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十六国北朝时期,西域各民族部乐进入中原,与中原传统音乐相杂融合,产生了八十四调,为古代戏曲宫调音乐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艺术基础;金元时期,传入中原的胡乐蕃曲,则对古代戏曲独特的音乐风格的形成,发生直接影响。十六国北朝与金元两代,都是古代各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古代戏曲音乐的形成,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2.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3.
戏剧的主要形式指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戏曲,这是中国戏剧应用曲子这一文体作为剧本文词之后的称谓。话剧在中国出现仅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因此中国十九世纪以前的戏剧形式主要是戏曲。中国戏剧发展史,即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的综合艺术,它包括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从起源到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来源不止一个,其发展线索也不会是单一的。因此,可以认为中国戏曲与多种艺术形式有着或多或少的渊源关系。 上古时代出现的诗、乐、舞三为一体的各种歌舞形式;西周出现的“俳优”伎艺;秦汉出现的“百戏”等等,这些表演艺术都孕育着某些戏曲表演的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的诗歌、音乐、舞蹈都相当有水平。《诗经》是乐歌,有的还是舞曲。所以自产生起,便为周、鲁的太师和乐工所记录和保存。孔子就曾对其作过整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合《韶》、《武》、《雅》、《颂》之音。”民间流行的乐章,残存于《诗经》的《齐风》、《曹风》之中。齐国的《韶乐》曾经被孔子誉为:听过之后,竟“三月不知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生产(包括其创作与演出)基本上是由其主演者所主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即开始筹划戏曲改革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众多原本和戏曲没有太多联系的新文艺工作者被调入戏曲界,着手改造传统戏曲,创造新戏曲。于是,形成于近代欧洲、在戏改运动前已被新文艺工作者用于话剧和新歌剧创作的"专业分工创作方式",被引进了戏曲界。自此,在戏曲的创作中,编剧、导演、音乐、表演和舞美各行之间开始形成清楚、严格的分工;编剧、导演、音乐和舞美的职能加强,主演者不再主导艺术生产。结果,由此而产生的新戏曲,在戏剧文学、舞台艺术和美学风格上,均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戏曲的形态和特征;而"专业分工创作方式"的运用及新戏曲的形态和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热戏是唐代的一种竞艺性表演方式。其主要内容以散乐为主 ,包括杂技百戏和俳优的戏谑性表演 ,其演出形态为分朋竞艺。热戏的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开元二年 ,但其基本形态在唐高宗时期就已定形 ,而其雏形则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的分朋竞射。热戏由竞技向竞艺性表演转化受到了唐代初期佛道的论议表演形式的影响。热戏的竞演方式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的戏剧出演形态 ,刺激了戏剧表演的发展。但随着戏剧长度的增加和戏剧表演的观赏性发展到需要观众保持足够的注意力时 ,热戏式的竞演方式便渐至消亡。  相似文献   

6.
鹧鸪戏的由来与山东地方戏曲剧种肘鼓子系统有着密切联系。因为其生长环境是农业经济活动的偏僻乡村,没有摆脱农民自娱自乐的封闭式状态,这恰巧为鹧鸪戏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保护伞,鹧鸪戏基本上还是原汁原味。正是因为鹧鸪戏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当地群众痴迷喜爱是鹧鸪戏交口传唱的基础,充分证明了任何艺术形式的形成、发展和存在都无法离开群众这一培育的土壤。鹧鸪戏的音乐已形成了自己的板腔体系列,有匀板、急杠、娃娃腔,以及起过渡和衔接作用的了板、元板、悲腔等,它已经基本上具备了一个剧种在音乐板腔体式方面的雏形。将田野调研、理论研究、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才能对鹧鸪戏乃至淄博民间戏曲音乐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兴起于河南的北宋杂剧,既是中国传统音乐由最具代表性的歌舞伎乐形式转向戏乐艺术形式的历史产物,又是中国戏剧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初级成熟形态。散见于河南各地的大量北宋杂剧雕砖,珍存了这一艺术样式极具典型意义的图像遗迹,为认识和研究北宋杂剧的兴盛与传播、北宋杂剧表演形态与结构以及北宋杂剧的艺术特征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8.
青海灯影戏是集民间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的、有独立音乐声腔系统的地方剧种。它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艺术魅力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灯影戏精巧细腻的雕刻制作,是构成其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唐代声乐艺术发展水平的历史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乔新建 《南都学坛》2006,26(6):33-36
唐代音乐的发展对歌唱技艺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曲子音乐在唐代得到蓬勃发展;隋唐燕乐又有新的发展;立部乐与坐部乐的划分;出现了歌舞戏、说唱音乐。音乐文化的繁荣为声乐艺术提供了发展机遇,出现了众多高水平的歌手,产生了划时代的声乐技术理论。唐代是我国声乐技艺由远古的蒙昧时期向中古的开发时期转化的关键时期,唐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为宋以后歌唱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地戏作为贵州民间流传的一种很重要的戏曲形式,不仅受到屯堡人的喜爱也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欢迎.以往学界对地戏研究主要针对汉族地戏(即屯堡地戏),范围也只是局限于安顺及其周边地区.而很少将边缘的、少数民族的戏剧艺术纳入视阈中.文章着重探讨贵州少数民族地戏剧目分布情况,以布依族地戏为主体对贵州少数民族地戏剧目的特点和表演风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