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庆伟 《中国民族博览》2020,(3):133-135,153
"走廊学"的研究已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范式,近年学者们"苗疆走廊"的提出,也是当前"走廊学"研究重要内容之一。为充分发挥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的艺术价值以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特点,本文基于"苗疆走廊"的概念,以美术文化之整体研究视野,分析"苗疆走廊"的贵州苗族文化特征、贵州苗族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现状,并探讨现当代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走廊学"的研究已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范式,近年学者们"苗疆走廊"的提出,也是当前"走廊学"研究重要内容之一。为充分发挥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的艺术价值以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特点,本文基于"苗疆走廊"的概念,以美术文化之整体研究视野,分析"苗疆走廊"的贵州苗族文化特征、贵州苗族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现状,并探讨现当代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佛教音乐,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聚焦了众多音乐学者对之的关注与研究。本文以学术史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佛教音乐"研究中的四本学术专著,并归总它自产生、发展至当下的研究概况,试图阐释四者之间的差异,并且思考差异的缘由,以及这种将宗教音乐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音乐文本分析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新范式。  相似文献   

4.
王君  马静 《民族论坛》2012,(10):19-20
<正>2012年4月21日,"古苗疆走廊"与贵州文化建设论坛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举行。论坛由贵州大学人文学院陶渝苏院长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南大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民族论坛》杂志以及贵州大学等省内高校及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论坛,大家就"古苗疆走廊"与贵州文化建设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西方族群和民族理论为观照,对中国族群观、"民族"的"塑造"过程及其内涵作一考察,在重新认识中国"民族"的基础上,对转变民族研究范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西方族群和民族理论为观照,对中国族群观、"民族"的"塑造"过程及其内涵作一考察,在重新认识中国"民族"的基础上,对转变民族研究范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 “巫医”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事象,在贵州东部侗族地区广泛流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巫医”文化。贵州东部侗族的“巫医”具有族群的集体参与性,它反映着侗族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本文在调查之基础上,就“巫医”文化试作初步的探折。  相似文献   

8.
民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它的学科特性的显现在于服务民族的发展与共同生活,狭义的民族文化心理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内涵界定:狭义的民族文化心理指受民族历史地积淀的社会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对人、对事、对物等客观存在和关系的心理行为反应倾向和方式;其外延包括民族的价值观念、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思维方式。相应地,研究方法需从心理学主流的实证研究范式中解脱出来,从相关学科中吸取和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9.
文章试论后写文化时代,美国人类学家乔治·马库斯教授人类学探索诸成果的学理扼要和逻辑关联,认为其提起的"类民族志"概念至关重要,谅可进一步拓展充实为全球化与数智时代因应互构的重要民族志范式,进而提起与科学民族志、反思民族志范式并列的"类民族志范式"假说,简述其对建构前瞻的中国灾害人类学等学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卜拉"是普遍存在于侗族社会的以血缘为基础、地缘为纽带的一种拟制宗族。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侗族"卜拉"的概念、形成的历史根源、特征、社会功能、族群认同与民间自治、"卜拉"与"卜拉"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析,较为全面、深入地展示了卜拉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的纹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章以畲族传统"石莲花"纹为例,对其来源、构成法则以及独特的装饰寓意、流变及特征进行研究,以纹饰结合该民族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赋予纹饰双重内涵。  相似文献   

12.
"卜拉"是普遍存在于侗族社会的以血缘为基础、地缘为纽带的一种拟制宗族。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侗族"卜拉"的概念、形成的历史根源、特征、社会功能、族群认同与民间自治、"卜拉"与"卜拉"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析,较为全面、深入地展示了卜拉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李悦 《民族论坛》2010,(5):44-45
作为网络和媒体热词,"山寨"文化内涵复杂、多样,易于产生误解。探析"山寨"内涵不仅是学习网络热词,了解我国当代社会现状,也是尊重"山寨文化",将其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4.
娜娜 《民族论坛》2004,(4):40-40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浓厚,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东、湖北、海南等省。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着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战友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遍布全省的各州县市,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圈套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言(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有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与社会史的汉人宗族研究之主流,实际上一直放在“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框架内来展开的,以致形成了一种思维范式.这个范式的主要特点是把宗族当成国家与地方社会交流的平台.传统帝国时期,国家支持宗族的存在,以维持地方社会秩序,支撑帝国的整体运转;但现代化运动却要试图革除之,因为它阻碍了现代社会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视角也的确合乎中国的历史实情,因而今后需要继续加以开拓和深化.但必须意识到,它也遮蔽了作为亲属制度意义上的宗族之文化内涵.也就说,宗族不仅是政治的、经济的,更主要是文化的、风俗的.回归文化的角度理解宗族,是今后超越“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中的宗族范式的一条可尝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主题是分类、源流、关系、融合,形成“民族—文化实体”的理论范式。20世纪末以来,以现代民族对接古代人群的做法受到质疑,六朝民族史领域对政治属性的重视超过了文化特征,产生“政治—地域实体”的研究趋向。无论“民族—文化实体”还是“政治—地域实体”,这两种范式的理论根基均是来自西方舶来品,与中国古史记载的“族类”不尽吻合。“政治—地域实体论”有助于克服“分类—溯源”体系带来的矛盾,厘清六朝南方族群共同的本质,然而笼罩在共性话语中的个性却被忽视了。族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关系与演变,是复杂的观念史问题,反映了华夏统治的区域差异及由此造成的族群分类,这一思考或可成为中古民族史研究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内容。随着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不断深入,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缺乏对典型案例的系统性分析。湖北省经过严格审查、考评,推选出了民族文化进校园"十佳示范学校",本文经过对这十佳示范学校的调研,发现他们的成功有极强的共性,集中体现在思想认知、发展条件、经济投入、行政执行、工作路径、核心目标六大方面。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是系统的,十佳示范学校六大方面的作为,体现了系统性,通过结构和功能的形式具体呈现,六大方面对应的结构和功能分别是认知结构,发挥"稳固思想"功能;条件结构,发挥"提供基础"功能;经济结构,发挥"增强动力"功能;政治结构,发挥"提高效率"功能;实践结构,发挥"完成任务"功能;价值结构,发挥"坚定方向"功能。通过对十佳示范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实践总结及系统性分析,可以为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提供参考,也能为构建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思路和框架。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了当前的热门话题,"四印"苗作为苗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贵州的清镇、六枝、修文等地区。本文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贵州省六枝特区桥梁村为个案,当地称"豇豆四印"苗,据调查研究表明还是归属"四印"苗,笔者通过对当地服饰工艺及文化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探究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10月1日至6日,由贵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举办的"贵州多民族文化复合和谐模式及其与东盟文化关系研究"项目研究人员培训会在贵州大学举行。法国著名哲学家克劳德·安贝尔(Claude Imbert)、人类学家安娜·C·泰勒(Anne Christine Taylor)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了当前的热门话题,"四印"苗作为苗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贵州的清镇、六枝、修文等地区。本文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贵州省六枝特区桥梁村为个案,当地称"豇豆四印"苗,据调查研究表明还是归属"四印"苗,笔者通过对当地服饰工艺及文化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探究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