以分析,结合理论与实例提出针对性举措,推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