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孟子以性善论和王道仁政为理论基础,将古代的"重民"思想发展为"贵民说"。"贵民说"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民本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孟子的"贵民说"论证了"民"是政权转移的最终决定力量、民心向背对政治统治成败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出据民意选贤举能的政治主张。"贵民说"作为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从理论上调整、阐释了天与民、君与民的关系,第一次较详细地阐述了民贵君轻、君权民与的思想,起到了对统治者暴政的限制和对被统治者革命权的肯定。孟子的"贵民说"和民本思想作为传统民本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对正确理解我们党的治国理念和认识党的治国实践有积极意义。孟子"贵民说"没有成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是由其本身的缺陷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基础.以"民"和"本"为入手点,通过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人身依附下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及其本质的分析,得出"民"是君下之民,"本"是手段之本的结论.认识到传统民本思想具有其历史作用的同时,也具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性.进而在明确了民本不同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民本思想是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及重民尊民贵民等民本观念,能够使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为重要的是,民本思想所包含的"以民为本"的核心思想以及立君为民、民为国本、政在养民的基本要求,对于我国廉政文化核心价值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自先秦发端,后虽历经时代的演变,经由不同的话语表达,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其思想内涵相去不远——"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重民是民本思想的精华,但这种重民并不是人民主权,因而民本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有着双重影响。一方面,民本思想的精华为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大众化提供了民族表现形式、资源支持。另一方面,民本思想的不足之处,不仅容易让一部分为官者忽视权为民所赋的原则,以为民做主代替真正的民主,也容易导致民众忽视制度的作用,不敢维权,期盼清官、好官。  相似文献   

5.
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民本思想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至曾国藩而集大成。尽管曾氏以维护本阶级的统治作为根本出发点,但他却赋予了民本思想"重民、忧民、爱民、卫民"的鲜明时代特色。曾氏对民本思想的贡献,不仅在于对理论内容的补充完善,还在于身体力行的具体实践,更在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在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中,曾氏民本思想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方法都值得汲取借鉴。  相似文献   

6.
朱熹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作了理论性的阐释和发展。他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平易近民,为政之本”的民本思想。“爱民如子”、“取信于民”、“与民同乐”、“富民为本”等具体重民主张,是其民本思想的体现。朱熹这一民本思想,对后来我国“民主”思想的启蒙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展成熟的民本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历经春秋、汉唐时期至明清时代发展到理论巅峰.民本思想围绕以民为本,主张爱民、富民、教民、恤民,对封建统治者和官吏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民本思想孕育的土壤,其理论产生的直接动因是封建专制政治下统治者对"民"鄙视和惧怕相结合的矛盾心态,其思想发展也不能逾越专制制度的权威.同时民本思想的实践没有超出君主专制政治的时代限定.民本思想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两者有着内在的契合关系.民本思想和法治时代政治思维的民主、法治有着内在的冲突,因而需要辩证地批判吸收.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民为邦本”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思想里最有价值的部分。“民为邦本”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有着切实的内容。古代的民本论者提出过关于制民恒产、使民与政以及化民以德的主张。在继《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一文之后,笔者对古代的民本思想,在横向上作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9.
民本思想的历史沿革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民本思想发端甚早,在殷周时期就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经过先秦、秦汉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发展到了极致。文章在对民本思想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做了简要的评价,认为民本思想虽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也存在着自身的缺点。一是思想家对民本问题的重视并不是自觉的,而是和农民战争息息相关;二是思想家关注的主要是如何安定君王天下,而不是维护民众的利益,君主仍是万民之主;三是思想家头脑中的“民”,首先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作为个体的“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论郑观应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观应的民本思想体系包括:政治上以君民交泰公利说给君民关系定位,提出了通达民情的现实问题,以西方的议院选举和日报充实和发展民本政治制度的建设;在文化教育方面,主张以近代科技教育取代科举制,以增进民众的智慧,并主张重整儒家伦理道德秩序对抗外来文化侵略;通过对郑氏民本思想的梳理,可以反映出近代民本思想的时代特点及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杨时乔坚持以道事君的君臣观;倡导经世致用思想,并把这一思想付诸政治实践;为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建议实行宽民之政的民本思想;整顿吏治,推行以择任贤俊为本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2.
培育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布依族黄氏宗谱吸收和改造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提出了一整套修身、齐家、安民的道德原则,堪称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丰富民族文化宝库的典范,可为当前建设和谐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大学》的“新民”观念为中心,朱熹重构了儒家政治哲学.在其新民学说中,明明德是新民的基础,而新民是明明德的目的.从内在依据、主体、方法、心理基础与落实等方面可以看出,朱熹的新民理念具有明确的内在逻辑结构,对该结构的分析同时就是对“新民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的回答.朱熹的新民理念为儒家政治哲学勘定了逻辑边界,相对于中国古代的其他学派具有理论优势.不过,从现代政治哲学的视域来看,其新民学说在政治与道德之间缺乏一种分界观念.解决之道在于平衡君子的责任与个人自主.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当代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与当代中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鲁迅的思想本质与价值核心 ,就是在 2 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 ,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 ,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 ,获得精神的解放 ,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 ,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真正为中国好的人们应该真心倾听鲁迅这只民族“恶鸟”发出的真声音。  相似文献   

15.
正名思想是先秦儒家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思想。孔子正名的率先提出,荀子对正名的继承与发展,为正名思想在先秦哲学思想中的价值体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中的"仁"、"礼"的思想,荀子正名思想中的逻辑制名,都是正名思想的价值内涵。先秦儒家孔荀正名思想不仅在礼崩乐坏、社会秩序严重失衡的春秋战国时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我们当下社会构建名实相符的社会制度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儒家哲学是由以和合为追求的人道文化、以仁义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内圣外王为标准的君子文化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到处充满着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仁民爱物,身任天下、忧患以生,贵和尚中、天人合一,修已安人、义以为上等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儒家哲学围绕人来立论,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始终是秦汉以后历代帝王修齐治平的主要指导思想。在儒家文化的强势影响下,社会各层面形成一种自主性和制度化因素,使君主专制具有了内在调节与制约机制,从而相对降低了君主权力中的随意性和非理性成分。儒生与君主之间的博弈、君主历史观、权力观的建立以及皇家儒学化教育等方面,都体现出儒家文化对君主权力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儒家天命及其德福一致信仰是以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特质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为思想基础的。而以“天人相分”为哲学基础的自然理性主义(荀学)传统,深刻检讨、批判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观念及天命神学,从而在哲学上瓦解了天命德福一致信仰的根基。天人相分观念下的德福思想,就其追究天人关系事实的客观性与知识理性而言,确有其进步的一面,但这种儒家自然理性主义的极端追求对天命德福一致信仰本身的社会意义的漠视,也丧失了儒家更为本质的精神---人文关怀。这是儒家精英主义的一种典型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孔子传承上古民本思想,赋予“民”新的内涵与意义,由此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体系。他的民本思想以“爱人”作为情感基础,以“富民”作为经济诉求,以“为政以德”作为政治理想,以“有教无类”作为教育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把殷商的民本思想传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也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仁政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文景之治的取得关键在于尊崇儒家思想,实行仁政.文景二帝在位期间,正法省刑,宽慈待民;重农富民,与民同乐;轻徭薄赋,节用爱民;任贤惩奸,安养吏民.要大治国家,强邦富民,就必须以文景之治为鉴,以文景二帝为典范,推行仁政,利国安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